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5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0/2006

  话说,百年汉匈战争,乃至匈奴王庭分裂。南匈奴内附,北匈奴西迁。时有十万种落,散布草原。后并入鲜卑。待鲜卑覆灭,草原各部又融入高车。据此可知,匈奴、鲜卑、高车等,皆种出东胡。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正如大月氏,与贵霜。
  只不过。因立国之初,并入大夏国。又扼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交汇。且贵霜一代明王,迦腻色伽一世在位时,举国上下,迅速“身毒化”。贵霜王庭,为高僧汇萃之地。名僧龙树、马鸣、僧伽罗刹等,皆为贵霜王,座上宾。迦腻色伽本人,信奉大乘佛教。第四次“无遮大会”,亦由其亲自主持。佛史称,迦腻色伽一世,是继阿育王后,首位大力弘扬佛法之“明王”。大月氏贵霜,亦号佛门“大护法”。
  一言蔽之,贵霜虽因丝路流金,富可敌国。然难改游牧习俗。
  正因如此,故胡毗色伽二世,只取北身毒水草丰茂之地。对南部身毒半岛,河汊纵横,湿热多雨之三登沃壤,嗤之以鼻。
  而蓟王恰恰相反。一季三登,无比垂涎。
  待群臣噤声。胡毗色伽二世又道:“西域长史,何所言。”
  “西域长史,并未明言。”使者答曰。
  “和亲可乎?”胡毗色伽二世,必有此意。若与绿洲主人和亲。可比秦汉和亲。大汉姻亲之国,安息岂敢轻举妄动。
  “这……”使者毕竟久居西域,对西域都护府吏治民情,多有所知。这便斟酌答曰:“时,都护府二丞,奉命回国。携带夏宫数千佳丽,其中不乏域外各国公主。然至今仍居于蓟西长安行宫。未得入蓟王后宫。”
  “且传语西域长史,安息之患不解,贵霜无从出兵。”胡毗色伽二世,终归未曾利欲熏心。
  “遵命。”侍者不敢怠慢,稍作休息,即刻折返。
  正当贵霜使者,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返回西域时。
  西域大使馆,夏宫。
  西域少史,领它乾令韦端,携它乾丞杨阜,接见域外使团。
  “北乌伊列使,拜见上官。”来者,正是西逃北匈奴残部所立北乌伊列国使。
  北乌伊列国,乃由北匈奴伊蠡王部、呼衍王部并北单于残部,西迁奄蔡国东境所共立。“乌伊列”即为“伊列国”,因境内伊列水(伊犁河)得名。《汉书·陈汤传》载,匈奴郅支单于如得乌孙、大宛两国,便会“北击伊列,西取安息”,既此。今已为康居所灭。“北乌伊列”,言指西遁后,于康居北境,羁縻属国奄蔡,再立。
  “贵使出自何部?”韦端笑问。
  “下臣,乃出伊蠡王部。”北乌伊列使恭敬作答。
  “贵使当知,康居王已举国内附。献郅支城与都护府。康居国中,郅支各部大人,皆迁入城中安居。为都护府民。”韦端言道。
  “回禀上官,郅支诸事,下臣已知。”北乌伊列使,倍加恭顺。
  “同出北匈奴,汉匈世代和亲,本是一家。我主亦不欲见,北匈奴亡国灭种。”韦端告知详情:“今,贵使传檄而至,我主当心甚慰之。”
  闻此言,北乌伊列使,稍得心安:“下臣,感恩不尽。”
  “今国中各部,有民几何?”韦端代主而问。
  “控弦一万,老弱五万余。”北乌伊列使,不敢隐瞒。
  “举族竟不足十万。”韦端不禁慨叹。控弦之士,是否足万,亦未可知。许,不过寥寥数千骑。不料北匈奴,亦有今日。
  闻此叹,北乌伊列使,虽不置一语。然眼中哀伤,断难遮掩。谁又能想到,再经二百年休养生息,北乌伊列一路西征,吞并沿途诸国。直抵罗马边墙。匈奴王阿提拉,号称“上帝之鞭”。
  “我主有意,发郅支城中各部兵马,‘西取安息’。不知贵国,可愿同行。”韦端终道破天机。
  “莫非,王上传檄,乃为西征?”北乌伊列使,一闪利芒。
  被韦端并杨阜,悉数入眼。二人相视而笑:“此乃英雄也。”
  北乌伊列使,见身份被窥破,亦不遮掩。这便实言相告:“不瞒上官,下臣便是伊蠡(lù
lí)。”
  “原是伊蠡王当面。”韦端以礼相待:“请上座。”
  “不敢。”伊蠡王恭顺依旧:“安息乃强国,控弦之士,不下数十万。仅凭郅支城中兵马,如何‘西取安息’?”
  “西取,乃为寇也。”韦端实言相告。
  “莫非,王上非取安息,乃另有所图。”伊蠡王颇有主见。
  “然也。”韦端言道:“郅支各部先行,若战败,康居必出援军。稍后大小乌孙,亦会裹入其中。诸国联军,当不下十万兵马。遂成野火燎原。然唯一所缺,便是举火之人。”
  “‘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伊蠡王出口成章:“王上若不取安息,当出葱岭,以攻贵霜。”
  “虽未言中,亦不远也。”韦端笑问:“伊蠡王,可愿举火为先。”
  “敢不从命。”伊蠡王肃容下拜。
  此,便是北匈奴,千载难逢,复起之机。更是宿命使然。
  若不从命,郅支各部,必先攻北乌伊列国,灭口。即便,侥幸获胜。康居、大小乌孙,各有雄兵十余万。再加奄蔡等羁縻属国,群起来攻。
  北匈奴,灭族在即。
第189章
夹缝偷生
  韦端所谓“举火为先”,便是让伊蠡王,先行寇边。正因百三十余年,汉匈战争,余威犹存。世人皆知,北匈奴战败西遁。窃据奄蔡东境,自立北乌伊列国。本欲夹缝偷生。乱世苟活。不料蓟王,除恶必尽。传檄天下,声讨北匈奴残部。
  蓟王南征北战,威震天下。北匈奴不敢相争。如丧家之犬,仓皇西窜。乱入安息国境。抄掠充饥,亦是游牧习性使然。
  北匈奴与汉朝势不两立乃其一。蓟王传檄在先乃其二。北匈奴不敢相争,唯再向西遁乃其三。
  如此一来,安息必不会想到,北匈奴西迁,乃是蓟王所驱。行缓兵之计。
  游牧行国,国界本就难以界定。安息发兵来攻,北匈奴必然溃败。你追我赶,深入康居国境。康居大军倾巢而出,御敌于国门。安息乃丝路强国,国力尤胜贵霜。康居本是贵霜羁縻,安息大军必不肯轻易退让。斥责康居国主,交出北匈奴乱军,赔款割地,云云。康居不得已,唯向大、小乌孙求援。
  大、小(乌孙)昆莫,有求必应,即刻兴兵。于是乎,三家对垒,互不相让。大战一触即发。
  趁安息大军,无暇他顾。贵霜挥师,攻入身毒。与蓟王大军,四面合围,灭身毒佛国。
  待大局已定。再由西域都护府出面,为安息、康居、大小乌孙,三家说和。一场大战,随之消弭于无形。北匈奴,赔礼道歉。安息,自当心事宁人。三家,各自罢兵,握手言和。彼此皆松一口气。
  其中有几处关键。尤其都护府,何时出场,时机需恰到好处。且就时局而言,安息与罗马,亦是一世宿敌。安息西境兵马,为防备罗马入侵,当不敢轻举妄动。
  谓“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数月出征,人困马乏。即便明知贵霜,守备空虚。安息疲惫之师,亦无力东征。
  或有人言。安息曾为蓟王,营救罗马皇后鲁琪拉。又因奴隶贸易,而相处融洽。何不向安息王明言。料想,安息必不会出兵,攻掠贵霜。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两国相交,利益至上。安息王,若知贵霜举国东进,攻掠身毒。如何能错失天赐良机。必阳奉阴违,与蓟王虚与委蛇。暗中调遣精兵良将,蛰伏东境。待贵霜起兵,倾国来攻。试想,灭贵霜之利,蓟王如何能补偿。更何况东西丝路,从此一家独大。灭贵霜,安息成大汉与大秦,两家之间,唯一纽带。双方商贸往来,皆需经安息中转。长久暴利,又如何能轻弃。
  故蓟王所谋,断不能让安息,提前知晓。待事成之后,又当如何。皆在蓟王一念之间。
  总而言之。利益主导,一手掌握。断不可假手于人,而痛失先机。
  蓟王高瞻远瞩,战略既定。
  幕府上下,相向而动。此时,亦见幕府封国,二权分立,蓟王先见之明。而幕府、封国,各自职能,亦渐凸显。
  幕府攘外,封国安内。周典并进,无分先后。
  大雪如期而至,北国千里冰封。
  山川皆白。唯剩千里蓟国渠,碧水向东。四季分明,蓟人深谙其中。千里水田,渐结厚冰。城中稻香犹未散尽。蓟国冬季采暖足备。却不知为何,寒气似一年胜过一年。
  石炭用量激增。蓟国四百城港,存量足够。此亦是上计署之功效所在。各项支出,年年统计汇总。并与人口增长相比照。重要民生物资储量,皆提前一年,层层下发。各城邑,于次年八月案比时,如实呈报库存,查漏补缺,以备年度所需。正因年年,计断八月。及“三年大比”:“大比,谓使天下更简阅民数及其财物也”。
  分门别类,统计详尽。助蓟国吏治,日趋完善。
  且统计与库存并税收,紧密相连。商人库存几何,是否足用是其一。足额纳税为其二。所以,统计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调节供需平衡。譬如石炭。参考某城,年度、季度、月度、日度用量。市场存量是否足备,一清二楚。市场缺口,国库补全。再加各处矿山,产量、存量,亦在上计署掌控之中。及时调拨,补足所需。乃民生重要一环。又如蓟太仓,为平抑粮价,居功至伟;赀库为维持蓟钞购买力,屡立奇功。甚至蓟国亭邮置驿、关塞亭障,分配多少牛马,储存多少草料,日烹多少传食,皆有估算。
  窥一斑而知全豹。汉时,竟已实现全国性的统计。论治国。普天之下,难望项背。
  论数字背后的意义。非上计署一众属吏,不可尽知也。
  比如,今季稻作尚未开镰,上计署已预估产量八亿石。并断言,三年之内,蓟国人口当破二千万。正因,凡有所出,必有所指。故朝中百官,无人惊讶。
  蓟王所言“趋势”,渐被国人所知。
  八月案比,十月分户。待稻收毕,雏鸟离巢,青壮离家。
  上计署统计,蓟国十年平均出生率,约为千分之十二(12‰)。今蓟国人口为千六百万。今季有十九万余,青壮长成。参考男女比例,再据国人十年姻婚嫁娶中,涉外婚姻占比。可知,今季增户当超十万户。
  蓟王已有先言。三年分户,皆入大通郡。
  如此一来,三年之中,大通郡可得新户三十万。足见规模之巨。
  或有人言,蓟国和合之风,遍吹巨马两岸。涉外婚姻占比,必然极高,何以十九万余青壮男女,只有十万户。只因娶妻与纳妾,不可等量齐观。且正如胡姬皆入乐籍。若再嫁娶,皆是蓟人。不算外人。
  笔笔可证,上计之效。
  君子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数,本指理数、气数,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蓟人却结合,《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算术,立《数学》,位列百科之中,为治国之术。
  可想而知,《蓟国大百科全书》,一经问世,必成轰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