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5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7/1807

  莫执念也不催。
  二人静静地坐着。
  许久之后,莫亦清终于开口,她声音轻到几乎让人无法听清,“不会有都城。”
  可莫执念能听到,因为他本就在等着莫亦清说话。
  五个字,足矣。
  莫执念大吁一口气,叹息道:“这样就说得通了。大将军对人性拿捏之准,堪称无双。这个消息一旦放出去,不用说是商会,但凡江南大小商人乃至百姓,都将向松江聚集,那儿的地价将会是一天一个价……不,半天一个价。而两年后,大将军只要将官衙行署依诺搬迁至新城,就不算失信于民……毕竟没有承诺是在新城建都嘛,高,妙啊。”
  这就是个擦边球,往里还是往外,全是人的一念之间,而每个人的解读或者都不一样,但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要建新都了。
  新君新都,这本就是最吸引人眼球的。
  而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揣摩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莫亦清道:“请阿爷不要泄露后面的五个字。”
  莫执念欣慰地笑问道:“哪五个字?清儿后面还有说过话吗?”
  ……
  两日之后,吴争在大将军府召集杭州城七品以上和各县县令,大约百余人开会商议迁官衙行署之事。
  所有人,包括张煌言在内,都对吴争迁大将军府北上,持反对意见。
  事实上,每个人都知道,这不可能。
  建一座能容纳百万人口的城池,两年是不够的。
  当然这不是关键,因为真到了立新都的时候,两年还真够了。
  可这不是必须的啊,大将军府治下如今虽说多了三府,可绝对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建城计划。
  这需要耗费多少钱财?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大将军不明白?
  几乎所有人的都抱有此想。
  熊汝霖沉声道:“下官反对。前两日,莫老还提及手头拘紧,如今我不知道大将军建城的银两从何而来?大将军杀了多铎,如今与清军一战不日将至,如是大将军想故伎重施,行劫富之事,必会引起江南大乱。”
  张国维也附和道:“大战将启,一切以后方安定为要。大将军若真有此心,也须等到此战胜利之后,再慢慢斟酌也不迟。”
  持这二人看法的比比皆是。
  张煌言甚至断然道:“钱从何来?如此一座大城,单就建造四面城墙,需耗费的银子就无法想象,不说我们没有这笔钱,就算有也该用在军政、民生上……此事绝不可行。”
  吴争静静地听着所有表达完意见,发完牢骚。
  这才开口道:“北伐,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杭州府离前线远了,去吴淞更近些,可以让我们面对着敌人的兵锋,如此,我们就不会也不敢再有丝毫苟安和懈怠。”
  这话引起一片窃窃私语声。
  张煌言道:“大将军有磨砺心志之心,下官钦佩。可为了磨砺心志,却要拿六府之地的无数财富为代价,这恐怕有悖大将军的本意吧?”
  吴争抬手示意张煌言坐下,正色道:“玄著兄别激动,总得容我把话说完吧?”
  这话一出,正堂内一片肃静。
  吴争平易近人不假,可威风就在那,想吹也吹不走。
  
第672章
该不该建城
  吴争道:“诸位的意思,我也都听明白了,诸位所虑无非就是钱的事。我想问诸位的是,如果银子有着落,这城该不该建?”
  所有人面面相觑,这确实是个难以表态的事,有钱,该不该建新城?
  还是张煌言先开口了,“那就请大将军先说明银子的出处,另外,就算银子有了着落,是不是也该先扩军备战或者改善民生?”
  吴争苦笑,“玄著兄还是这般急脾气。好吧,我先说这银子的出处,这笔银子来自江南商人……不,应该说是天下商人。无须大将军府出一两银子。但这笔银子,无论如何也用不到扩军和民生上去。这么说吧,商人愿意出钱,为得是钱生钱,而不是捐献给大将军府扩军和改善民生。这样说,诸位应该明白了吧?”
  张煌言问道:“大将军的意思是说,由商人共同筹资建造新城?”
  “虽不中,但亦不远。”
  张煌言皱眉道:“可如此一来,新城的治理权就会旁落。这事更不可行!”
  在张煌言看来,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
  传言中沈万三出资捐助造应天府,就算强势如朱元璋,不也得拿人手短吗?
  吴争道:“这和治理权有什么关系?我出让的仅仅是港口周边荒地罢了。”
  这下张国维惊讶地问道:“仅卖荒地,如何筹集起建城所需的银两?”
  吴争转向莫执念道:“那就请莫老回答吧。”
  莫执念站起身来,应道:“是。”
  他向众一罗圈一拱手道:“江南商会已经决定,以每亩一百两的价格,购买港口附近一万亩荒地。同时,商会还请老朽向大将军陈情,希望能以相同价格再购得四万亩港口附近荒地。”
  这话一出,满堂哗然。
  吃撑了吧?
  有钱没地花?
  脑子坏了?
  几乎所有人的心里,就充塞着这三句话了。
  也难怪,此时的吴淞口尚未被开发,后世那个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其实是晚清战败之后,开口岸成为租借地,这才慢慢发展形成的。
  元代之前,名为华亭,从元朝改名为松江县,此时的人口也不多,主要就集中在华亭一带。
  而吴淞此时仅仅就是一个港口,周边更是荒芜人烟。
  所以,莫亦清说的没错,这种荒地如果平常五两一亩,极限也就十两一亩。
  一百两一亩,这可是天价。
  只有脑子坏了的人才做得出这种事。
  可问题是江南商会一口吃下万亩,还要再买四万亩。
  在坐的谁也不是傻子,就这么一瞬间,风向立变。
  他们有的甚至已经坐不住了,想要赶紧回去,趁着风头去抢购些地或者趁风声还没完全被百姓知道,去华亭收购些有主之地。
  近十倍的利啊!
  此时吴争开口了,“不。眼下只卖商会一万亩,如果商会还想要,一个月后,大将军府将以二百两一亩的底价拍卖出让二万亩。另外,一年之后,将会再出让二万亩,但底价会是三百两一亩。”
  一片寂静,全都惊愕了,除了呼吸声,不,甚至连呼吸声也听不见,因为屏住了呼吸。
  赶上杭州城中的宅地价了,如今的杭州城,一亩小院也才二百两左右。
  这还是涨了之后的价,三年前,吴争光复杭州时,一亩小院才一百两,品相差些的,八、九十两也能买到。
  三年,就涨成二百两了。
  特别是吴争在杭州城设大将军府之后,一下子从一百三、四十两,直冲上二百两关口。
  这种涨法,其原因,一是民间有了一种不宣于口的预期,那就是或许江南要出个皇帝了,杭州府有可能成为新都。
  还有一个原因是,杭州府的局势渐渐变得明朗,安全感上升,这对于商人,特别是国外商人来说,非常重要。
  有了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感,购置不动产的意愿就会剧增。
  而杭州城扩张很难,西有西湖,东有钱塘江,物以稀为贵,求大于供,土地价格的暴涨,就是情理中事了。
  而现在,有了迁大将军府去松江的预期,那么松江地价的暴涨,自然也就不难想象了。
  官员们反对,也不全是心忧国事、民生。
  所谓既得利益,在于城中官员,基本上这两年都已经在杭州城中购置好产业,大将军府迁往松江,直接导致他们的利益受损,这就是他们反对的另外一个原因。
  看着官员们惊愕地表情,吴争开始安抚,“六府八品以上官员皆有以五十两一亩价格购置新城宅地的权益,但也仅为一亩。如果想要更大些,可以以市场价格购买。”
  官员们脸上露出了喜色。
  这是一项福利,也就是说,官员可以用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购到一亩宅地,如果真到了大将军府迁至松江,那么五十两一亩,等于是如今杭州不到三成的价,这价格可以接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