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1/2006

  各自落座。
  史侯先言:“御史既代父前来,何不明言。”
  “喏。”刘诞答曰:“阿父欲迎王上,汉中称帝。”
  “嘶——”史侯焉能不心动。
  先声夺人,刘诞又娓娓道来:“汉中‘杜褒斜之险,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故‘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高祖以汉中为基,立四百年煌煌天汉,既‘汉中开汉业’也。”
  “闻汉中,今为五斗米师张鲁所据。”张济言道。
  “然也。”刘诞亦不做隐瞒:“乌合之众,不足为虑。廷尉麾下数万西凉兵马,此入巴蜀,当一战而胜之。”
  “此计,何人所献。”史侯忽问。
  “王上,何以知之?”刘诞反倒惊疑。
  “如御史所言。米贼猖獗,截断交通。京中之事,刘益州如何速知?”
  “王上明见。”刘诞这便道破天机:“乃下臣至交好友,党魁门徒景子瞻,面授机宜。”
  “不料党魁身后,还有高才。”史侯这便心安。党魁因王允而死,景顾自不会投靠董侯。若能为我所用,当大有裨益。
  心念至此,史侯遂正色道:“愿闻其详。”
第014章
各奔东西
  “王上,乃为贼臣董卓所黜。今贼臣授首,夷灭三族。世人皆以为,王太师必行拨乱反正。岂料事与愿违。”刘诞娓娓道来:“天下十三州,陇右、河北,唯命蓟王。关东、江左,多归寿春。唯剩巴蜀,愿俸王上为主。”
  史侯言道:“御史当知,王允已裹挟二弟,迁都兖州。关东、江左,恐非叔父独占。”
  刘诞答曰:“王上明见。曹兖州此举,乃与关东群雄决裂。背倚大河,更加四方将军相助。关东为何人所有,尚未可知也。”
  “五斗米师张鲁,乃蓟王假子。今窃据汉中,立五斗米道。朕若与之相争,恐为蓟王所忌。”史侯言道。
  “张鲁母,卢夫人,位列天光女仙。为蓟宫美人。多年前,亦为蓟王诞下麟子。蓟王太后有言,凡王子公主,皆为封君。卢夫人所生子,亦无例外。既有亲子,何意假子乎?”刘诞言道:“更何况,蓟王儒学立国,兼顾百家。先前有令,凡奉邪教,夷三族。足见深恶痛绝。闻五斗米道,亦与太平道,颇多干系。王上若能除之,料想,蓟王亦甚欣慰。”
  “哦?”史侯遂言道:“莫非,因虑及父子之情,故不忍相害。”
  刘诞答曰:“王上只需善待张鲁,不害其性命。则无患矣。”
  史侯涣然冰释:“御史,言之有理。”
  汉中地利,远非弘农可比。得益州刺史刘焉相助,如高祖故事,养精蓄锐,未尝不可染指中原。
  事不宜迟。张济等人,遂密谋兵入汉中事宜。
  不出三日。天子出奔,人尽皆知。关东联军将粟市粮草辎重席卷一空,拔营而走。据旋门并虎牢二关,静观其变。
  三日后,孙坚率本部,濯龙登船。绕行东郭,避函园水砦,经鸿池顺下洛水。洛阳十二城门俱毁,自可畅通无阻。
  稍后,前卫将军张济,亦经濯龙水路出城。南下伊水,经南阳入汉中。
  洛阳,遂被叔侄三人所弃。更加城门尽毁,宫室坍废。北军尽走,南军皆废。禁中内外,只剩黄门宫女。
  倾颓至此,二百年未有。
  万幸还有函园,足可栖身。如前所说,京师屡遭兵乱,四郭百姓,多空置祖宅,迁入函园别馆。十里函园,悬楼九坂。人满为患。
  民情如火。不得已,函陵令鲁肃,六百里奏请蓟王,求开九堡纳之。蓟王从谏如流。自东向西:营堡、粮堡、器堡、钱堡、中堡、官堡、学堡、民堡、客堡,开官、学、民、客四堡,分门别类,安置无可依归者。
  百官虽与董侯,东迁入兖。然家小多半滞留函园。皆知蓟国大汉一藩,蓟王天下明主。自不会加害。且比起乱世枭雄曹兖州,蓟王行事,有礼有节。足可信赖。裸官兖州,亦是权宜之计。
  或有人言。洛阳兵乱,接二连三。四郭百姓,惨遭血洗。为何仍强留京师,不外出辟祸。原因其实很简单。所谓傍树而生。终归“大树底下好乘凉”。汉室宗亲,达官显贵,名士豪商,齐聚天子脚下,聚拢鼎盛繁华。民生远非别处可比。又谓“朝中无人莫做官,京中有人好办事”。亦见权利之重。故公子王孙,虽各有封邑,却宁愿代代居于京师。便是此因。
  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诚然。亦有忠良,与国同休。
  二百年帝都,无人问津。
  书报国中。恰逢月中大朝。蓟王问计群臣。
  右相持芴而跽:“禀主公。臣,窃以为,京师断不可废。城门虽毁,然垣墙犹在;南宫完好,北宫残存过半。年初,天子已命掖庭令毕岚,重建西园。只需假以时日,当可得还旧貌。”
  “右相之意,乃由我主,重造京师。”门下祭酒司马徽,持芴问道。
  “正是。”
  “今,天子迁都兖州。弘农王并合肥侯,各奔西东。天下十三州,割据之势成矣。”门下祭酒司马徽奏曰:“我辈何去何从,主公当早做决断。”
  “另立可乎。”薮东守乐隐,夺人先声。乐隐乃国之宿臣。久随蓟王。与辽海守郭芝等,身着初代朝服,为人所敬。
  “长子尚未封王。”蓟王直抒胸臆。
  言下之意,长幼有序。嫡长子尚未受封,麟子阿斗称帝,不合礼法。其言中深意,群臣如何能不领会。不清不白,立阿斗为帝。而不先诏告天下,告庙列祖,收入家门。名不正而言不顺,言不顺则位不稳。必后患无穷。
  领会王(上)意。众国老,涣然冰释。
  “天下五帝,皆出东父”。谶语出自云台观邸。流传甚广,北国尽知。闻秦后鲁琪拉,珠胎暗结。已有三月身孕。白帝之子,当出矣。
  “如此,可先重筑京师,再奉天子西还。”上庠令郑玄持芴奏对。
  “可。”蓟王言道:“命函陵令,并洛阳令,一干人等,重筑京师。再命函园上军校尉,收拢八关散兵余勇,编纂成军,守备京洛。”
  “喏。”
  兖州,甄城。
  朝廷东迁,百废待兴。甄城虽坚,却不足容纳。大肆扩建,乃是必然。此笔巨资,无需曹操负担。王允已命不其侯伏完,取自中署。
  曹操迎驾有功。加卫将军,封县侯。意气风发,欲大展身手。
  “天子移驾,百官随行。今为公卿,该当如何?”幕府初开,曹操问计群僚。
  “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别驾陈宫,一语中的。
  “资之以牧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程立笑道。
  见荀彧无言,曹操笑问:“主簿有何高见?”
  “今(兖)州初定,决裂关东。境内‘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宜当屯田休兵,蓄养民生。先治内乱,后讨不臣。”荀彧早有所虑。
  荀彧,所思所想,常为人先。从不居功自傲,举重若轻。
  “主簿所言极是。”曹操叹服:“真乃‘吾之子房也’。”
  荀彧再进良言:“泰山贼乱讨平,当早退兵。不可久居徐州。”
  曹操言听计从:“可。”
第015章
各有算计
  成皋联军大营。
  “孙文台,今在何处。”袁绍居高问道。
  “孙破虏,顺下大河,不知所踪。”袁遗回报。
  “孙坚亦不可信!”话音未落,袁术已怒气冲冲,步入帐中。
  “左车骑何意?”袁绍忙问。
  “请屏退左右。”袁术抱拳请命,怒气不减。
  待帐中只剩袁氏兄弟。袁术这才密语相告:“那日救火时,孙坚自井中得传国玉玺。隐瞒不报,欲据为己有。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此事当真。”袁绍眼中,戾芒乍起。
  “乃我……”袁术话锋一转:“同乡。自孙坚营中,亲眼得见。焉能有假。”
  何来同乡,必是细作。袁绍自深信不疑:“天子六玺,虎纽玉螭。若得传国第七玺,陛下(合肥侯)稳居帝位矣。”
  “先是曹孟德,再有孙文台。群雄离心,盟不久矣。”袁遗慨叹。关东群雄,何去何从,难有定数。许刀兵相见,以命相搏,亦未可知。
  闻此言,袁术心烦意乱:“今汉式微,人心思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何况今日乎。”
  袁绍自有主见:“寿春天子,虽群雄共立。然毕竟我为外戚。孟德、文台,有此举,实不出所料。”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更何况,无论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私纳传国玉玺。其利之大,难以估计。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袁遗遂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1/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