汉明(校对)第12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6/1807

  于是,君臣四人合谋,把冒襄所献之策加以修缮,开始付诸实施。
  逼反李过广信卫,是此策的首要起点。
  而李定邦的死,虽说绺由自取,却也是个意外。
  广信卫绕经宁国、太平二府,从建阳卫的眼皮子底下,安然渡江“进入”凤阳境内,其实就是吴争去太平府的真正原因之一,而夏完淳随即向滁州增兵,也是吴争的部署之一。
  之后,陈胜的金华卫入驻九江、向天长方向增兵、调钱翘恭新编风雷骑北上增援海州等等,都是既定计划。
  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可控的底线下,收复凤阳、庐州、安庆三府,彻底阻断清军南下的可能。
  这计划开始时一切顺利,除了李定邦的死。
  可慢慢地,事情变得不可控了。
  譬如李过与阿济格的“眉来眼去”、阿济格突然进攻天长、多尔博毫无预兆地从兖州出兵,强攻海州。
  吴争有私心,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普通人。
  在二十万北伐军中选择一支部队当作诱饵,这让吴争犹豫了很久,最后确定广信卫。
  当然,计划中没有让广信卫全军覆没的想法。
  广信卫只是个诱饵,南有夏完淳建阳卫做为后盾,东有天长驻军守住侧翼,从理论上说,广信卫应该是有惊无险的。
  可局势的变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广信卫没事,天长驻军被阿济格击溃,而海州,五、六千泰州卫,被数倍的敌军两面夹击,最后,几乎是全军覆没。
  这样的结果,能不让吴争心疼吗?能不让吴争生气吗?
  他不仅仅是生冒襄、李颙二人的气,更是在生自己的气。
  主帅无能,累死三军。
  这句话已经盘旋在吴争脑中很久了。
  而冒襄所谏,向江南民众临时加征军费之言,更是让吴争感冒,国亡了,与百姓们何干?国兴了,百姓们得到了什么?百姓们已经交了赋税,为何要加征?
  而肉食者们丧权辱国,打了败仗亡了国,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居上者,甚至在异朝中还升官加爵,凭什么向百姓加征?
  正是这种内心的郁闷,让吴争看着冒襄与马士英的胡闹,心里反而有种歇斯底里的畅快感。
  孤没法亲自动手,那就让你们自己动手呗,我就当个吃瓜众看着。
  可此时,李颙的乞求声,让吴争一惊,他意识到自己过了。
  因为这二人毕竟出发点是为君分忧。
  而自己对二人争执,甚至大打出手熟视无睹,变相地在纵容,甚至默认二人继续斗殴。
  二人甚至不敢停下来,因为他们认为,王爷想看他们打架。
  既然王爷想看,那就,不能停。
  吴争干嘛了一声,声音不大。
  但立竿见影。
  冒襄、马士英随即住了手,齐齐看向吴争。
  看着二人脸上的红肿和破损的官服,吴争悠悠一叹道:“与海州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相比,你们的伤……不值一提。”
  冒襄、马士英相互对视一眼,随即齐齐跪下请罪道:“臣等有负王爷、有负海州将士,请王爷降罪!”
  “你们确实有罪,谋事不密、妄言军机之罪。”吴争严厉地说道,“但相比于你们,孤也有错……我之前想到了海州,可终究是疏忽了,要是钱翘恭当天出发,或许能赶得上救援海州……可惜,可惜了那数千忠勇将士……都起来吧,这过,孤先记着。”
  冒襄、马士英闻声起身,在一边沉默着。
  吴争转换语气,平静地道:“眼下的重点是,一旦战事失控,咱们所囤的粮草,最多只够二十万大军六十天所需,很显然,这远远不够……孤的意思是,向湖广川蜀购粮,并请晋王配合,向河南出兵……这差事,你们谁愿意去?”
  吴争扫了一眼,冒襄、李颙低头依旧沉默着。
  
第1612章
再编新军
  马士英抬头看着吴争,躬身道:“马某愿为王爷分忧。”
  吴争想了想道:“也好……那就你去吧。”
  “臣必不负王爷所托。”
  “记住……若晋王问起李海岳兄妹近况,你就说世子学业有成,郡主已去当涂出任女署署丞,本王会善加照抚,请他不必记挂。”
  “是。”
  吴争转过脸来,点了冒襄的名,“冒辟疆,孤也有事交托于你和李颙。”
  “请王爷明示。”
  “向民众临时加征赋税,此策不妥。”吴争断然道,“为今之计,还得从商人处下手……套用军中一句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与每家每户摊派、催收相比,向商人借贷,岂不更省事?”
  冒襄一副震惊的表情,问道:“王爷的意思是……抄没?”
  吴争没好气地骂道:“在你冒辟疆眼中,本王就是一个济富的主?”
  “臣不敢。”
  “孤的意思是,由财政司出具借条,向各地商人、豪富之家定期借贷,可以许以比银行略高的利息,待战后连本带息偿还。长江以南各府,有莫老足矣,但江北扬州、淮安等州高府新附,还需你与李颙去周旋,你们可愿意?”
  冒襄闻听松了口气,与李颙齐齐应道,“我等愿意效劳。”
  吴争神色有些疲惫,挥挥手道:“去吧……好生办差。”
  ……
  “读书人靠不住。”
  敢这么说话的,要么是愤世嫉俗的,在么是……不读书的。
  宋安是后者。
  他认得字,但不读书。
  吴老爹从没把宋安、池二憨当成小厮,在吴争读书时,就让二人陪读。
  可惜,许多时候,人,选择总是与愿望相反。
  池二憨是不喜欢读书,他宁愿搬弄吴庄里那些石头疙瘩。
  可宋安不一样,他只是不想。
  用他的话说,如果没有老爷,我早就是个死人了,所以,我只想做个下人。如果我读书识理,那么我就无法遏止自己想往上爬,这与自己立誓生为吴家人,死为吴家鬼的初衷相悖。
  正如宋安回答吴争时说的,我只想做少爷的影子。
  宋安的话,让蒋全义有些尴尬。
  蒋全义是个将军,但他出身是秀才,然后是武举人。
  从根子上说,蒋全义是读书人,他的内心,也以读书人自居。
  但现在,他发现自己竟有些赞同起宋安的话来。
  读书人,还真他妈的靠不住!
  很快,宋安找补了一句,“我家少爷……例外!”
  蒋全义瞪着神色如常的宋安,无语。
  吴争逃家去嘉定投军前,就中了秀才,有了功名,这就是出身。
  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一层,象钱肃乐、张煌言等人,很可能从开始时,也排斥吴争了,绝不会容忍吴争一路壮大而不加阻止,这是一种下意识、千百年来的成见,不可忽略。
  正因为吴争骨子里也是个读书人,才被读书人视为同类。
  才有了钱肃乐、张煌言等人从一开始的相助。
  正如张煌言第一次见吴争,就是要看看吴争的人品。
  什么是人品?
  那就是看看,吴争是不是自己人。
  然而,吴争本就是个异类,他的骨子里,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作是读书人,准确地说,他根本没有将自己划入这个时代读书人的行列。
  等到吴争在杭州开府之时,下令不从读书人中取仕,一切都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