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4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6/2006

  “封王晨为宾徒长,秩三百石,‘铜印黑绶’。另赐铜钱五万,蜀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马轺车一辆。”
  “臣,领命,谢恩。”
  “封王凌为房县长,秩三百石,‘铜印黑绶’。另赐铜钱五万,蜀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马轺车一辆。”
  “臣,领命,谢恩。”
  待五人更换朝服印绶,入殿面君。
  蓟王不忘叮嘱:“五县贫瘠,城郭坍废。如扶黎县,乃旧县复立。并无虑,将为乌桓内附之地。稍后当为归义侯国相。主一国之政,更需小心谨慎。”
  “喏。”
  至此,原辽东属国各县,俱得良吏。
  话说,蓟国千里沃土,皆于一片荒芜中,平地而起。比起前辈师兄,举目四望,一片白泽,别无寸土,“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民情地貌,可谓云泥之别。
  待五县令,陪坐末席。
  不等都船令持芴而跽。市舶令田骅,已抢先奏报:“启禀主公。大辽水入海处,可置新港。”
  “此地,恐属安市县所辖。”蓟王亦知。
  “臣已查验,非我(国)莫属。”田骅言之凿凿,必有定论。
  “如此,且命将作寺一探究竟。”蓟王从谏如流,亦需谨慎。
  兼州并县,诸事繁多。远非一日之功。时辰不早,蓟王起身罢朝。
  明日再议。
  百官鱼贯出殿。然亢奋之情,溢于言表。先前不过一郡之地。先督四州,又并十县。河北万里疆土,皆归我主治下。手握半壁江山,三兴汉室,岂又远乎。
  虽政务繁重,然忙里偷闲。相约三五好友,浮一大白。
  门下署,鸾栖馆。
  陈琳求问:“儒宗何以举王太师子侄?”
  许攸笑答:“儒宗老成谋国,真乃国之幸也。”
  “子远何不明言。”陈琳急问。
  “先前,主公代三郡乌桓上表,求内附归义,并将苏仆延,丘力居部,封于扶黎、无虑。今日朝会,儒宗举王太师次子,治无虑。”许攸笑问:“王太师若拒乌桓内附归义,岂非令天下耻笑:恐伤子也!故不敢允之。”
  “原来如此。”陈琳恍然大悟。
  许攸笑叹:“万石国老,我辈不可小觑也。”
第046章
有褐有衣
  不出三日,蓟国诸事,传至别都甄城。
  太师府。
  “《汉书·地理志》云:‘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稀),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渔盐枣粟之饶。北隙乌桓、扶余,东贾真番利(东与真番郡通商互利)。’”尚书令桓典,有备而来:“又闻大辽水,乃东胡各部与濊貊、扶余、沃沮之鸿沟(边界)也。”
  “蓟国地处北疆,内附羁縻,乃承大汉四百年之国策也。”王允一语中的。
  “太师明见。”不其侯伏完,试问道:“蓟王代三郡乌桓所上《乞归义表》,当如何作答。”
  “多年前,蓟王亦代鲜卑十四部请立属国,代高车十二姓求内附归义,立高句丽、扶余并南北沃沮属国。今三郡乌桓内附,亦无不可。”王允言道。
  “喏。”尚书令恒典,心领神会。
  在蓟王之前,属国,为大汉附庸。归义,则类藩国。就独立性而言,归义更强。凡属国,多设属国都尉领护,如居延属国都尉。内附归义,则遣使入其国监护,如“使匈奴中郎将”。
  蓟王首开向化先河。归义侯国,类比郡国内之县侯。由国主指派侯相治政。归义(县)侯,拥有相对独立的私人武装。受辅汉幕府节制。凡遇征伐,幕府可命其出兵,共组联军。
  若为属国,则循旧例,遣都尉领护。如鲜卑奢延属国,由奢延属国都尉领护。无论属国,还是归义国,皆归辅汉大幕府所辖。
  归义的最大好处,坐享其成。归义侯,无需整日忙于吏治民生,便可得享国主之一切便利。尤其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随着农牧亚文明的不断进步,生产关系为匹配生产力而迅速增生。更为复杂高级的人际关系,财富分配,社会阶级,应运而生。画个圈便是有主牛粪,已无法解决利益分配的矛盾。
  游牧“家长制(部落大人制)”,加快向封建“吏治”演化。
  于是君治吏,吏治民。
  就与蓟国日益比同的部落而言。生产力突飞猛进,生产关系日新月异。而生产者(部落民)本身,却未改变。人还是那些人。于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遂成必然。蓟国名产之一,便是蓟吏。
  如同后世家族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
  如何行之有效的管理一个国家。成为所有亚文明的迫切所需。
  利益驱动,矛盾逼迫,双轨制下。归义成唯一答案。
  这才是笼罩在大汉一藩,兼容并蓄,包罗万种下的,深层原因。
  一言蔽之,趋利避害,人皆向好。
  稍后,朝廷诏命传达。董侯言:可。
  三郡乌桓,如愿内附。敕封丘力居为“扶黎(归义)侯”,苏仆延为“无虑(归义)侯”。为与高车区分,乌延为“乌桓率众王”,仍号单于。因立王庭于无终,故又称“无终(率众)王”。
  悉归辅汉幕府领护。
  “四夷国王,率众王,归义侯,邑君,邑长,皆有丞,比郡、县。”
  吏治自上而下,皆出辅汉幕府。
  选拔任命,皆出南閤。
  蓟王擢升太学博士王烈,为南閣主簿,正当适宜。
  海内大儒出仕,先入五学为博士,著书育人,研习精要。待觅得良机,再求升迁,已成惯例。尤其《蓟法》乃儒宗等,名臣国老,共同编纂。先通国法,乃吏治之本。
  得同僚相助,上官指点。言传身教,日积月累,不出数载,良吏自成。
  吏治,是一个体系。
  先前远隔万水千山。如扶余、沃沮,需绕行半岛,舟车劳顿,辗转数千里,方能抵达蓟国。拖家带口,力所不及。并入辽东属国,近在咫尺。或革船顺下大、小辽水,白狼水,大梁水,或驱牛羊沿河谷而行。举家迁往朝都、昌黎二郡。定居(医)无虑山麓。
  蓟国良吏,只需宽法严律,惩恶扬善,“依其俗而治之”,不出数载,当与蓟国比同。
  无虑山东坂近海处,有径二百里之“辽泽”。“契丹,本鲜卑之种也,居辽泽之中,横水之南,辽泽去榆关一千一百二十里”,“地多松柳,泽饶蒲苇”。既此。
  辽泽乃堪比督亢、雍奴、文安、掘鲤之大泽。此地极利圩田。
  只需将径二百里辽泽,圩成稻田。蓟国东境,再无缺粮之困。重重利好,被将作寺良匠,不断传回。街头巷尾,国人殷切。
  农牧文明的融入,不仅带来了机关器所急需的畜力。与之相匹配的衣食住行,皆有增益补充。
  比如毛织物。
  华夏毛纺织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西域毛纺织生产已现萌芽。约夏朝时(前2000年),西域幼泽(罗布淖尔),已将羊毛用于纺织。
  至秦汉,毛织技艺成熟。今汉织工更为精进,纹路更为精美。有兽葡萄纹双层平纹、龟甲四瓣花纹等,均为羊毛织造。其龟甲四瓣花纹,乃河西秋毛所织。
  羊毛纺织之前,须先经初加工:采毛、洗毛、弹毛。
  最初,华夏先人将自然脱落的羊毛收集,称拾毛。春秋战国时,从羊皮上采集羊毛,称采毛。南北朝时盛行铰(剪)毛。中原和江南,每年铰毛三次;漠北寒冷地区,每年铰毛两次。且为防止损伤羊体,一般中秋后,便不再铰毛。山羊绒的采毛,《天工开物》载有二法:搊(chōu)绒和拔绒。搊绒是用竹篦梳下绒毛。采集较细的山羊绒,须用指甲沿其生长方向拔下,称拔绒。
  羊毛带有油脂、砂土等,纺前必须除去。《齐民要术》中,有把剪下的羊毛在河中洗净的记载。《天工开物》亦有,“凡绵羊剪毛”,“皆煎烧沸汤,投于其中搓洗”。西域先民早有用“碱水”、“乳水”、“酥油”洗羊毛的传统方法。岭南山区,另有将羊毛放入黄沙,搓揉除油之法。
  羊毛洗净晒干,再用弓弦弹松,以供纺纱,唤做弹毛。弹毛后移用弹棉。
  毛织物,除去织造毡帐、罽毯,亦可用于织衣。
  南北朝孔雀裘,唐时兔毛褐,与锦、绮同等珍贵。
  “裘新青兔褐,褥软白猿皮”,“织孔雀毛为裘,光彩金翠,过于雉头远矣”。
  汉矛无缨,确有毛衣。
第047章
难觅仙踪
  “孤以为,一统易耳。”逢休沐,蓟王携后妃,温泉共浴。
  “夫君有何妙计。”公孙王后笑问。
  “待诸子长成,泛舟七海。并土封王。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愁天下不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