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3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9/1807

  后一句,那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了。
  清廷其实并不缺兵力,至少为北伐军的两倍还多,只是因多尔衮之死,京畿周边的兵力骤然三分,这才造成了凤阳、泗州、海州三个方向各自为政且相互消耗之局。
  而要消除这一点,其实不难做到,那就是为多尔衮平反、承认阿济格叔王地位,顺了阿济格的心,自然,阿济格就能与朝廷站在一起了。
  只要阿济格、多尔博两方与朝廷大军相呼应,那么,北伐军就算再能征善战,也无法轻易突破三方的联合阵线。
  这是良策,也是唯一的良策。
  可布木布泰这话一出,满殿哗然。
  要知道,多尔衮、阿济格,已经被福临视为肉中钉、肉中刺,多尔衮党羽,更是在福临和济尔哈朗的清算镇压下,哀鸿遍野。
  如果说,为多尔衮正名,福临还能勉强接受,毕竟多尔衮死了嘛,可要将阿济格尊为叔王,福临有如吃了颗苍蝇一般地难受。
  
第1733章
此处不留人
  阿济格活着,且与多尔衮不同,福临叫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已经叫习惯了嘛。
  也就是说,布木布泰的“懿旨”,等于让福临和殿内大部分臣子,将拉出的屎,重新再吃回去,这,就难了、太难了。
  许多时候,知道问题在那是一回事,可要去解决问题,就是另一回事。
  先不再说群臣应不应,就说眼前的福临,就坚决不肯答应。
  只是福临怕布木布泰,不敢明顶罢了。
  那边济尔哈朗脸色剧变,让一个在朝堂上几度沉浮的老滑头当场脸色剧变,这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也就是说,布木布泰的“懿旨”,精准无比地“打击”到了济尔哈朗利益攸关的紧要处,甚至包括身家性命。
  这绝不夸张,政斗向来是你死我活的,尤比战场来得更阴狠、凶险。
  济尔哈朗奉福临旨意镇压、清算多尔衮旧部,杀的杀、黜的黜、抄的抄、流放的流放,可谓是毫不留情。
  可多尔衮是谁?
  那是满清宗亲睿亲王、皇父摄政王,他把持朝政多年,不说他的嫡系,就说这满朝文武,现在看来是对多尔衮“深恶痛绝”,可当时多尔衮掌权时,哪个敢忤逆?还不是腆着脸上去迎合的?
  包括洪、范在内,有人敢与多尔衮唱反调?
  也就济尔哈朗敢,因为他也是与多尔衮一样,皇太极钦点的辅政。
  所以,济尔哈朗对多尔衮党羽绝不容情,一半是奉旨清算,一半也是为他自己培植亲信,不把官位空出来,怎么安置自己的党羽?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布木布泰的“懿旨”,为多尔衮正名、为其党羽平反,官复原职,济尔哈朗必会失信于他的党羽,人心一散,队伍不好带啊。
  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打蛇不死,必被反噬”!
  政斗凶残的原因就在于此,一旦多尔衮党羽死灰复燃,首当其冲的就是济尔哈朗。
  到时,恐怕权力丧失不够,身家性命都会不保。
  济尔哈朗能赞同吗?
  当然不能,哪怕他原先与布木布泰站在同一阵线,也坚决不能。
  不但不能,更要坚决反对!
  “……皇上已然亲政,军国大事为朝政,内外有别,还请太后不要干涉……”济尔哈朗一开口,就以福临已经亲政、布木布泰退隐深宫这点,堵住了布木布泰一应“懿旨”。
  布木布泰闻听勃然大怒,她回头冲福临尖叫道:“皇帝……!”
  布木布泰心里想着,自己生的儿子,怎么着那也得向着自己才是,况且,她的建议,无疑是朝廷此时应对敌军大举进犯的最有效的方法。
  只有将英亲王、睿亲王同时绑在朝廷战车上,合力才能摒弃外辱。
  可没想到福临一改往常“懦弱”,平静地对布木布泰,“皇额娘应在宫中潜心礼佛,为宗庙、社稷祈福即可……有孩儿和叔王,及诸卿同心协力,区区伪朝叛军,尚不足以动摇我朝……”
  布木布泰顿时愣住了,她的心如同被一锤子砸得粉碎的玻璃一般,四分五裂,滚得到处都是。
  而这时,洪、范及一众僚属们,齐齐向前,大声呼应道:“……内宫干政、牝鸡司晨,为古来禁制……恭请皇太后回宫礼佛!”
  “请皇太后回宫礼佛!”更多的官员们大声呼喝起来。
  这已经是驱赶了。
  布木布泰脸色煞白,她知道,已再不是当年了,属于她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个时候,布木布泰突然想起了多尔衮来,要是……他还在……就好了。
  ……
  皇太后被赶走了,可事情没有解决。
  是武英殿中的君臣傻,不明白布木布泰的“良苦用心”吗?
  当然不是,除了福临年少,别的人,那叫做人精都不为过。
  福临是受够了被布木布泰压制,他想做个好皇帝,打小被洪、范等汉臣教导儒学,他想亲政,更要勤政。
  济尔哈朗不一样,他是宗亲、叔王,江山、社稷、朝廷,等于是他的家啊,那为何不肯应了布木布泰?
  原因很简单,这家不是他在当,至少,济尔哈朗已经不满足于……是个叔王。
  如果真要是多尔衮、阿济格两派借此战崛起,那么,已经衰老的自己,还怎能与这么“生力军”打一场持久战?
  洪、范等汉臣的想法与济尔哈朗也不一样,对他们而言,谁当家作主不重要,就是别动他们的奶酪,布木布泰动了他们的奶酪,多尔衮一脉,多少官员被罢黜、下狱、抄家、流放,甚至杀头,就有多少新顶上的补缺。
  而这些新人中,济尔哈朗占一半,洪、范一脉占一半。
  倒不是说济尔哈朗大度,让出一半来,而是满人人口少,堪用的确实不多,矮子里拔高子,也难补这么多缺啊,于是,双方有了不宣于口的约定,但凡主官,就由济尔哈朗来定,而属官就由洪、范来定。
  譬如一部尚书济尔哈朗来定,侍郎以下,洪、范说了算。
  这是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至少到现在,很顺利、很平静。
  可布木布泰一句话,就想颠覆这种平衡,洪、范怎能接受、怎肯接受,这不是几个官员的落马,而是几百上千官员的失势,从而影响到洪、范等人的话语权。
  而除布木布泰之外的满臣们,譬如多罗承泽郡王硕塞、多罗谦郡王瓦克达(就是当年与沈文奎下江南主双方谈判,被吴争敲了一竹杠的那位)等,他们想得也不一样,如果福临没亲政也就罢了,反正都是爱兴觉罗家的。
  可如今福临亲政了,多尔衮也死了,党羽更被严厉清算,该站的队都站好了,该镇压的也都镇压了,如果这个时候,顺了布木布泰,那等于得罪了皇帝,太后完事拍拍屁股走了,那他们怎么办?偌大的一家子怎么办?
  难道洗干净脖子,在家天天等福临派人来摘吗?
  各方势力由此不约而同地选择“驱赶”布木布泰,实则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范畴。
  他们也不是想“怠政”,只是想不引火上身罢了。
  
第1734章
难得有一次共识
  可布木布泰走了,问题还须解决。
  满殿君臣商议了许久,口水、唾沫费了不少,就是没个准主意。
  有三个说法,一是满臣执意取缔江南商会江北分会,并抄没江北分会的财物,以充国库,为接下来的扩军打下基础,这是相当激进的方法,有效,但阻力极大,天晓得江北分会中的无数股东背后是什么人?所以,遭遇朝堂中大多数人的反对,也是情理中事。
  二是洪、范提议,多尔衮一脉已经被“打倒”,嗣王多尔博实际上不是多尔衮亲生,那么让多尔博认祖归宗,自然能与多尔衮划清界线,这是宗室之事,多尔博应该不会反对,也不能反对,这样一来,可以重赏多尔博,也绕过了多尔衮这块牌位,由此拢络多尔博站到朝廷这边,甘心为朝廷充当挡在敌军之前的盾牌,也就不是难事了。
  至于阿济格,无非是想一个“叔王”封号,给他就是了,大清又不是没有叔王?
  洪、范的提议,几乎是布木布泰的翻版,只是他们的提法比布木布泰更能避开福临和一众既得利益群体的逆鳞罢了。
  这就跟后世一句名言如出一辙,“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事实上,洪、范内心是赞同布木布泰建议的,他们都认为自己上了大清的船,如果船沉了,他们都得淹死,如今的局势,也只有联合那两方,才能化险为夷。
  可惜,这个提案虽然没有被福临和群臣反对,却被济尔哈朗一语否决,谁让他是“叔王”呢?
  济尔哈朗能同意吗?
  洪、范的提议,打谁的脸呢?
  大清朝只有一个“叔王”,前有多尔衮,后有他济尔哈朗,怎么,再来一个叔王,你们是向架空本王吗?
  况且,济尔哈朗太清楚阿济格的心性了,那就是个得陇望蜀、没有底限的恶狼,这要是让他借此战壮大了势力,朝堂上,还有自己啥事?难道让衰老的自己和这身强力壮的恶狼来一出全武行不成?
  于是济尔哈朗一言否决,但为了顾及福临的颜面,济尔哈朗只否决了一半,也就是说,他同意洪、范针对多尔博的谏言,让多尔博“认祖归宗”。
  于是,福临做出了决定,他也不想让自己头上再多出一个叔王来,况且之前还暗中对阿济格动了手,这要是被阿济格知道,天晓得那悍夫有了叔王爵位后,会不会直接冲入宫里,对自己动刀?
  福临接受了济尔哈朗的进言,下诏让宗正府废除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的契约文书,重回多铎门下,反正多尔衮、多铎都死了,发表不了反对意见。
  正好多尼也死了,豫亲王的爵位改由多尔博来承嗣,更加封了封号,为“和硕豫宣和亲王”,听听,听听,这么一长溜地封号,豫、宣、和,三个拆分开来,都够寻常嗣子偷乐上一年半载的,全集于多尔博一身了,而可怜的多尼,被改封了信亲王,好在级别没降,还是亲王爵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