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1807

  这样吴争轻易地达到了他的目的。
  因为接下去,全军改编就要开始了。
  军心、拥戴,非常重要。
  所有军队都被打散,上级军官互调,中级军官重新委任,下级军官不动。
  由此,吴争真正地掌控了这数万大军。
  之后,吴争与众将商议之后,将麾下人马编成四部。
  向吴江、湖州进军,占领之后各驻囤一万人,这样吴江、湖州与嘉兴三地构成一个三角,形成对杭州府的屏障,同时起到威慑苏州府的作用。
  另外,派鲁之屿率一万人进攻松江府,如今的松江府已经得不到江宁府的支援,光复不过是时间问题。
  派鲁之屿率大军前往,是因为吴争的心思一直在松江府,一是松江北面是嘉定,那个令他叔殉国之地,一直是吴争心中的纠结,必须亲自领兵去光复,为叔叔收殓、祭祀。
  二是杭州府地形确实无险可守,做为根据地不合适,从地形和目前的条件而言,占领松江府,对其进行改造,经营成根据地更符合吴争的需要。
  松江府,位于长江口,可以把控住水运,这对于财政而言,是具有极大帮助的。
  可以说,掐住了水运命脉,既可以令北方清廷经济失速,更可能壮大自己实力。
  海运通商,唾手可得的财富。
  背靠大海,组建海军,进可攻、退可守。
  这是吴争这些天里一直在思索的计划。
  至于剩下一万多人,便成为了吴争的直属军队,驻囤在杭州府。
  
第165章
恩威并施
  绍兴府的欢庆场面绝不下于杭州城。
  憋屈了一年多的臣民,总算是扬眉吐气了。
  六万大军被击败,杭州城守住了,还有什么比这事来得更振奋人心的?
  关键在于,打胜的军队出自绍兴府,主帅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
  于是,吴庄成了胜地。
  无数的乡绅、官员前往吴庄,与吴老爹推杯换盏,共话盛事。
  可总有人心中难受。
  譬如说方国安,吴争打胜、守住了杭州城,就等于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让他一个堂堂越国公,情何以堪?
  于是,他推托军务在身,避往钱塘江东岸,以巡视江防为名,不再在王府露面。
  朱以海自然巴不得这厮少露面。
  因为方国安一露面,总会有意无意地挑战他的威严。
  这是任何君主都无法容忍的事。
  但朱以海一样对吴争很恼火。
  因为吴争窜起得太快了。
  不但快,而且实力骤然变强,强到已经可以与自己分庭抗礼的程度。
  要知道,朱以海此时名下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六、七万人。
  而吴争,同样已经拥有了这个数量的军队。
  那就很令朱以海不安了。
  于是,朱以海斟酌之后,决定派官员前往杭州府。
  武的已经无法控制,那就来文的。
  军队握不了,就掌握政务。
  可傻子都明白,此时的吴争,已经不是在绍兴府时的吴争,这个时候,吴争真要起了抵触,不但朱以海偷鸡不成蚀把米,丢了颜面不说,还会由此结怨。
  所以朱以海必须斟酌派往杭州的官员。
  这样一来,就给了张国维、钱肃乐等人机会。
  一个人数众多的官员班底出现了。
  尤以钱肃乐推举的官员人数最多。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时称“六狂生”的宁波生员。
  董志宁,宁波府鄞县人,岁贡生,以倡议功时任大理寺评事。
  王家勤,宁波府鄞县人,岁贡生,以倡议功时任大理寺评事。
  张梦锡,四明人,贡生,入太学,以倡议功时任御史。
  华夏,定海人,后迁鄞县,恩贡入太学,论倡义功,时任兵部司务,寻晋职方主事。
  陆宇鼎,宁波人,岁贡生,以倡议功时任御史。
  毛聚奎,宁波人,岁贡生,论倡义功,时任兵部司务。
  当天晚上,钱肃乐、张煌言聚于张国维家中。
  其中三人都明白,这是一次君与臣的较量。
  封授吴争官、爵,是布恩。
  派驻官员是施威。
  这本是份内、情理中事,是为常理。
  但问题是如今的世道,君不君,臣不臣,大义往往就是块遮羞布,谁都可以拉过来挡挡丑恶之脸。
  如越国公方国安,朝野谁不知道他居心叵测?
  如兴国公王之仁,谁不知道他养兵自重?
  可朝廷能做什么,敢做什么?
  三人对此都心知肚明。
  之所以三人聚在一起,商议向杭州府派驻官员之事,那是三人心里还将吴争当自己人。
  虽说吴争是个武臣,但下意识中,三人都将吴争视为文人,十三岁的禀生,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共克时艰,是为同道中人。
  但三人同样明白,吴争与他们有所不同。
  吴争已经两次在他们面前流露出反清不一定复明的思想,这让他们警觉。
  这倒不是他们顽固、腐朽、不通世情,而是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在心里扎了根。
  张煌言年轻,接受能力还强一些,张国维心性随和,倒也不太固执,可钱肃乐却是对吴争有着深深的戒备,可谓是既爱又恨。
  钱肃乐不怀疑吴争的人品,但他怀疑吴争的野心。
  他的阅历告诉他,越是这样的人,危害越大。
  如今杭州府、嘉兴府光复,松江府光复更是指日可待,大好的形势,容不得内耗。
  “张国维,你倒是说句话,吴争以一指挥使统辖杭州、嘉兴两府军政,与法何依,与情何堪?置监国殿下于何地?钱某以为,这知府、同知必须由朝廷派遣,否则朝廷如何应对天下悠悠之口?”
  张国维为难地叹息道:“钱大人啊,老夫没有说你说得不对,可杭州、嘉兴刚刚光复,殿下就急着派流官入驻,未免太心急了些。依我看,可先派使将朝廷的决议知会吴争,先让他有个心理准备,这样至少不会当场发生……咳,总之,还是缓缓为好。”
  钱肃乐激愤道:“吴争总还是殿下臣子,难道还敢抗令不尊不成?”
  张煌言赶紧打圆场道:“钱大人不急,慢慢讲,张尚书所言也有道理,这杭州、嘉兴两府刚刚光复,保不准清廷不甘心,继续派兵南下,到时恐怕又将是一场恶战……”
  “张煌言,你休要危言耸听,就算再次大战,与派驻官员何干?军政分离,大明朝几百年的成例,难道还错了不成?”
  张煌言面对钱肃乐的指责,不禁一叹道:“钱大人当初毁家杼难带过兵,想来应该知道,若有当地官府的掣肘,一个指挥使调动军队作战,何等的困难。”
  钱肃乐一愕,随即反驳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朝廷可以特例允准吴争一些必要的特权。”
  张国维苦笑道:“特权,殿下会肯吗?就算殿下肯,杭州那小子会应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