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2/2006

  洛阳令司马芳,左支右绌,难息撕斗。遂亲登二崤城,向右丞贾诩借来幕府雄兵,这才平息骚乱。右丞又命八关都尉,严查往来人员,缉拿逃亡人等。陆陆续续,直到年末,洛阳内外始安。此乃后话。
  七月末,洛阳八关都尉,奉辅汉大将军令,入二崤城述职。“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奉太皇命,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领大将军事”。“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今汉,大将军多由贵戚充任。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其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
  及,辅汉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
  此时,朝中重名将军,排位如下:辅汉大将军刘备,骠骑将军董重,车骑将军何苗,卫将军张济,前将军臧旻,右将军田晏,左将军夏育,后将军董卓,计八位。
  先前,八关都尉,不遵何苗号令,反暗通袁绍。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为统领洛阳八关,许攸、陈琳等,原何进府吏,共表何苗继任大将军一职。可想而知,董重一系人马,如何能应。二宫太皇,遂退而求其次。尤其窦太皇,灵光一现,提及辅汉大将军刘备。先帝时,辅汉大将军“位同三公”。今“位同大将军”。于是神来一笔,洛阳八关遂归刘备统辖。
  蓟王赫赫威名,天下无不信服。更何况“良禽择木,良臣择主”。朝廷如此安排,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都尉,心悦诚服。转投蓟王帐下。
  时下谓“关”者,皆城也。故又称关城、或关邑。如虎牢关,关内有成睾县。
  八城入手。被丁原纵火焚毁的孟津,蓟王亦命良匠重造。先前,孟津、小平津等洛阳津渡,大将军何进已命良匠,仿照蓟国制式,排设机关船吊,督造新港。本已初见规模,然却为夺权势而付之一炬。如此不恤国事,不惜民力。死有余辜。
  蓟国营城术,冠绝天下。
  无论关、津,皆不在话下。君不见大震关、大散关,南港、泉州港。洛阳八关,既入蓟王之手。当按蓟国制式,修葺一新。八关共有兵士万余众。正随关都尉,分批调入函园。入二崤城军堡,接受蓟国军训。去芜存菁,收归己用。关下城邑,可安置司隶流民,垦殖周遭荒野。
  陇右并幽冀,皆以蓟王马首是瞻。洛阳虎踞关中大地,“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蓟国十万船户,随海市往来,再加水军游弋,洛阳当万无一失。试想,无论何人,困守洛阳一地。又能翻出何等浪花来。
  再火烧洛阳?
  且问,点火之后,退路又在何方。
  刘备窃以为。只需东都洛阳不毁,大汉当还有转圜之机。“火上洛阳”,便是所谓“恶结局”或“伪结局”之“触发事件”。
  保住洛阳,便是保住上层建筑,进而保住大汉。
  蓟国临乡城,王都,灵辉殿。
  月初大朝,百官就位。
  洛阳“七月半之变”及后续,时已人尽皆知。先前,蓟王苦心营造三宫鼎足之势。不料事与愿违,大将军何进假“清君侧”为名,擅自兴兵。暗中裹挟死士,强攻永乐宫、云台殿。欲杀二宫太皇,一家独大。岂料董骠骑亦不甘人后。伙同中常侍曹节、赵忠等,背后一击。阵斩大将军何进。堪堪稳住鼎足之势。却也结下不解之仇。
  何、董二戚,势如水火,断不能相容。何太后母凭子贵,又得西王母相助。虽旁居西园,却暗中壮大羽翼。先前,归属何进的一干人马,皆托名车骑将军何苗,尽为太后所用。何太后今已捉刀在手。比起先前诸事需经大将军何进代为操办。堪称“如臂使指”。单就何太后而言,实力有增无减。
  董太皇,看似得势。然猛虎孙坚外放,麾下张济、李傕、郭汜、樊稠等将,究竟忠于何人,不言自明。董骠骑积势,正如袁绍所言,不过“丰墙峭阯,系之苇苕”,空中楼阁耳。
  “太皇赐婚一事,诸位以为如何。”蓟王居高下问。家事亦国事。蓟王和亲,大利家国。若无裨益,岂能入我主后宫,坐享无极殿。
  门下祭酒司马徽起身奏道:“老臣以为,不无不可。”
第044章
善利万物
  “君命不可违。”上庠令郑玄,起身奏对:“大司农皇甫威明,乃前朝名臣。有功于社稷。传闻,原配亡故,一直未曾续弦。后年事渐高,病症多发,乃至不能书写。于是聘娶老臣恩师(马融)族女为妻。明为妻,实为书佐也。”
  此事可信。
  话说,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规因年老多病被召还,路上于彀城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董卓中平六年(189年)十一月一日,自拜相国,封郿侯,享“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之特权。自此,董卓权势方如日中天。
  换言之,强娶马氏时,当在中平六年之后。前后相差十六载。时犹“盛而容色美”。若以年十五出嫁计,董卓强娶时,马氏至少三十一岁。不能再多了。
  郑玄言下之意,皇甫规与马氏,只有夫妻之名,并无夫妻之实。
  事实上,蓟王并不在意。
  正如中书令赵娥,生子庞淯,正追随四大谋主,久居二崤城。蓟王对赵娥亦敬爱有加。虽无过分之举,然早已两情相悦。依照《蓟法》,年三十五前,当入后宫,为贵人。比起汉宫仪“年满三十者出嫁之”或“蒲四十者出嫁”。蓟国折中,取三十五岁。且“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年满三十五岁,未得临幸仍不愿出宫之宫女,五十致仕,入函园守陵。
  右相耿雍起身奏道:“马氏贤良淑德,当配主公。”
  左相崔钧亦进言道:“自西而东,天光三殿:云霞有慧妃、灵辉有倭妃。诚如张校尉所言,唯独瑶光殿,未得其主。马氏曾为皇甫威明书佐,见识非凡。当可为我主‘温润函园之空’。”
  言下之意。男女有别。今三宫鼎足,二宫太皇并垂帘。殿中若有瑶光贵人,相伴在侧。自当大有裨益。
  尤其永乐宫、云台殿俱毁。南北二宫,守备捉襟见肘。没有一年半载,恐难有改善。二宫太皇若鸠占鹊巢,久久不愿搬迁。当有瑶光贵人,为蓟王代言。
  左右国相,二位宿臣,皆赞同。百官自无异议。
  自大将军何进故后。洛阳权重,日益向蓟王倾斜。今手握八关都邑。蓟王需谨慎对待。且比起亲自临朝,亦或是遣贾诩、荀攸等幕府心腹,代行王事。反不如走“后宫路线”,不显山露水,不惊动朝堂。潜移默化,却成效斐然。
  试想。蓟王之意,由贾诩、荀攸,殿中呈报,反不如经由瑶光贵人之口,先入二位太皇之耳。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亦是所谓“润物细无声”。以柔克刚。
  人尽其才,物尽极用。
  蓟王轻轻颔首:“既然于国有利。孤,亦无异议。待禀过太妃,再做定夺。”
  “主公明见。”群臣下拜。
  外事毕,内政起。
  “江表十港,进展如何?”蓟王又问。
  “江表十港,已立其八。水衡都尉正领开拓船队,深入徼外夷人居地,另辟新港。”左相崔钧起身奏对。
  “十夷王邸,纷纷上疏,求就近设港。今江表十港,只剩其二。又当如何。”蓟王又问。
  蓟都尹娄圭起身奏曰:“臣,窃以为。江表十港者,乃大汉治下。徼外诸夷之地,宜另当别论。”
  “娄府君,此言大善。”门下祭酒司马徽,起身言道:“徼外夷境,当不遵此例。主公若为避嫌,可与十夷王使,商定营城诸事。为十夷王兴建港津,督造王城。如此,当无有异议。”
  “西域五十五国筑城毕。工匠陆续迁回。拖家带口,子嗣亲友,车队绵延,不绝于道。料想,国中或再添,数万乃至数十万口。”左国令黄承彦,如数家珍:“待略做修整,便可乘船南下。督造十夷王城。”
  “十夷王如十夷邸,乃是泛称。”蓟王言道:“三南之地,足有百余国,不下六百万众。若国国皆筑港造城,其规模,当远超西域五十五国。绝非一日之功。大国工匠,不可久居番邦异国。且三南之地,毒瘴重生,蛇蝎遍地。蓟人不宜久居。”
  “主公之意,该当如何。”黄承彦奏问。
  “可于益阳、临湘、南醴等港,分建将作馆。遣匠师入馆,传授夷人将作事宜。待学成,可入匠籍。再遣往各处,修建港津。再督王城,如此循序渐进。”
  “敢问主公,士农工商,皆如此乎?”右相耿雍,起身奏问。
  “可也。”蓟王欣然点头:“士、农、工、商,皆循此例。若能得一技之长,夷人当可为国所用。”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上庠令郑玄笑叹:“如此,待技成之日,便是夷人归于王化之时。”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又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夷人愚昧却赤诚。得此善待,必当心悦诚服。比起强行将夷人聚拢到一处,死记硬背,迫习汉文汉话,汉俗汉仪。不知高妙多少倍。
  众人心领神会。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昨日莽荒,终归一去不复还。
  煌煌天汉,薪火相传;焚尽蛮荒,功莫大焉。
  十里函园,曹节别馆。
  白日高悬,有人叩响角门。
  “拜见(絜)公子。”院中小黄门,深居简出。生怕面白无须,无辜遭殃。被人围殴致死。
  “阿父何在?”一身儒服的安絜,自有风仪。远非一般黄门子弟可比。
  “阿父在后庭琉璃暖轩。公子且自去。”
  “好。”安絜长袖一甩。小黄门双眼骤亮。双手接住。正是一枚麟趾金。
  “多谢公子!”
  再起身,安絜已翩然而去。
  廊下除鞋,入琉璃暖轩。见曹节睡意正浓,安絜便悄然上前,为其掖好被角。
  曹节闻香睁眼,目光慈炯:“我儿行走二宫,今日因何得闲?”
  “二宫太皇及陛下皆迁居在外,北宫公主、妃嫔,亦皆无恙。忙里偷闲,故出宫来见阿父。”安絜笑答。
  “太仆王允,日前遣人来拜,以谢我儿救命之恩。”曹节忽笑问:“老父时日无多。今黄门势衰,覆灭便在顷刻之间。老而无用,死则死矣。然,我儿年少,需早做打算。”
  安絜一愣:“莫非,阿父欲使女儿配王太仆乎?”
  “非也,非也。”曹节摇头一笑:“王允之流,岂是良配。不如认作义女,如何?”
第045章
何愁不嫁
  “女儿既是阿父养大,岂能认人做父。”安絜言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