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0/2006

  “天子出奔,洛阳已成废都。蓟王再无掣肘,必兴兵问罪。此时不走,更待何时。”袁绍反问:“莫非坐视八关望风而降,我等皆为鱼肉。”
  “天下又如何。”袁术肉疼不已。
  “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奉天子于兖州,与我等决裂。如刘岱、刘繇、刘表、陶谦等,四州必听命行事。玄德之河北,亦不与为敌。十万大军,孤悬洛阳,寿春空虚,无兵可守。若群起来攻,陛下罢黜。我等俱死矣。”袁绍字字锥心。
  一夜之间,形势陡转。
  本以为胜券在握。董侯困守绝境,无处安身。不料曹孟德,竟奉天子入兖州。获利之大,无可计数。
  有天子坐镇。蓟王不敢轻起刀兵,且奉献如故。此消彼长,江河之间,一家独大。指日可待。
  不能逼董侯禅位。合肥侯并史侯,无从据拥大义。师出无名,如何能挡蓟王雷霆怒击。
  如袁绍所言,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闻袁绍所言,袁术亦醒悟。
  事不宜迟。留孙坚断后,关东联军,即刻拔营。将市中粮草辎重,悉数掠去。退守旋门并虎牢二关,坐镇成皋,以观时局。
  孙坚得报,袁绍已拔营。
  悉知前后诸情,这才幡然醒悟。北宫纵火,乃缓兵之计也。天子百官,妃嫔公主,宗室诸刘,皆趁陪游天子之机,顺下大河,舟入兖州。
  “无怪曹孟德迁州治于河上。”孙坚朗声一笑。眉宇间阴郁之气尽舒。
  孙策如何能不领悟:“阿父,亦不想与天子为敌。”
  “为父此生,秉忠持义。与玄德、本初、孟德、公路,刎颈之交。然忠于汉室之心,天地可鉴。既不负至交好友,又可全大汉天子。何乐而不为。”孙坚笑道。
  “阿父真英雄也。”孙策慨叹。
  “一日操劳,早去安枕。”孙坚目光慈炯。谓虎父无犬子。三岁看老。孙策必是虎将。
  是夜。忽听帐外喧哗。
  孙坚按剑而起:“何事惊慌。”
  便有心腹帐外答曰:“回禀将军,井中似见神光。”
  “哦?”孙坚披衣出帐。
  果见中军帐前一井,吞吐五色神光。举军惊怪,莫敢上前。
  孙坚令人入井,探得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必是昨夜大火,亦或是天子出奔时,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第013章
匹夫无罪
  中军大帐。
  传国玉玺,居中安放。
  帐中心腹,屏气凝神。
  徐盛、宋谦、董袭、贺齐,久随孙坚,南征北战,忠心不二。长子孙策,更无须避讳。
  “阿父,当做何为?”孙策毕竟年少。见孙坚久坐无言,这便出声相问。
  “谚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孙坚吐气开声:“此物与我等,有害无益。断不可私藏。”
  徐盛言道:“将军所言极是。匹夫怀璧,犹曰有罪,况此物哉!卑下窃以为,宜当呈送天子座前。不可滞于我手。”
  孙策皱眉道:“天子出奔兖州,如何呈送。”
  贺齐进言:“何不转呈蓟王。”
  孙策又道:“我等俸主寿春,岂可私通河北。若此事外泄,必为盟主所恶。且京中传闻,蓟王欲易县为京,扶立阿斗登基。若将传国玉玺,转送蓟王,恐令传闻成真。叔侄之争,变数又生。”言下之意,空穴来风,事出有因。蓟王既有扶立阿斗之意,再得传国玉玺。天时、地利、人和齐聚,此事成矣。
  孙坚亦醒悟:“此物,恐陷玄德于不义。”
  “阿父明见。”孙策抱拳入列。
  “诸位,意下如何。”孙坚又道。
  董袭瓮声答曰:“将军何不,先行收下。假以时日,再做定夺。”
  “也罢。”急切间,孙坚亦无良策。先妥善收藏,待觅得良机,再交不迟。
  一夜无话。
  翌日。
  陛下泛舟出游,不知所踪。不等日落,已遍传京师。乃至于北宫大火,竟无人顾及。洛阳百姓,奔走哭号。惊慌失措,可想而知。皆弃家而走,拥入函园。
  北军大营,张济等人,后知后觉。所谓“月黑风高,杀人放火”。
  本以为,昨夜大火,乃袁绍见张济不知进退,盟约难成。故使孙坚纵火示威。于是乎,张济勒令营众,谨守营盘,枕戈待旦。不料竟是曹孟德缓兵之计。暗中接应天子华云号,顺下大河,迁都兖州。
  洛阳已成废都。
  稍后又闻,袁绍拔营。东郭粟市,粮草皆空。张济幡然醒悟,如坠冰窟。
  大势去矣。
  按先前盘算。
  先共约平分天下,再合兵一处,迫董侯禅位。而后各称皇、帝,坐稳江山。名正而言顺。号令群雄,合纵连横。终有一日,胜负可分。江山一统。
  不料董侯远遁,无从禅位。不合礼法,缺少仪轨。仪制不成而事无成。
  前功尽弃,张济枯坐无言。史侯来时,竟也无动于衷。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史侯先问。
  张济悠悠回神:“臣,不可知也。”
  “二弟远遁,再无掣肘。不日蓟王大军将至。何去何从,将军当速决。”史侯心中挫败,可想而知。
  “臣……”张济动了动嘴角,却一言难尽。
  “洛阳已成死地。”史侯亦无计可施:“然天下之大,已无路可归。”
  “长安可乎?”张济忽问。
  “京兆尹刘陶,素与蓟王交厚。自赴任,便大肆修缮前汉宫廷。年年不缀。其人号‘酒雄’。会宾客大宴,喜辞赋助兴。字里行间,常见‘汉室三兴,天下太平’。”史侯言道:“长安,乃为蓟王重筑也。”
  “这可如何是好。”张济叹道。
  “报,治书御史刘诞,营外求见。”便在此时,忽有心腹来报。
  “刘诞?”史侯似有耳闻。
  张济答曰:“乃益州刺史,刘焉次子。”
  “哦?”史侯心中一动:“将军,不妨一见。”
  “遵命。”张济略作思量,亦有所悟。
  待史侯避入内室。张济遂召来相见。
  “拜见张廷尉。”便有一人,长揖入内。
  “御史所为何来?”毕竟同殿为臣。且刘诞又出身宗室,其父刘焉,曾居宗正、太常等要职,外放益州,亦是封疆大吏。故颇有往来。
  “特来为廷尉解困。”刘诞直言相告。
  “御史莫非,受人所托。”张济不置可否。
  “然也。”刘诞亦无隐藏;“乃奉父命,请廷尉入巴蜀。共谋大事。”
  “刘使君何意?”张济心有所动。益州号天府之国。民生安定,百姓富足。虽偶有贼乱,多不成气候。且趁中原大乱,南阳、三辅一带,有流民数万户,西入益州。刘焉悉数收编,号“东州兵”。年前上计,天下郡国,或奔洛阳,或赴寿春。唯益州,因米贼作乱,截断交通,斩杀汉使,而按兵不动。
  “敢问廷尉,王上何在?”刘诞不答反问。
  见张济眼中一闪戾芒,刘诞又道:“廷尉且安。卑下此来,绝无恶意。”
  “朕,在此。”不等张济答话,史侯已自出内室。
  “拜见王上。”二人急忙起身行礼。
  “二位免礼。”史侯笑问:“朕之行踪,御史何以知之。”
  刘诞答曰:“帐中主位空悬,廷尉侧坐。下臣,如何能不知。”
  “御史真乃足智之士也。”史侯笑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