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1807

  张煌言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停止。
  博洛等步兵撤远之后,才带着骑兵远去。
  战场在一柱香的时间内,迅速安静下来。
  西面战场敌我双方也在脱离,廖仲平部已经折损过半,如果没有池二憨三千人增援,恐怕早已崩溃。
  多铎很清楚,今日恐怕无法得逞了,于是见好就收,率军缓缓撤离战斗。
  明军无力追击,大战终于平息。
  此战,敌我双方前后所派出的军队都超过二万人,伤亡人数也非常接近。
  清军总计伤亡四千余人,其中三千来自于原攻丰惠的军队,这支军队,如果没有多铎率军来援,恐怕真有可能被明军打残。
  从战前一万人,到撤退时仅剩不足四千人。
  而明军的伤亡近五千人,伤亡最大的分成两部分,一是多铎率军来援,廖仲平部舍生阻击,至战斗结束时,其部仅剩一千人出头,不可谓不惨烈,廖仲平也以此战,论功晋三级,任卫指挥使之职。
  另一部分重大伤亡,是被博洛骑兵突击所产生,短短一柱香的时间,伤亡达八百人,之后博洛率军来回犁了几遍,所过之处,明军伤亡惨重,这部分的伤亡人数,总计在二千人以上。
  由此,如果不算池二憨来援的军队,明军基本上可以说是被打残了。
  但道路是曲折的,结果却是好的,毕竟胜利了,撤退的是清军。
  可没有人高兴得起来,这个时候,就算是丝毫不懂军事的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丰惠城是守不住了。
  满打满算,明军大概还有一万出头的兵力,人疲马乏不说,关键是已经失去了后援,能派的援兵已经到了,绍兴府周边唯一还仅有明军的就是池二憨留在杭州府的五千人,可那五千人动不得,万一绍兴府失守之后,清军渡江而上进攻杭州城,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吴争又无力回援,那之前所付出的心血,就将付之一炬了。
  所以,丰惠肯定是守不住了。
  这个时候,所有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此次开战以来,明军将士不可谓不英勇,朝廷上下不可谓不齐心。
  可还是输了。
  天意如此,非战之罪!每个人的心中都是这么一句悲怆的话。
  当天晚上,监国长平公主朱媺娖谕令,弃守丰惠,转进平岗山。
  平岗山前的老槐村,一下子涌堵了,上万人的涌入,令它不堪其重。
  好在战争之前,陈胜、沈致远、姜伯礼等已经做了几个月的战备工作。
  老槐村作为平岗山寨的最前哨,已经修成了完备的战略设施。
  除了没有修筑护城河,一座半圆依山的一丈高小城,已经初具雏形。
  加上吴争始终有着将平岗山寨建成“诺亚方舟”的想法,日常财力、物力的强力支援。
  其中所囤积的粮草和战争器械,也够这万人消耗上几个月的了。
  而朱媺娖以及钱肃乐等朝廷诸公,进入了平岗山寨,临时政府依旧完善。
  ……
  吴争的判断没有错。
  洪承畴一旦决定死守应天府,那应天府周边的清军就会被迅速抽调到应天府。
  王之仁率水师攻入镇江城,城中守兵仅八百人。
  兴国公王之仁以五千步兵,一战而下,轻取镇江。
  三天后,鲁之域派信使传来捷报,攻克太平府。
  由此,明军对应天府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吴争在次日拔营向西。
  两天后,丹阳光复。
  时间定格在四月十八日这一天,这是南明第一次对应天府发动收复战的时间。
  鲁之域部九千余人出太平府攻应天府。
  吴争率六千人经句容攻应天府。
  王之仁率水师一万、步兵六千人攻应天府。
  明军合计兵力达到三万一千人。
  
第252章
应天府光复
  此时应天府清兵守军总共一万三千人。
  这其中包括来自周边急调来的军队,可以说就是支杂牌军。
  时、势皆在明军这边。
  吴争没有丝毫犹豫,在三军到达预定位置时,下达了总攻命令。
  没错,首战便是决战,这一直是吴争的风格。
  要么不打,打就孤注一掷!
  不得不说,此战兴国公王之仁的水师受压最为严重。
  从长江西进,这沿江的数百门岸炮,对他的水师威胁最大。
  这些火炮是大明设置的岸防炮,可在现在,居然成了清军阻止明军的武器,可谓死物无情啊。
  但王之仁丝毫不为所动,他亲率水师舰艇冒着炮火强硬突进,以一天的时间,到达应天府以北登陆,并兵分三路,向仪凤、钟阜、金川三门发起了进攻。
  而此时,鲁之域部正在进攻石城、水西二门,吴争率部正在正阳门以南二、三十里地,与清军的驻防部队激战。
  洪承畴什么都防到了,但他没有防到,王之仁的水师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
  更没有预料到王之仁堂堂兴国公,竟会屈从于一个稚子之下,听从他的号令。
  洪承畴因手中兵力捉襟见肘,把主要兵力都布置在西、南两个方向,这也是吴争在正阳门外遭遇清军顽强抵抗的原因。
  可洪承畴放松了对北面三座城门的防守,实际上,就算洪承畴想到了,也没有兵力可调动了。
  两天两夜的激战,首先突破的就是王之仁部,第三天凌晨,金川门告破。
  得知明军入城的消息,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洪承畴喟然一叹,援军赶不上了。
  对于这个结局,两天前他已经有预感,因为明军的推进速度太快了。
  几乎是不顾一切地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并头齐进,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
  这不是几百人的军队,上万人的军队调动、行军,所需要的准备,那至少也得三天吧。
  可城外那小子居然就做到了一声令下,大军说开拔就开拔了。
  而王之仁居然还真听他的。
  这还不算,如果西面没有那一支来历不明的大军进攻,自己还可以抽调西门守军增援北门。
  洪承畴到现在也没弄清楚,西面那支明军的来历。
  虽说知道这支军队从宁国府、太平府一路破关斩将而来。
  但洪承畴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管它,他的精力一直专注在两次击败自己的吴争身上。
  而现在,洪承畴才发现,吴争并非此战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王之仁。
  吴争的南路和西面明军,不过是吴争吸引自己的障眼法,是佯攻。
  真正的杀手锏,竟是兴国公王之仁的水师。
  这让洪承畴万分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如此泼天巨功,这少年竟说让就让,以自身为诱饵,吸引自己的注意力。
  然后明下栈道暗渡陈仓,给了王之仁一个彪炳史册的机会。
  怪不得……怪不得啊!
  堂堂兴国公,竟会听从一个稚子的号令,如此大功,哪怕是自己,又如何不心动呢?
  洪承畴默然下令,出太平门,闪击镇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