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4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3/2006

  或再有人言。《大百科全书》,无非蓟国一国之学。如何能一统大汉十三州之学术。
  有理。故蓟王欲行,先易后难。先将蓟钞广输天下,而后蓟吏、蓟法,循序渐进。待将蓟国之一切便利,放之四海而皆准。蓟国《大百科全书》,便是权威公论。
  且自立书之初,蓟王就定下,集百家所长,绝非一概不取。并首当其冲,将神灭无鬼,被后世儒生避恐不及,视作“异书”之王学,纳入其中。足见开明。
  并以儒宗为首,恩师佐之,集国中鸿儒、通儒、硕儒、大儒,共襄盛举。再有蓟王,居高掌控。即便不敢妄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于科举,足可一用。
  故儒宗,有感而发:“诛人易,诛心难。”
  杀人诛心,乃霸主之道。蓟王,王治天下,岂肯滥杀。
  《荀子·荣辱》:“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于国而言。先明善恶,再知荣辱。
  便是蓟王所谓,先利而后益。
  《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窥一斑而知全豹。
  法、儒、道,殊途同归。
第055章
只为蓟吏
  太学。方丘上东馆。
  如前所说,太学方丘八馆。除后馆,即北馆为太学博士所居。余下六馆,皆为学舍。蓟人贵北。故北馆为师居。
  学舍,逊于精舍。然远超先前宿舍。兼顾坐卧起居,待客会友,养性修身。自并六县立国。太学累次增修。今已纳学生三千。非蓟王不愿多收,只因入学考课严苛,能入众博士法眼,万里挑一。单蓟国四百城港,二百万户,千五百万民。年年铩羽而归者,数十万计。
  无妨。蓟国五学,不入太学,可入大学。不入大学,可入门学。不入门学,可入科学。五学皆不入,且去演武场。文武全稀松,莫慌。僦船出海,舟游四方,亦或为百工徒,学一门技艺,亦得丰衣足食。《圩田制》下,分户不析产。蓟人福利,天下艳羡。先前,北人贵少贱老,怒杀父兄。如今贵女重孝,知耻后勇。足见民心所向。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更何况我家蓟王,光融天下,明以照奸。
  孙策等人学舍。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寝室、客厅、书阁、盥洗间,一应俱全。其营造技艺,乃仿一里之回,蓟王宫。四方八馆,错落五重。
  日课已毕,食堂归来。
  孙策已为众好友,备好香茗。入夏以来,暑热渐起。蓟国香茗,需用沸水冲泡,待冷至室温,再拌入蜜浆。而后取井水镇之,清凉解暑。若有冰鉴,得块冰填之,更加畅快。
  为便于用冰,蓟王宫专设凌室,由少府女官掌理。主官称凌室长。
  《周礼·天官》:“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即藏存三倍用量,以‘备消释’)”。注曰:“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
  蓟国之蜜,源自蓟王少时所饲。养蜂采蜜,皆由籍田令所掌。产量虽多,亦不足分。故入选腊赐,赏赐群臣,宗亲,从不外售。
  然蓟国千里稻作,山川如画。养蜂技艺,早已遍传国中。百姓亦可得享蜜浆之甘。更何况,羊脂、蜂蜡并青盐水,皆由大用。
  “多谢伯符兄。”众人取杯称谢。
  孙策并周瑜,年纪最长。周瑜乃蓟王同门师弟,卢少保关门弟子。如何能拜入他人门下。庞统、司马懿、诸葛亮,家学渊源,各有师门。诸葛亮,乃左国令黄承彦关门弟子。司马懿乃司马八达之一,拜在慈明无双门下。祖父、父、从父,三马同槽,皆为蓟王所举。长兄司马朗,千石葛城令出仕,轰动学坛。不出意外,今年当二千及冠。
  果不其然。先前右相遣长史来问,可愿出为勃海国相。被司马朗婉拒。言,此生只为蓟吏。
  一时传闻美谭。
  蓟王闻之,亦生慨叹。俗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求一门争义。长兄忠贞如此,司马众兄弟,当争相效仿之。
  闻,待辽泽通渠初成,当再分一郡。众皆以为,郡守之选,非司马朗无疑。
  “闻,王上欲立甘夫人为后。”消息灵通,非庞统莫属。
  “甘夫人,号‘神智’。乃麟子义母。窃以为,当配王后之礼。”司马懿落杯言道。
  “理应如此。”孙策言道:“‘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周瑜毕竟蓟王师弟,这便笑道:“君子岂不言利。不妨试言,王娶甘后,利弊几何?”
  长幼有序。见众人齐来看,孙策言道:“娶麟子(义)母,便是阿斗父。今叔侄相争,天下三分。若为天下万民计,王上立麟子于甘泉宫,易县为京。三兴汉室,大利于天下矣。”
  “却于国不利。”周瑜直言不讳:“天下之所以三分,只因人心思乱。诛人易,诛心难。关东豪右,江左宗贼,巴蜀大姓,心思各异。皆‘假奉天子,暗割汉土’。今,民心尚且思汉。然三代之后,不知有汉矣。”
  “何言于国不利?”孙策忙问。
  “师兄(蓟王)王道治国,不欲同室操戈。今虽兼督四州,然百万雄兵,却不过江河。娶甘后,纳麟子。颇多另立之势,必令群雄忌惮。合纵连横,乃成必然。故,于国不利。”
  “原来如此。”孙策叹服。
  “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懿言道:“我观关东并宗室群雄,皆非人臣。久必为治下大姓所挟。叔侄三人,又非明主。不出数载,必生内乱。鼎足之势,恐难善终。王上春秋正盛,何必急于一时。”
  “君不知天乎?”庞统言道:“王上天生。二百年,必有雄主出。据河北万里之地,辖内外千万之众,统四方百万之兵。揽长河水,从壁上观。叔侄三人,恶斗不止,断难两全。此消彼长。待天时地利人和,诸事俱备。奋取天下,易如反掌。”
  众人各有所悟。又看诸葛亮。
  诸葛亮言道:“四海克定,九州升平。『四面楚歌』之计也。”
  “莫非……”庞统一闪灵光。电光石火,竟已窥破天机。这便仰天长叹:“贾文和,果然谋主也。”
  见众人皆有所获。
  “何不明言。”孙策急道。
  周瑜为其解惑:“大师兄,先『反·远交近攻』,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立四方都护,凿穿内外水路,辟江表十港。又南下林邑,开海外寄田。如今,四面合围之势成。群雄如釜中鱼虾,薪火渐旺,犹不自知。”
  “可还有借刀杀人。”司马懿脱口而出。
  “并无此计。”不料竟异口同声。
  言罢。众皆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稍后,得见周瑜手书。贾诩会心一笑:“蓟国谋主,后继有人。”
  徐州,琅琊郡。
  得曹操手书,其父曹嵩,携少子曹德,欣然投奔。
  只因曹操已向王允,讨来九卿之位。能重入朝堂,此生无憾矣。
  一夜未眠。
  天光微亮,便命家仆打点装车,赴兖州一行。
  “夫君何故匆忙。”小妾体肥,行动迟缓。
  “孟德已遣盖海大舡,泊入琅琊港。”曹嵩言道:“恐陶谦强留,故当疾行。”
  “夫君当知,妾不堪舟行。”小妾颇多抱怨。
  “权且忍耐。”对小妾,曹嵩颇多宠溺:“待入朝,老夫当有重赏。”
第056章
雨夜血染
  古港琅琊,春秋闻名。
  两汉以来,繁荣不减。
  待蓟王凿穿内外循环水路,大兴航运之便。引天下宗王,争相效仿。琅琊王亦不例外。
  先前,海贼猖獗。为阻贼接山海。时徐州刺史陶谦,禁海锁船。不许外船抵港。唯不其港,可供海市停泊。后得东海巨贾麋子仲游说,这才重开海禁。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诸国大造海船,欲学蓟王,通商海外诸国,开辟三熟寄田。飞云、盖海,无从造起。然木兰、白波,当可一试。不求直追蓟国造船,能觅得半数技艺,足可一用。我等无蓟王,远涉重洋,七海雄心。只求绕行南海,远至顿逊足以。
  海外奇珍,一本万利。三熟美田,闻所未闻。无怪西王母私语武帝,中夏地薄。试想,西王母居于瑶池墉宫,治昆仑山。如何知,另有异土,比中夏地厚。
  蓟王窃以为。后世“唐蕃古道”,亦或是“茶马古道”,必早有南下出口。若非有信众翻越喜马拉雅,备说详情。西王母焉知身毒土地肥美,一年数熟。遂告知武帝,中夏地薄。
  只可惜,这条南下出口,尚不为汉人知。
  只需凿穿南下之路。蓟王二路兵分。海陆并进,开疆拓土。身毒一地,当足可为百子王国。
  时希雷娅女王问,还生否。
  俗谓“量腹面食,度身而衣”。终归要量力而行。且看拓地几何,再做计较。
  “勾践徙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便是琅琊台。后毁于战火。待秦统六国,始皇南登琅琊,徙民三万户于琅琊台下,重作琅琊台。
  《水经注》载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其“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台下有路三,(各)阔三四丈,皆人力为之,盖砖级瓦,今仍称御路”。足见其规模宏大,宫殿壮丽。以此类比,碣石宫规模,与之相当。再深思,先秦古港,许皆“上设行宫,下置海港”。又如太始四年,“夏四月,(武帝)幸不其,祠神人於‘交门宫’,若有乡坐拜者,作《交门之歌》”。当可佐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