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6/2006

  一问方知,西域珠宝匠,本是伊特拉斯堪人(Etruscans)。故乡在罗马以北的意大利西北部。伊特拉斯堪人,是优秀的工匠,擅长各种金属工艺尤其是珠宝制作。他们打造的珠饰和印珠等小饰品,工艺上乘,深受罗马人所喜。
  当然,是以罗马的工艺及审美而言。换做大汉,实不值一提。
  单单一尊“错金博山炉”,足以傲视西陆。
  寻他来,便是要十足的“罗马造物”。足可,以假乱真。不对,本来就是真。总之,无可挑剔。
  又请罗马皇后,亲自设计印面。不久,一只头顶皇冠,伸展双翅,腹嵌一面鸾形盾牌,双足各抓长矛并羽箭的双头鹰素描。栩栩如生,呈送到蓟王当面。
  刘备心领神会。双头鹰,分别看向东西,指代罗马皇后欲长居西域,串联东西二大帝国。雄鹰展翅,翱翔万里,不坠青云之志。鹰爪各持长矛并利箭,其意不言自明。最后,鹰身镶嵌的鸾盾,不出意外,便是为嵌入改造后的鲁琪拉头像印章。
  至于周遭如何修饰,便看伊特拉斯堪珠宝匠,如何发挥。
  且皇后特意叮嘱,当刻成圆印。
  《管子》曰:“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汉书·律历志上》:“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便是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又谓:“天圆地方”。
  方与圆,便是天地宇内也。
  单从鲁琪拉煞费苦心,凿刻大秦皇后玺印,便知其复辟之意。
  自入汉土,一路亲眼所见。凡官吏,必身配印绶。凡公文,必下签印。凡券书,必按手印。便是流通东西南北,无往不利的蓟钞,膜下亦压有蓟王玺印。大汉既如此持重。入乡随俗的鲁琪拉,焉能不倍加慎重。
  大汉蓟王,为大秦皇后制印。背后之深意,不言自喻。
  凡授印。便意味着,鲁琪拉的合法地位,得以在大汉,尤其西域,完全彰显。授印,之于汉廷,乃心腹大事。凡番邦异国,必先得大汉任命,方能被丝路各国所认可。授印,便是获得大汉认可之标志。
  四百年来,莫不如是。足见一斑。
  天圆地方之说,华夏源远流长。
  慎重起见,刘备遂上报少帝。
  太史令等,朝中善明天官、谶纬、算术者,皆言:若授予秦后“天圆玺印”,是否暗藏拔高之意。毕竟“天上地下”。高出大汉一筹。
  少帝轻轻颔首。又问蓟王:该当如何。
  蓟王言到:何不取“玉琮”,内圆外方之形貌。
  “圆中牙身玄外曰琮。”“琮,八方象地。”且华夏自古,便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之礼制。换言之,凿刻成玉琮,亦不出“(天圆)地方”之意。礼制与大汉等同。
  此言一出,众皆称善。
  太史令单飏拜服:王上真乃神人也!
  少帝亦喜笑颜开,心满意足。果然“蓟王无难事”。
  万事俱备。
  只待『秦后玺印』凿刻毕。便可登台会盟。
第095章
平乐会盟
  十月十六,会盟之期。
  平乐观前,人山人海。洛阳百姓争相欲睹,大秦皇后风姿。右丞贾诩,“从兄弟邦”说,已传遍京畿。大秦天子乃白帝子,亦符合汉人对世界的认知。更加高祖斩白蛇,奋取天下。足可佐证,白帝子亦曾下凡之说。
  白帝乃西方天帝。与极西之地的大秦,地缘上亦完全匹配。故由“君权天授”,推论出从兄弟之邦。
  兄弟会盟,亦合乎情理。无可厚非。
  再深思。既是兄弟邦国,危及大秦之事,大汉焉能坐视不理乎?
  秦后若在西域募集人马,西征复辟。蓟王自当全力相助。
  一言蔽之。大汉授印,暗藏玄机。二国会盟,意义深远。
  历来异国番邦,皆受金印。独大秦皇后,授予玉玺。从仪轨而言,大汉对大秦,亦非等闲视之。
  不出一日,罗马珠宝匠便呈上定稿。
  内圆外方的玉琮印面正中,乃罗马双头鹰徽。围绕雄鹰,饰以绶带。最外圈,还用罗马文并汉字,刻有环形文字:“受命于天,既寿且昌。”
  蓟王再呈报少帝。果又起非议。
  焉能与传国玉玺比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便有人引经据典:“昊天上帝既生五天帝。白帝子,亦当受命于天。何可辩哉?”
  “先欲刻‘天圆玺印’,今又与传国玉玺比同。秦后争强好胜之风,断不可长。”另有人起身反驳。
  少帝无奈,又问计蓟王。
  蓟王言道:“或刻‘天地同寿,日月同光’。”出自《屈原·九章》:“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亦有国祚绵长之意。且点出大秦玉玺,乃昆冈美玉。与传国玉玺,出和氏璧不同。
  众人纷纷点头。别无异义。
  赶在平乐会盟前,大秦玉玺,雕刻完毕。只需在会盟国书上,按下玉玺。并昭告天下,鲁琪拉身份及权利,便可在大汉彰显无疑。
  若有一日,鲁琪拉上呈国书,求汉廷出兵,助其西征复辟。
  道义所向,少帝自当欣然应许。命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刘备,出兵西征。亦是水到渠成之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用后世的话说,仪式感很重要。
  先授印,再结盟。而后昭告天下,水到渠成。蓟王西顾之心,上下皆知。文武百官、三宫少帝,皆心领神会。
  蓟王只欲辅政二载。
  想来。二载之中,蓟王当酌情上表。请开漠北、岭南、东瀛,三大都护府,或先立其一。二载之后,当挥军西征,凿穿两汉四百年,汉史未曾到访之海西。
  论开拓精神,蓟王当仁不让,冠盖宇内。
  只需蓟王离京。三宫少帝,何董二戚,稳居高位,再无压力。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天光微亮,号角雄浑。
  旌旗蔽日,鼓乐喧天。
  左右中郎将,领帝国虎贲,车前开道。
  陛下并二宫太皇车驾,列队堡瑶光殿前。静待大秦皇后车驾,自旅堡而来。相遇后,各自绕行,分二路下山。出东、西山门。驶入平乐观。
  客从西来。
  故大秦皇后车驾,出西门。少帝并二宫太皇车驾,出东门。
  车驾入平乐观时,亦循此例。又在东门处,汇同西园上军校尉并车骑将军护送之太后车驾。数路人马,迤迤逦逦,共入平乐观。
  先前主阅兵台,已改造成会盟台。上覆十重五彩华盖,高十丈。三宫帝后及少帝,并罗马皇后,及相关人员,皆登会盟台。
  对面小台,也已改造成观礼台。上覆九重华盖,高九丈。宗亲诸刘、列侯封君、文武百官、番邦使节等,登台观礼。台下禁卫,列队齐整。四周围满百姓。
  “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
  古有“诅祝”,专作拟定盟书:“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亦有:“使祝为载书。”其中“载书”,便是盟书。今由蓟王命尚书台领衔,与公卿同拟定。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另有“大师”收藏盟书于“盟府”。疏曰:“以勋受封,必有盟要,其辞当藏於司盟之府也。”“太史乃藏之於盟府,以为岁典。”今改为太史藏于灵台。
  “既盟,则贰之。”一式二份,必留副本。
  关于盟誓,《说文解字》载:“《周礼》曰:国有疑则盟,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岁一盟。北面诏天之司慎、司命。盟,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
  此足可说明,会盟必有天神参与。会盟诸方,故须“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北面诏天之司慎”,上告天神。请上天监督会盟各方,对违约者予以严惩。“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
  仪程大体如下。
  筑宫建坛:先筑宫墙,周长三百步,四方各有一门,在宫中心筑坛,坛上设堂,堂上置绘有上下及四方神明之像。
  排定朝位:各国会盟使,在宫内依同姓异姓、爵位高低顺序,置国君之旗。
  歃血盟誓:割牛耳取血,歃血为盟。
  祭祀:盟约各方共祭日、月、四渎、山川丘陵等。
  飨燕:盟主烹太牢以宴饮会盟各方,有时还行“宾射之礼”。
  少帝自东,秦后自西,升坛会面。“盟之为法,先凿地为方坎(坑),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盛血器),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少帝年幼,蓟王代主行事,为“执牛耳者”。
  盟书曰:“汉与秦,共承天命,永为兄弟之邦。”
  盟毕,蓟王请秦后就坛之西南隅,帷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互相敬酒),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