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3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4/2006

  然毕竟党魁。王允亦知牵连甚广。故先召来台上,言语相劝。
  “国祚日艰,幼主危难。我辈当‘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公,乃党人之首,士林之望。请慎言。”
  “太师亦出士林名门。”张俭笑答:“会上清谈,以助雅兴。与国祚何干?”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王允言道:“公,名声富于四海。时党锢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凡所过,莫不重公名行,破家相容。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州郡因而残破。何也?仁义附焉。”言下之意,树大招风。正因党魁重名天下,故望门投止,破家相容。此乃道义所向,仁义所附。
  言及旧事,张俭不禁面露愧色:“太师之言,老朽已尽知。”
  见张俭俯首认错,王允心结亦解:“如此,公,且自去。平乐会,不开也罢。”
  不料闻此言,张俭忽生慨叹:“便是董卓擅权,亦无有此举。”
  王允勃然叱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党魁被捕入狱。京师震动可想而知。
  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党魁负天下之望,名重四海。今秉笔《东观汉记》,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王允答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请注意)’,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妖言惑众,执笔于幼主左右。(张俭)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非议)。”
  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京中士大夫多矜救之,皆不能得。
  蓟国都,西宫增城二重殿。
  “大将军来函?”略作思量,帘内董太皇,不禁莞尔:“今王允主政,大将军朝堂之上,难觅一席之地。故来求之。”
  窦太皇言道:“六百里传书,必然事急。”
  董太皇不疑有他,遂亲手拆封。漆木匣将将开启,董太皇神色大变。待取匣中白绢细观,不由汗如雨滴。
  毕竟董门家事。窦太皇不便多问。亦不便观瞻。
  待董太皇将白绢收入匣中。窦太皇这才问道:“莫非京中巨变。”
  董太皇惨然一笑:“家门不幸。”
  果不其然。闻乃家门之事,窦太皇自不便多言。
  须臾,董太皇忽起身。不及出帘,便摇摇欲坠,站立不稳。窦太皇急忙离席搀扶。“姐姐安否?”
  “无妨。”董太皇强撑起身,径直出殿。寻南宫少府而去。
  稍后,北宫瑞麟阁。
  蓟王连收二报。
  其一,洛阳急报,党魁张俭因言获罪,被押廷尉诏狱。
  其二,中书令赵娥来报,董太皇亲临披香殿,欲将赀库内毕生积蓄,转为董重所用。
  “此二事,必有关联。”士贵人,一语中的。
  “董重与张俭,虽有往来。然却不足以令董太皇,倾家相救。”河间姹女,惜财如命。蓟王手握《子钱集簿》,焉能不知。
  “莫非,董重千里求援,非为救张俭,而另有他用。”马贵人心领神会。
  “可有閣下密报。”蓟王遂问。
  “有。”便有女史将南閣密报,呈递给宋贵人。
  “日前,董重亲赴上林苑,与卫将军等,帐中密会。言及‘悉诛凉州人’之事。”
  “董重所求巨资,必为笼络凉州都尉。”蓟王言道。
  “夫君明见。”安贵人亦道:“然,据妾所知。董重素无主见,必有高人指点。”
  二事相连,蓟王疑道:“莫非乃张俭暗授机宜。”
  宋贵人又读南閣密报:“董重亦曾赴张俭平乐会。”
  “张俭乃党人之首。无辜下狱,党人又当如何?”蓟王问道。
  “正多方营救。”士贵人答曰。
  “闻张俭自折节入朝,多有徒众,求列门墙。然唯收一徒,名唤景顾。”蓟王对党魁之事,知之甚祥。
  “正是‘漏夺附党’,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士贵人答曰。
  “此子何所为?”蓟王又问。
  “并无记录。”宋贵人遍翻密报,皆未曾言及此人。换言之,此子并无异动。
  “恩师下狱,唯一弟子,却稳坐不动。”蓟王叹道:“其中必暗藏隐秘。”
  “夫君之意,张俭下狱,乃有意为之。”士贵人已醒悟。
  “党魁自求死也。”蓟王一语中的。
  林虑山,正阳亭,草庐。
  二老匆匆而来:“党魁求死矣!”
  甯姐姐取书细观,不由一声长叹:“先前,若非我出手相救,党魁已悬梁自尽。今,天下残局,胜负将分。党魁生而无望,以死明志。”
  四目相对,董班、郭亮齐声道:“党魁虽了无生念,然我等却不可不救。”
  “如何相救?”甯姐姐言道:“不出所料,党魁必身携鸩毒。见面即死矣。”
  “这可如何是好。”二老悲痛,何必多言。
  甯姐姐素有远见:“党魁望门投止,牵连甚广。今含冤赴死,天下怜惜,清名可洗。余下党人,因而得以善待。此乃,党魁所乐见。”
  闻此言,二老涕泗横流。
  伏地恸哭不止。
第295章
求仁得仁
  甯姐姐宽慰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言罢,眺望庐外,树下二冢。
  可埋三人也。
  蓟国都,西宫,增城二重殿。
  蓟王四时问候,风雨无阻。二宫太皇,虽权且栖身,却宾至如归。绝无寄人篱下之感。蓟王先国后家。先问候二宫太皇。再顺下一重殿,探视王太后,义王太后。
  “敢问太皇,亿万家财散尽,所为何来?”礼毕,蓟王附身问道。
  “家门不幸,无言以对。”言及亿万家财,一朝散尽。董太皇心如刀割。自帘后,频频拭泪。
  既是家门之事,蓟王亦不便多问。转而言道:“大将军孤悬京洛,虽有羽翼,然却不足与王太师相争。关东十万联军,『酸枣会盟』。挟威而聚,蓄势待发。欲求,洛阳不战自乱,八关不攻自破。坐收渔翁之利也。大将军,今求得巨资,笼络关西都尉,引朝堂明争暗斗。且党魁下狱死,洛阳必乱。那时,必有奸佞,裹挟大将军,犯上作乱。兵谏二宫,屠戮百官。王太师固难逃身死族灭。大将军亦恐难善终。”不料蓟王已悉破天机。
  “何以知之?”董太皇顾不得心伤,急忙止泪。
  蓟王遂以心腹之言相告:“时董卓恐十万大军一朝溃散,故分而治之。关东守京西,关西守京东。如此各断归路,唯有听命行事,不敢忤逆。今,洛阳‘悉诛凉州人’之声,不绝于道。乃至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四关凉州都尉,纵然惶惶不可终日。然朝堂之上,诸如卫将军张济、羽林中郎将李傕等,西州武人,亦无例外。党魁名满天下,王允尚不能容。以己度人,又岂容‘凉州人’乎?”
  “王上言之有理。”窦太皇这便醒悟:“凡(董重)行事不密,所谋为王允所知。必先发制人,罢众人兵权。卫将军张济等,岂能坐以待毙。”
  蓟王顺其言道:“此乃党魁,连环计也。”
  “计将安出?”董太皇大惊。
  蓟王答曰:“董重屡赴党魁平乐会。必受其言语蛊惑。今求取太皇亿万家财,笼络四关都尉。四关之中,必有人暗通吕布。吕布遂上告王允。乃至事发。王允为除心腹大患,必先剪除(董重)羽翼。凡与大将军合谋,如卫将军张济等,必首当其冲,悉除兵权,出为外官。张济、李傕等,乃西州武人,岂甘束手就擒。必行搏命一击。裹挟大将军,矫诏‘清君侧’。里应外合,破宫门,行兵谏。”
  窦太皇续言道:“兵乱四起,王允、吕布,难逃善终。大将军,恐亦为人所害。亿万家财,付之东流;大将军性命,亦难保全。谓‘人财两失’,莫过如此。”
  “这可如何是好。”董太皇这才悉知事大。本以为破财免灾。不料火上浇油,反令董重死于非命。
  “敢问太皇。大将军来函,究竟何所言。竟能说动太皇,散尽亿万家财。助其谋夺一朝权柄。”蓟王必有此问。
  “朕家门不幸,耻于言表。”董太皇依旧不愿提及。
  蓟王身为人臣,亦不便逼迫太甚。
  然此中隐秘,事关天下兴亡,不可不察。蓟王又大胆进言:“太皇即来则安,无惧授人以柄。”
  闻此言,董太皇流泪更急。哽咽言道:“王上之意,朕已尽知。”
  帘后窦太皇亦感同身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