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5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5/2006

  再加与蓟国通商互市,互利互惠。利益羁绊,不可分割。蓟王煞费苦心,为草原各部,督造“台邑”。其目的,不言自喻。
  草场不足喂养。台邑更助(存)量长。久而久之,大汉再无边患。
  百官赞口不绝。二国使喜形于色。筑台搭棚,于大国工匠而言,实不值一提。若非王命在身,又事关大局。国中能工巧匠,这才勉为其难。
  二国使又问,各部大人,惜草如命,不肯掘土筑台,该当如何。
  蓟王又笑,此亦不难。疏通河道时,所掘淤泥,足可筑台。
  先前疏通河道,草原各部,皆兴趣寥寥。如今掘泥造台邑,各部大人,利益牵绊,如何能不尽心尽力。蓟王此计,一石二鸟。可谓,两全齐美。
  更有甚者,河泥利于烧砖。如此,墙柱亦可足备,无需再四处捡取碎石堆垒。省下诸多人力。
  具体施工,当由工匠因地制宜,无需拘泥。
  可想而知。台邑一出,必风靡草原。
  比起简易牢笼。台邑堪比城邑。除去不占地利。还足可遮风挡雨。更有甚者,牛羊皆是牧人重要资产。豢养于台邑之内,各部大人,足可安心。
  草原事毕。朝议继续。
  先国后家。外事毕,再议府事。最后才是国政。
  “西域都护府上疏,言,贵霜王求和亲。”中丞贾诩持芴跽奏。
  “诸位以为如何?”蓟王实无意外。
  闻蓟王言“诸位”。百官遂畅所欲言。有虑及胡风过盛,亦有言及和亲增益。群臣各言利弊,群情振奋。
  只需言之有物,皆可面陈于蓟王当面。
  所谓见仁见智。蓟国朝堂,堪比百家争鸣。且绝非学术之辩,乃是治国之论。即便一言不发,只需侧耳聆听,亦大有裨益。
  饶是陈琳,亦受益匪浅。可想而知,许子远耳濡目染,必一日千里。
  朝堂堪比学堂。令陈琳始料不及。
  “无怪凡有举荐,皆先为郎官。”陈琳有感而发。言指举孝廉出仕,先入京为郎。待期满,再外放为一县长吏。
  身旁报馆右丞卫觊,闻弦歌而知雅意:“正是此因。”除此之外,熟悉各署寺,行事流程,结识京中同僚,亦有助于出为外官。
  心念至此,陈琳这便收拢心神,洗耳恭听。
  蓟王问政,先卑后尊。
  百官言罢,又问诸君。
  比二千石以上。此时发声。除去自我见解,亦从先前百官进言中,择选良言,融会贯通。毕竟位高权重,才智过人。论为政之道,施政心得。二千石,远超千石。洋洋洒洒,字字珠玑。
  百官纷纷,点头称道。
  诸君言罢,再问国老。
  此时,诸国老,已从二千石进言中,获益良多。除利弊得失,皆已言透。更有甚者,国老可判,在座二千石,各人心意若何。何人赞同,何人反对。赞同者几何,反对者又有几何。皆一清二楚。
  若行尸位素餐。只需“顺大流”即可。毕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说“法不责众”。终归主公当面,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若为国之名臣。只需于国有利。即便众口一词,亦会力排众议。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如此说来。蓟王问政群臣。集思广益,分三阶段:
  众议、合议、决议。
  “回禀主公,老臣窃以为,贵霜乃大月氏国。闻国君皆以昭武为姓。虽居荒服之外,然不出诸夏也。”儒宗持芴奏对:“羌身毒道,凿穿在即。若得贵霜相助,大事可成也。”虽未言明,何来“大事”。然殿中百官,皆心领神会。
  蓟王所羡,便是身毒三登沃壤。
  中夏地薄,王母早知。
  蓟王轻轻颔首,又问恩师:“卢少保何意?”
  “回禀主公,臣思平乐《秦汉之盟》。”卢少保果有远见。域外大国,蓟王已与秦后和亲。若再结亲贵霜,独剩安息,必心生猜忌乃其一。且蓟王早定,“反·远交近攻”之计。贵霜扼葱岭之西。其国境狭长,若取北身毒广袤之地。又与蓟国和亲,背靠西域,再无后顾之忧。必全力西顾。安息与罗马,本就是宿敌。因同与蓟国结亲。贵霜必许以重利,说服罗马,二面夹击。
  俗谓“双拳难敌四手”。安息如何能抵御。
  若安息被贵霜并罗马瓜分。蓟国再行合纵连横,远攻罗马,几无可能。
  一言蔽之。罗马、安息、贵霜,互相攻防不断,三国纷争不休。才于大汉,最为有利。尤其被一条丝绸之路串联。利益之大,断难轻弃。可想而知,便是一座扼守丝路的绿洲小城,亦需重兵把守。收取巨额关税。同理,日进斗金之边境小城,敌国亦垂涎万分。假扮马贼,抄掠往来商队,更是屡见不鲜。犬牙交错,明争暗斗。
  闻卢少保言及《秦汉之盟》。许子远,终是安心。
  果不其然。蓟王这便定计:“传命西域都护府,此事再议。”
  再议,乃缓兵之计。
  “喏。”贾诩伏地领命。
  府事毕,国事起。
  国中大事,自是东境大建无疑。
第197章
运筹决算
  蓟国诸水,唯巨马水,四季不冻,奔流向东。余下诸水,皆冬冰春融。大辽水,亦不例外。此时早已冰冻尺余。靠近塞北草原,外长城内大辽泽。早已冰冻三尺。
  万幸。趁辽水冰封前,各署寺连动,施以举国之力。日有千船往来,转运诸材。列队既定河道,大石笼先沉。辽泽漫溢三百里。水流和缓,笼中巨石,入水即沉,深陷淤泥。随石笼不断积沉,两岸河堤,迅速堆高。待出水面则换用鹅卵石笼,密集堆垒。三百里水泽,遂被锁于百丈宽之河道内。水流越发湍急,水面不断提升。先前积底之淤泥,遂被激流冲刷,露出原始河床。
  泥沙冲刷而下,随激流填入巨石河堤缝隙。久而久之,遂成铁板一块。蓟人治水,如同圩田。先截脉,锁主水。再开鱼梁闸,放流枝津。如此层级而下。譬如脉络,筑内中外,三道纵横沟渠。便是所谓“支渠四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转运石笼,机关船吊,居功至伟。砾石又是蓟国特产。多年来,为造玄楼白院,巨马水两岸,积石如山。皆是淘取白石后,所剩。日积月累,蔚为壮观。只因自蓟国四百城港筑毕,国中再无大建。日常所需,不过杯水车薪。
  东境开发,尤其治水。于石商而言,可谓久旱逢甘霖。将多年积石,消耗大半。
  江海陂湖,山林园池,皆归王所有。由少府掌管。采石需缴假税。同样,东境大建,亦是国库出资,足量贩购。
  蓟国轻徭薄赋,假税与三十税一相差无几(5%)。
  《九章算术·均输》题二四:“今有假田,初假之岁三亩一钱,明年四亩一钱,后年五亩一钱,凡三岁,得(钱)一百,问田几何?”
  荅曰:一顷二十七亩,四十七分亩之三十一。
  以上种种,皆可例证。即便复杂计算,时人亦不逞多让。后世,普通人之数学储备,于时人相比,并无优势可言。
  时下工匠常用“算筹”来计算,复杂算式。称“筹算”,亦称“筹策”。《汉书·货殖传》:“即铁山鼓铸,运筹算。”乃是以刻有数字的算筹,记数、运算之法。约始于春秋,直至明时,才被珠算彻底取代。
  所谓算筹,乃是一根根同样长短粗细之短棍,长不过六寸,粗不过数黍(一黍为分),多用竹木、兽骨、象牙、金玉等制成。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随囊袋系于腰间。
  算筹记数法: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如此,从右及左,纵横相间,可示任意自然数。
  刘备亲眼得见,震撼无以复加。此乃“十进位制”。
  其优越性,显而易见。横向对比,罗马数字系统没有位值制,只有七个基本符号,如记数稍大,便相当繁难。玛雅人虽懂位值制,但却是二十进位;古巴比伦人亦知位值制,却多至六十进位。一般而言,二十进位,至少需十九个数码,六十进位,则足需五十九数。
  如此记数,运算十分繁杂。远不如,只用九数便可示任意自然数之十进位制,来得简捷方便。华夏古代数学,之所以成就卓越,远超时代,理应归功于十进位制之筹算法。
  遍翻《九章算术》。诸多例题,多出自买卖交易。换言之,商家必精通筹算。于是乎,华夏先进算法,经丝路传至后世西亚地区。经由十进位制,演化出阿拉伯数字。进而催生出现代数学。
  正如神灭无鬼与外科手术,互为佐证。筹算法与案比上计,亦是相辅相成。统计所用,复杂计算,皆得益于十进位制筹算法。
  知晓筹算,再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谋主所谋,并非大而化之。而是类比数学层面的“精打细算”。
  谓“熟能生巧”。诸多数理大家。甚至可弃算筹实物,“心算”得解。
  再思少时,宗祠大考。一碗清水,童子们手指蘸来,横横竖竖,书于桌上。此时,应当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了吧。
  后世如何,蓟王未曾亲临,不得而知。然就时下而言,数学一般带平常。别再孤面前,丢人现眼了吧。
  “启禀主公,东境诸郡县长吏,先前皆居于公船。今渤海冰封,诸水冻结。往来出行,皆需雪橇车驾。东境地广人稀,积雪过膝,乃至没顶。马车出行不易。今有夫余国,献‘夫余犬’,壮如牛犊,可比乘马。”右相奏曰:“然公车颇重,犬力不及。可否请将作寺,另制乘犬橇车。”
  《周礼·秋官·犬人》“凡相犬、牵犬者属焉。”疏曰:“犬有三种: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若田犬、吠犬,观其善恶;若食犬,观其肥瘦。”故而,养犬何用,当先思而后行。
  国人皆知。右相,性诙谐。乘犬橇车一出,百官窃笑。
  蓟王亦道:“可也。”定制轻量车身,于蓟国将作寺而言,不过举手之劳。清钢琉璃,取代坚木包铁。板簧避震,改为机簧减震。岭南棕垫,代替麻垫。辅以软革折叠车棚,内衬钢丝网帘,再适量缩减机关乘用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既适量减重,又不失防护。
  稍后,乘犬橇车,兴于东境。又有冬季乘犬橇车大赛,风靡北国。引国人趋之若鹜。
  单乘犬橇车一项,便知蓟国治政,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猛犬胜狼。”蓟王又叮嘱道:“需防撕咬伤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