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5/2006

  蓟王平定西域。稍后奴隶贸易盛行。多有郅支残部,被大小乌孙抄掠,举族贩入。本以为大汉仇寇,必不得好死。不料各部皆得善待。部落大人,更得都护府封赏。为率善邑君。
  散落康居之郅支残部,这便动心。欲举族内迁,附汉归义。
  亦有小部,不愿东归。反与北乌伊别国,北匈奴伊蠡王部,相互勾结。欲为内应,下攻康居,重立王庭于都赖水(塔拉斯河),再筑郅支城。
  “康居使者何在?”得闻域外诸情,蓟王居高下问。
  ‘下臣康达,拜见王上。’便有康居使节,入殿觐见。
  康居“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俗习胡书,善于商贾”。俗云:“康国人生子,必以蜜食口中,以胶置手内;欲其长成口常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习善商贾,争分銖之利。男子二十,即送他国,来过中夏。力之所在,无所不至。”自汉以来,凡康居国人,留居中夏者,皆以康为氏。
  “贵使免礼,赐座。”蓟王如沐春风。蓟王家与康居国主,亦分属姻亲。康居妃,亦为蓟王诞下麟儿。二家血脉相连,自当亲近。
  “谢王上。”能在蓟国灵辉大殿之中,得一席之地。康居使者,与有荣焉。
  “闻贵使久居它乾,往来凉州,获利颇丰。”蓟王笑问。
  “王上,明见。”康居使者,沾沾自喜。与汉人轻商迥异。康居习善商贾,锱铢必较。通商致富,乃是平生乐事。这便奏道:“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丝路遗金,皆幸赖王上之功。”还不忘君前献媚。
  “贵使此来,可负王命。”蓟王又问。
  “我主,欲求植王子,入太学坛。”康居使者,果有王命在身。所谓“入太学坛”,乃是侍子也。
  “遣子入侍”,必有所求。
  蓟王言道:“既是康居王子,当入王子馆。伴读诸王子。”
  康居使者大喜下拜:“谢王上。”
第137章
万邦来贺
  西域五十五国中,大小乌孙、龟兹、疏勒、莎车等大国,皆因丝路复兴。尤以龟兹国最盛。
  龟兹长公主白卓,深得蓟王宠爱。为五十六妃之首。西域联军中,亦多龟兹佣兵。更加“龟兹兵甲”,为都护府制式装备。西域都护府治它乾城,横竖十里,旁开八市。制霸绿洲,乃龟兹西南屏障。重重利好,助推龟兹强盛。
  康居,虽位列五十五国之中。奈何位置过于偏西。尤其与大小乌孙毗邻。自北匈奴西迁,康居数击乌苏,乃至西境千里无人烟。两国因此结仇。
  自奴隶贸易兴起。散落二国边境,郅支单于残部,遂被乌孙反击。如前所言,凡游牧行国,并无家国意识。乃部势大,便投乃部。乃部势弱,便击乃部。今日为匈奴,明日为鲜卑,终归种出东胡。
  故乌孙来攻,一众小部落,望风而降。皆被举族贩入都护府百城。此消彼长,康居与大小乌孙之间,漫长国境,再无缓冲之地。更加大小乌孙,皆和亲蓟王。二乌孙,彼此和睦,不起纷争。康居亦无从,挑拨离间,合纵连横。更加北部属国阿兰聊,其东境为北匈奴伊蠡王所占。康居东境、北境,危机四伏,压力空前。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东北不稳,西南安息,东南贵霜,二帝国,必伺机吞并,誓将康居举国贩入西域。
  奴隶贸易,一本万利。安息、贵霜,深得其利。若能四面包抄,一举灭康居。何其暴利。
  前汉时,康居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国力与乌孙相若,稍逊大月氏贵霜。及至今汉,尤其纳郅支单于,屡击乌孙,掠牛马人口甚众。国力较前汉,有所增长。
  试想,即便仍为六十万口。十二万户。“一户十(金)币”,举国贩入西域。其利之大,安息、贵霜,如何能舍。
  正因灭国在即。故先前不隶属于都护府之域外强国康居。不得已,遣子入侍。以示臣服。万幸先前曾同嫁公主。否则今日危矣。
  “北乌伊别国,何人为首?”蓟王又问。
  “回禀王上,北乌伊,虽称‘别国’,亦为‘列国’。乃由北匈奴伊蠡王部、呼衍王部并北单于残部,共立。”康居使者答曰。
  别国,言指其非本地部族,乃别处迁徙而来。列国,必有诸王。
  “呼衍王,北单于,皆在。”蓟王笑道。
  “正是。”
  今安息、贵霜,势强。若康居被灭,大小乌孙,亦难善终。二国乃葱岭以西,西域外屏。二国若为安息、贵霜瓜分,丝路不保。
  为今之计,当令康居、乌孙,化干戈为玉帛。再联手驱逐北乌伊。
  心念至此,蓟王已有定计:“北乌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命西域都护府传檄而定之。”
  “喏。”幕府中丞贾诩,持芴跽奏。
  “敢问王上,若传檄不定,又当如何?”康居使者,斗胆相问。
  不料话音未落,百官皆笑。
  蓟王亦笑:“传檄不定,则战而定之。”
  康居使者幡然醒悟,大喜拜退。
  左丞李儒持芴而跽:“禀主公,若为西征,北乌伊当有大用。”
  “文优,且试言之。”蓟王笑道。
  “无它,嫁祸安国,驱虎吞狼之计耳。”李儒奏答。言下之意,北匈奴各残部,若能为我作用,可命其为马前卒。先行西征。若能得西域都护府,鼎力相助。北匈奴何须二百年,恢复元气。罗马边墙,旦夕可至矣。
  “禀主公,臣,窃以为,此计可行。”右丞荀攸,持芴跽奏。
  蓟王不置可否,居高下问:“子远,以为如何?”
  “回禀主公。”许攸持芴跽奏:“北匈奴,走犬耳。能用则用,不能则杀之以除后患。若传檄而定。肉袒牵羊,负荆来降。遣子入侍,遣使贡献。则用之。若首鼠两端,顾后瞻前。则遣偏师一支,合诸国之力,而除之。断不可令其西逃。”
  “文和,以为如何?”蓟王又问中丞。
  “臣,附议。”贾诩持芴奏对。
  “如此,依计行事。”蓟王从谏如流。
  蓟王定百年大计。关中居首;西凉、山东,左膀右臂;巴蜀,河北,前胸后背;江东,荆交为足,远涉七海。四方都护,当为藩屏。御敌于国门之外。
  故,断不可令北匈奴残部,趁机坐大。
  由远及近,先易后难。
  西域使团依次觐见毕。东瀛、漠北、岭南使团,并各属国使者,相继入殿觐见。
  谓万邦来贺,莫过如此。大汉一朝,家国天下。九九重阳,姻亲之会。便是以家事论国事也。凡有内政外事不决,皆可遣使来问。
  蓟王必有计较。
  虽未与蓟王和亲,毕竟曾赠二素首雪女。如玉胴体,如火横唇。谓有横必有竖,有来必有往。一回生,二回熟。
  顿逊五王,亦遣使来贺。言及顿逊海渠,并稍待提及,扶南女王事宜。
  话说,前扶南女王柳叶,敬畏一箭之威。以身相许,举国相赠。蓟王若与当代扶南女王和亲。纳扶南国入汉土,当不费吹灰之力。如此,三南可定。
  一季三登,大汉无忧。
  蓟国上下,焉能不知,其中利害。
  之所以,百官无声。只因我主位高权重,今非昔比。
  用蛮夷语,血统高贵,不可轻贱。
  四方蛮夷,多论种辈血统。正如两汉和亲。若得宫女,则大恨。得公主,则大喜。如蓟王这般,汉室贵胄,亲与西域诸国和亲。并诞下麟儿。提升诸国王室血统。身受如此大恩。焉能不感激涕零,效以死力。
  蓟王言,待西域诸妃子,长成。当封于西域。
  闻,西域诸王,有意传位于“蓟王子”者,甚众。
  为何?
  生而高贵。
  两汉四百年,积威至此。蓟王乃中山靖王后,种出高皇。汉室贵胄,无出其右。此乃西域诸国之共识。即便蓟王天生,短时之内,亦无从改变。
  可想而知。诞下公主之西域诸妃。心中之急迫。
  何时能生二胎。
  至今,未可知。
第138章
王亲国戚
  不知不觉。九九重阳,已成蓟国一年一度之盛会。
  正因四海姻亲,齐聚蓟都。临乡周遭,凡国宾馆所在,皆有“王亲国戚”入住。
  谓“入乡随俗”,又说“远来是客”。更“一家不说二话”。王亲国戚的身份,血脉相连的天然亲近。更加蓟国四百城港,怏怏上邦,开明好客之风。足令宾至如归。可有作奸犯科,仗势欺人?
  绝无。
  且不说蓟人尚武之风。城中闾里街衢,藏龙卧虎。普天之下,谁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蓟王爱民如子,又嫉恶如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兔子不食窝边草”。自家产业,岂不爱护。更有甚者,二家礼尚往来,蓟王馈赠,何等丰厚。岂能因小失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