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4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5/2006

  “四海混一,天下定宁。”张昭闻弦歌而知雅意:“‘周不如汉’乎?”
  《论衡·宣汉》,乃为宣汉之功。王充在《恢国篇》中自言:“《宣汉》之篇,高汉于周,拟汉过周”,又在《须颂篇》中自语:“《宣汉》之篇,论汉已有圣帝,治已太平。”并将汉(朝)与周(朝)比。以汉“四海混一,天下定宁”,断言“周不如汉”。
  时过境迁。今汉式微,飘摇风雨。张昭言“周不如汉”,暗指“汉不如蓟”也。
  张纮博学,岂能不知:“不如(蓟),远矣。”
  不料身旁郑泰却言道:“周、汉同宗,薪火传也。”言下之意,蓟王乃汉室宗亲,同出高祖一脉。继大汉神器,为三兴之主。
  二人闻之,抚掌而笑。眼中隐现泪光。时至今日,蓟王身世,契合时代,堪称完美。
  无它,时势造英雄耳。
  换乘王宫车驾,绣衣吏鲜衣怒马,前方开道。沿途车马,纷纷避让。井然有序,不见慌张。驾轻就熟,果然名都气象。郑泰所携绣衣吏,皆山东豪杰。追随郑泰,西投蓟王。被委以重任,享六百石高俸。鞍前马后,随郑泰,广徵天下英杰,为主公所用。
  人生境遇,可谓云泥之别。
  话说郑公业,家有良田四百顷,却常不足食。急公好义,仗义疏财。再有水衡都尉周晖,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既得明主,纳头便拜,从此刀山火海,生死无怨。两汉豪杰,莫过如斯。可叹后世挥刀自阉,再无湖海之士。
  车驾入宫。恰逢蓟王为新并十县,专开朝会。
  闻二张来投,蓟王笑道:择日不如撞日。
  遂自返后宫,稍后又冠冕登朝。
  召二人入殿。于肱股重臣当面。拜张昭为苍海守,张纮为勃海相,兼领蓟王宫舍人。
  “二张撞日”,遂成典故。
第058章
狐虎之威
  谷雨过后,桃花水盛。
  大河一夜水满。董侯诏命,改别都甄城,为“甄都”。一字之差,其意大不同。背倚大河,抚慰河北。固守兖州,挟四方将军,与合肥侯争夺关东。再寻机西进,攻陷汉中。如此天下归一,继承大统。
  唯一所患,兖州近八十万户,四百万口。多被豪右豢养于坞堡之中,隐身高墙之后。或沦为佃户,或自卖为奴。天灾人祸,颗粒无收。寒门单家,难以自养。去年案比,十不存一。
  换言之,四百万众,能为曹操所用,寥寥无几。
  可想而知,州中良田,皆被豪右瓜分。曹操效仿蓟王,圩田雷泽、菏泽,乃至巨野大泽。亦是不得已而为之。更加朝廷东迁,洛阳宗室公卿伴驾,岂无田宅傍身。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朝廷由王太师主政,然诸事皆需曹孟德亲力亲为。换作旁人,多半以为自讨苦吃。然曹孟德却应接不暇,乐此不疲。
  平心而论。此时曹孟德,一心奉主,实无二心。
  朝野上下,交口称赞。
  甄都,大将军董重府。
  闻曹孟德来访,董重中门大开,亲出相迎。话说,自董卓身死族灭,王允总朝政。更加董重裹挟凉州兵乱,一朝兵散,颓势尽显。后随王允等,东迁辟祸。奈何空有大将军之高位,却无半分实权。为百官所轻,更为董侯疏离。
  索性称病不朝,闭门谢客。
  话说。顺下大河,自漳水入千里蓟国渠,一日可达南港。却又心有不甘,难舍大将军之位。遂滞留至今。
  闻曹孟德来访,董重焉能不喜。
  宾主落座,备至殷勤。不等曹操开口,董重已先问:“闻孟德公事繁多,奔走诣阙。‘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却不知今日,因何得闲?”
  曹操落杯言道:“如大将军所言,朝廷东迁,诸事繁多。曹某不才,唯尽力而为。”
  言罢,偷看董重面色,曹操斟酌言道:“奈何左支右绌,仍捉襟见肘,不足为用。今日登门,求大将军仗义相助。”
  “哦?”董重稍作思量,这便醒悟:“莫非,孟德乃为求永乐积铜乎?”
  “然也。”曹操实言相告。
  “原来如此。”忆先前种种,董重恍然大悟。之所以留己一命,又密告上巳东迁,皆因垂涎永乐积铜也。
  俗谓性命事小,钱财事大。董重一命,如何能抵永乐太皇,毕生积蓄。
  心念至此,董重涣然冰释。曹孟德,必是奉命而来。而背后之人,已呼之欲出。
  董重斟酌言道:“孟德当知,永乐积铜,乃太皇所持。便亲近如我,亦不敢擅动。”
  “大将军所言极是。”曹操已想好托辞:“然甄都不比洛阳,八关锁固。关东群雄,虎视眈眈,挥师北上,旦夕可至。为防腹背受敌,王太师欲割幽、冀、并、凉,河北四郡于蓟王。河北虽定,然青、徐、豫,关东诸王,仍心向寿春。为笼络诸王,收归己用。永乐积铜,正当大用。”
  俗谓财能通神。同出汉室一脉。论亲疏,叔侄三人,并无差异。心向何处,且看得利多寡。若董侯许以重利,关东诸王改弦更张,心向往之,亦是稀松平常。毕竟肉烂在锅里。
  闻曹孟德一席话,董重方知,已成奇货可居。
  “既大利于朝,董某自不吝啬。奈何,积铜乃出永乐。唯六百里上报,请太皇定夺。”董重答曰。
  “理应如此。”曹操已有所料。二人闲谈片刻,曹操起身告辞。
  董重送出门外。
  如董重所想。曹操此来,乃不其侯伏完,暗中授意。伏完今为太仆,为王允所倚重。说是心腹死党,亦不为过。蓟王十亿献费虽多。然自迁都以来,花钱如流水。尤其大肆营造宫殿府第,增扩城池,置办禁中用度。天下三分,各有其主。州郡税赋,多归州郡所用。便如陶谦、刘表,遣使奉献,不过杯水车薪。唯有献费,直输中署。州郡不得截留,更无从挪作他用。
  人岁六十三钱,以国中人口为准。黄巾乱后,徙民归乡,流民北上,四裔内附。时天下十三州,约莫三千万众。单蓟王一家,便足有千五百万口。余下诸国,满打满算,远不足千万。
  献费,蓟王一家独大,无有其右者。
  如此说来。朝廷开销,乃系蓟王一家。
  蓟王年年遣使上计,从未缺席。正因恪守臣节,故被天下所敬。
  呜呼哀哉,无关痛痒。真金白银,岂能有假。
  洛阳早有流言。永乐积铜,除董太皇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更暗使洛阳子钱家,贳贷封君列候,以钱生钱,谋夺巨利。
  一言蔽之,永乐积铜,皆是不义之财。既来之不义,我等取之安心。
  奈何董重怀揣巨资,却未窥破时局。
  诚然,其称病不朝,闭门谢客。于外人看来,乃学姜太公稳坐钓鱼台,但求愿者上钩矣。
  眼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已。王允命伏完,传语曹孟德。才有今日登门。
  待送走曹孟德。董重信步回府。终得安枕。
  知曹孟德无功而返,王允不置可否。
  太仆伏完试言道:“卖官可乎?”
  “不可。”尚书令桓典断然摇头。
  “未尝不可。”王允语出惊人。
  “请太师明示。”若非深知王允秉性,桓典岂有此问。早勃然大怒,拍案而起。
  “叔侄逆乱,人心思变。”王允环视群僚:“天下宗王,秣马厉兵,久必成乱。当遣傅相治国。宗王诸侯,得其食租便可。”
  “此计凶险。”王允反客为主之计,恒典焉能不知:“若天下诸侯,群起来攻,我等俱危矣。”
  “蓟王在北,何人言反。”王允老谋深算。
  “狐虎之威!”不其侯伏完脱口而出:“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话已至此,桓典焉能不知:“今蓟王辖地万里,披甲百万,宗王畏蓟王之甲兵,犹百兽之畏虎也!”
第059章
饱虎饥鹰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喂饱一头猛虎,与喂熟一群猢狲,利弊长短,显而易见。
  王允笼络蓟王,不惜割河北四州。至于天下猢狲,当不假颜色。淮泗诸王,近在咫尺,却不尊朝堂。年年奉献寿春,不与甄都往来。更加天下三分,人心思乱。皆作壁上观,欲左右逢源。
  群雄皆,窃以为。为将天下人心,收归己用。叔侄三方,必争相笼络,无所不用其极。故,有恃无恐。不料王允反其道而行之。狐假虎威,欲收诸侯,治政之权。
  若淮泗诸王,皆不得亲政。国相皆为王允指派。合肥侯危矣。
  若抗命不遵。董侯一道诏命。蓟王便可兴王师南下,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
  或有人言。先前蓟王恪守臣节,疏不间亲,卑不谋尊。不裹入叔侄内斗。今时今日,何故改弦更张。
  此一时,彼一时也。
  所谓“得人钱财,与人消灾”。王允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夺人先声。将幽、冀、并、凉四州,割与蓟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