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3/2006

  西州大治,和合汉风。往来丝路,反哺洛阳。
  尤其蓟王兴王陵于西郭。函园上下,西州人士,何其多也。平乐馆距函园,咫尺之遥。便有西州人士,慕名而来。与党魁结交,亦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
  心念至此,董重稍稍得安。
  便有太学生,往来奔走。亦有知名党人,为双方引荐。
  阴怀名刺,乃是必然。
  董重虽远离朝堂,然毕竟位高。多有沽名钓誉之辈,上前谒见。董重来者不拒,风发意气。待夜宴始,被众星捧月,奉为上宾。
  丝竹之音,靡靡之乐。席间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莫过如此。
  “‘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酒不过三巡,张俭捧杯笑道:“今夜,我等便‘处匡床’论‘天下治’。”
  党锢已解。士大夫清谈之风,自党魁复兴,且愈演愈烈。
  如前所说,今汉多以征辟、察举等制度,选拔人才。其标准,大半源自风评。风评,多出清议。
  初时,清议多为“经明行修”。经“风谣”并“题目”来表现。谓“风谣”,即用诗词歌赋,简短有力,便于流传的特点,来展现个人“德业”并“学行”。谓“题目”,即称述人物之品德、性格、才能及识度(见识与器度)。二者相合,既称清议:“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讲目(题目)成名,则以为人物”。是非标准,则以“名教(封建礼教)”为依归;由名士大儒,如许劭兄弟,铁口直断。诸如曹孟德,亦不例外。足见风靡。
  然自桓灵以来。奸佞当道,朝政日非。士大夫多以清议,褒贬人物、左右舆论、抨击时政,与宦官斗争:“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遂被宦官及党羽诟病,“上议执政,下讥卿士”,“危言覆论”。起前后二次“党锢之祸”。因言获罪,“破族屠身”,望风而逃者,不计其数。
  党魁亦不例外。
  今,党人得赦,重归朝堂。
  以党魁为首,再兴清议。
第293章
处士横议
  士大夫清议,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董重才疏学浅,自当避嫌。
  汉时处士清议,稍后魏晋,遂沦为“清谈”。亦作“清谭”。亦称“玄谈”。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
  清议与清谈,形式雷同,然内容迥异。
  清谈分客主双方,“谈士”为主,先抒己见,称之为“通”;“难者”是客,加以词辩,称之为“难”。为深入起见,可经数次辩论;也有谈士,自为客主,反复剖析义理,行抛砖引玉。清谈结束,宾主双方,高下立判;若双方皆言之成理,无分胜屈,则由第三者来评判。
  清谈时,谈士往往“执麈(zhǔ)尾(名流雅器,专用道具)以指划”,成一时风尚。“盛饰麈尾”,亦成谈士象征。
  比起稍后,魏晋风骨,口谈为乐。时下,当真言之有物,入木三分。
  又得党魁主持。扬名平乐会之机,千载难逢。再加酒不醉人,人自醉。口无遮拦,可想而知。
  饶是大将军董重,一知半解,亦暗自心惊。
  口诛笔伐,莫过如斯!
  今乃王允总领朝政。论天下治,如何能不言及。便有太学生,暗记在心。待会后,转告王允。以求进身之机。
  俗谓“事不过三”。党魁一而再,再而三,出言不逊。王允焉能相容。
  论到紧要处,便有名士大儒,长啸而起。一步一句,步步豪饮。正如蓟王所言,“喜贺诗就酒,隔壶手自温”。
  董重如坐针毡,强装镇定。生怕党魁醉眼端杯,蒙眬笑问:“大将军以为如何?”
  所幸。直至罢筵,皆无人问津,亦无人顾及。足见舌战胶着,壮怀激烈。
  口若悬河,唾沫横飞。
  嘉宾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景顾赶来相邀:“请大将军,移步内室一叙。”
  “好。”董重这才心安。终归有所得。
  比起馆中金碧辉煌,内室蓬荜无华。
  党魁正襟危坐,老目清光,毫无醉意。
  “天下何以为治,请张公赐教。”董重先拜。
  “大将军,若为垂衣拱手而治天下,唯‘化敌为友,收归己用’一途。”党魁笑答:“此乃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如何,不战而胜。”董重中下之姿。选贤任能,运筹帷幄,皆不堪大用。谓“量腹而食,量身而衣”。唯“垂拱而天下治”,乃度身而作,最为适宜。
  “大将军为骠骑将军时,广募西凉健勇。今,上至卫将军,羽林、五官,中郎将;下至上林苑中将校所辖数千精兵,皆出骠骑营士。大将军,何不令卫将军等,代为笼络。将四关西凉都尉,收至麾下。如此,洛阳之危可解,大将军重掌朝堂在望。”
  张俭所言,董重焉能不知。奈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贪残放滥,多疑狡诈。除非许以高官厚禄,否则断难如愿。高官,身为大将军,董重或可勉为其难。然厚禄从何而来?
  须知,正因王允,尽收万岁坞中钱谷,足月发放八关,这才勉强为继。终归“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更何况客军远来,若无粮草接济,军心必乱,久必自溃。亦因手握钱粮,控八关十万兵士,生死存亡。故王允有恃无恐。不疾不徐,从容自保。
  董重苦无积财,如何大肆笼络。
  虑及此处,董重又问:“然,如何施为?”
  “时大将军何进,攻打南北二宫,火烧永乐。后永乐积铜,悉运二崤城,于钱堡重铸四出五铢。皆录入太皇名下。”张俭笑问:“不知,然否。”
  张俭将来龙去脉,道出一清二白。董重如何抵赖:“不瞒张公,永乐积铜,不下数十亿钱。皆屯于钱堡赀库之中。”
  “若能取来一用,大事可成矣。”张俭言道。
  董重摇头:“太皇远在蓟国,且惜财(如命)……必不肯允。”
  张俭眼中,精光一现:“然为救董侯,太皇便散尽家财,亦无所惜。”
  “何以知之?”董重暗虑,便是自己罹难,董太皇亦不会散尽家财。遥想当年。董太后兄董宠,因假传董氏谕旨,有所请托,而被下狱死。可想而知。董太皇又岂会念及私情,而散尽亿万家财。
  公不闻:“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
  张俭笑而不答。反从袖中取出一漆木信函:“只需将此物,六百里送至董太皇当面。大将军心中疑虑,自当涣然冰释。”
  不愧是高人。行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董重心痒难耐:“张公可否明言?”
  “天机不可泄也。”张俭语焉不详,莫测高深。
  “可否先窥?”董重双手接过信函。
  “先窥则前功尽弃也。”果不其然。
  “长者赐,不敢辞。”董重咬牙收入囊中。
  “事不宜迟。”张俭言尽于此:“大将军速去。天机莫测,迟恐生变。”
  “告辞!”董重患得患失,交加惊喜,亦不敢多待。
  目送董重出室。张俭面上,忽现一丝解脱。
  “诸事皆了,老朽瞑目矣。”
  不出三日。党魁平乐会,“处匡床”论“天下治”。尽为人所知。太学生书录整理,相互传阅,更助风靡。
  鱼梁台上,王允亦得手抄本。
  二次党锢,皆因“处士横议”而起。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之人;横议,口无遮拦,随心所欲,多指无所顾忌,妄加评论时政。
  后有人言:向来论气节,大概总从东汉末年之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
  便是指此时。
  司马光亦言:“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又说“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於东京者”。
  换言之,以己度人。即便是号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大宋亦不及。故梁启超言:“论世风,谓东汉最美,炎宋次之。”
  不吹牛逼。
第294章
灭纪废典
  处士横议,一家之言,本无伤大雅。然被太学生手抄成册,广为流传。便成毁誉参半。终归免不了“妄议朝政”之嫌。
  王允总领朝政,革旧图新。朝野皆为之振奋。不料却出“处匡床”论“天下治”。不啻当头棒喝。言及天下大势,不乏惊世骇俗之语。
  譬如与寿春合肥侯,化干戈为玉帛,共分天下。又如效仿蓟国《圩田制》,尽收无主荒田,依《二十等爵》划分。更有迁都长安,立足关中,学西秦固守,以待天时之论。
  谓此风不可长。
  恰逢朝政百废待兴,关东十万联军扣关在即。可以预见。王允为拢民意军心,对妖言惑众者,必行杀一儆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