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5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3/2006

  无出意外。传统意义上的战斗,将会迅速退出战场。
  正如人有生老病死,机关器亦有年限。尤其高强度战斗,维护保养不及。易至损毁。此弊,于广陵之战中,显露无疑。
  重金贩来蓟国守城诸器,陈列城头。战争初期,确收奇效。可御敌于城门之外。待战况持续,守城机关器,纷纷损毁。无从远射毙敌。险被纪灵先登。若非吕布千里驰援,广陵易主矣。
  此,亦是机关器,利弊使然。试想,蓟式机关船,远行四海。然皆需回蓟国船坞,维护保养。谓熟能生巧,助推蓟国工匠,人才辈出。又如幕府大营,辅兵营士,几占一半。机关兵器维护保养,皆需匠人助力。
  正因机关兵器,有利有弊。普天之下,唯蓟国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与蓟国为敌,若不能速胜,必然完败收场。
  次日再战。
  护军别部左司马夷廖,率南越白毦,携演武器五;并辅南偏将军假司马秦狼,领无当飞军,携演武器六。对阵,护军将军营,司马鲁比莫纳,将山夷白毦,携演武器七;并绣衣军曲候魏疏,统顺阳卫,携演武器八。
  循例。五对七,六对八。
  亦如先前,观众陆续入场。忽见演武场地,似与先前,多有不同。平整如砥的演武沙场,被无数纵横排列之田字格分割。田字框格,依稀泛有铸铁光泽。便有人忽然醒悟:“西林轨路!”
  没错,正是西林独有铸铁轨路。
  “莫非……”毕竟久居楼桑,种种传闻,耳熟能详。诸如楼桑五阙,下设卷帘门。人尽皆知。更有甚至,少君侯曾不惜工本,于十里楼桑内,暗修轨路,以备不虞。
  果不其然。
  演武器五,并演武器七,联袂入场。正是只闻其名,未见其物之:“战车楼!”
  初代战车楼,乃刘备亲手设计。类西林车楼。此楼不为居住,只为防御有邑无门,来去自由之楼桑。故将家用诸器尽皆舍去。外包搪瓷甲片,内藏床弩、板楯,拒马、鹿角,及百战精兵。共分四层。上设弓弩手,可居高下射。中设床弩,专破重甲。下驻精兵,刀盾齐备,短兵相接。底层内藏机关,可由力士或牛马驱动,于轨路上,往来行走。
  战车楼,亦设四轮。借助杠杆、曲轴、齿轮等装置驱动,时速可达三十里。常由四人驱策,前后各二,皆为力士。只需双手握住杠柄,上下交替轧动,车子便可前行后退,十分便利。唯一需求,铺装铁轨。
  正如初代寝垫,与时下寝垫,已天壤之别。
  初代战车楼,历经多次升级。早已今非昔比。内中机关器,更是五花八门。更有甚者,谨遵王命。将作寺,能工巧匠,呕心沥血,将战车楼,打造成“机关载器”。可与蓟式机关器,相互组合,任意拼装。必要时,还可作为备有武库,将内中机关器拆解,装备大营兵士。
  或有人言。大营岂无武备。何以费此心机。
  春秋时,赵简子家臣董安于,修筑晋阳城。不惜工本,以青石砌基,夹板夯土筑墙,又以粗大铜柱支撑宫廷,墙内另加荻、蒿、楚,坚木为骨。后赵襄子,为智伯等三家所败,困守晋阳城。战前,赵襄子见城内弓矢,不足以久持。遂问计家臣张孟谈。
  张孟谈答曰:当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用荻、蒿、楚等,坚木为墙骨,以铜柱代替木柱。此时,皆可用来制造箭杆及熔炼箭镞。赵襄子大喜,遂命人熔铜柱,拆墙骨,广造箭矢。这才反败为胜,逃过灭族之灾。史称“晋阳之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楼桑战车楼,悄然屹立二十载。乃至刘氏宗亲,多半皆已忘却。蓟王却命将作寺,年年修缮,正因,有备无患。
第237章
生死立判
  战车楼需铺设轨路。机关斗舰需先掘环渠。两军对垒,为求一胜,而无所不用其极。铺路掘渠,皆不在话下。
  随石炭鼓风高炉普及。蓟国冶铁,一日千里。铸造铁轨,简单至极。铸造和锻造,一字之差,工艺大有不同。最迟至前汉时,华夏先人,已掌握展铸铁即可锻铸铁,并灰口铸铁,及百炼钢等,铸锻工艺。
  传至蓟国。将作寺,甚至将石炭高炉,装载成车。与诸多机关兵车,分门别类,共组辅汉将军大营。可就地熔炼,修补锻打兵器。
  言归正传。
  两座新式战车楼入场。护军别部左司马夷廖,率南越白毦,对阵护军司马鲁比莫纳,所将山夷白毦。
  白毦之战,可想而知。
  三通鼓罢,各登战车楼。
  楼上楼下,机关齐备。白毦精卒,得心应手。只听机簧声中。两座车楼,楯墙、箭窗徐徐开启。露出楼内所藏,战争獠牙。鸣镝射空。
  机关连弩,箭发如雨。
  两车对射,火星四溅。
  更有水龙弩炮,水囊弹射。幸被牛皮椑楯崩回。水龙弩,战时可射油囊纵火。或射狼烟呛敌。二车楼循路而行。你追我赶,可进可退。内藏各式机关器,逐一展示。目不暇接,直令人啧啧称奇。两车并行时,楯墙开启。一楼伏兵,持矛互击。更有兵卒,乘云梯,互攻顶楼。兵戈相击,喊杀不绝。
  不时有白毦中矛中箭,滚落车下。万幸沙场松软。虽无大碍,却也无力再战。
  机关连弩,对面互击。咫尺相距,木屑迸溅,断壁残垣。劲弩呼啸,穿墙而过,声势骇人。
  你来我往,激战不休。
  忽听腹中爆响。便有一辆战车楼,曲轴崩断,卡死齿轮。
  庞然大物,轰然止步。
  连弩哑火,惊呼四起。且看楼上战旗,正是护军司马鲁比莫纳。
  “速起龙吐水!”别部左司马夷廖,一声令下。
  便有一排斑斓螭首,自四楼楯墙后,徐徐伸出。机簧声中,螭首吐水数丈。居高临下,浇向敌楼。
  “所谓螭首者,葢(盖)殿陛间,压阶石上镌凿之饰。”古建筑中,螭首多用于装饰排水口,称为“螭首散水”。俗称龙吐水。
  此时所喷非水,而是“鱼油”。
  车楼断轴,无从躲避。被自上而下,浇了个通透。
  只需一支火箭,生死立判。
  “鱼油大火,夷廖胜。”果不其然。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战车楼之战,看似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实则颇具章法,连环杀机。对阵之初,由机关连弩,水龙弩,远射毙敌。待敌军近身,与车内兵卒,短兵相接时。楼上螭首喷油,火箭点燃。四周皆成火海。此时只需降下楯墙,楼内兵士,隔岸观火,安然无恙。更有甚者,只需在大营中铺设轨路,战车楼便可往来驰援。必要时亦可塞门堵缺。堪称御敌利器。
  或有人言,若野外宿营,无从铺轨,又当如何。
  无妨。掘渠注水,艇舰往来。功效亦如战车楼。轨路,渠道。皆便于机关载器往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地制宜,无需拘泥。
  兵器时代,机关之利。非亲眼得见,不可尽知也。
  演武器六八之争,亦是战车楼对战。
  辅南偏将军假司马秦狼,领无当飞军。对阵,绣衣军曲候魏疏,所统顺阳卫。
  秦狼,字孟良,会稽越人,闻乃始皇帝南征兵卒之后,故以秦为姓。魏疏,字元通,义阳平氏人,顺阳卫后起之秀。
  无当飞军对阵顺阳绣衣。
  再加战车楼之争,可谓吊足胃口。
  与先前一座大车楼不同。次战入场,乃是二列小车楼。前后计五车,彼此勾连。下设车轮(转)盘,无需转车盘,可自行变轨。
  “闻市舶寺有工字舟,可列队坐滩,如百足之虫。莫非,此列车楼,亦如百足之虫乎?”便有看客言道。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见列车楼,行走自如。便有看客,心生慨叹。
  “列车楼,当如何破?”另有人问道。
  “当先断首尾,分而破之。”再有人答曰。
  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斩断首尾,仍可存活。列车楼对战,意料之中,预料之外。列车或并行,或绕行,机关连发,劲弩乱射。沿田字轨路,围追堵截。
  “这是……”见魏疏战车楼,竟将一截敌楼,续接己列。由五车增至六车。看台无不瞠目结舌。
  话说,列车亦是蓟王首创。
  少时,洛阳上计。蓟王押运足额献费入京。中途贼袭。便令接车如龙,谨防有失。遂有列车楼问世。说话间,魏疏又截一楼,续于尾列。六车变七车。反观假司马秦狼,五车只剩三车。
  此消彼长,魏疏优势明显。
  车楼增多,车列加长。可绕行田字轨路,行前后堵截。谓首尾难顾。正如场中秦狼这般。究其原因,秦狼毕竟出身江东,投奔蓟国,时日尚短。如何能比魏疏,自幼长于楼桑,随父耳目濡染。如何操纵战车楼,更是心知肚明,如臂指使。
  战不多久,又得车楼一座。增至八车。秦狼只剩首尾二车。败局已定。
  八楼列车,如铁蟒盘匝。将猎物卷缠其中。纵插翅难逃。
  “车楼尽失,秦狼败。”
  “承让。”魏疏登楼相见。
  “不敢当。”秦狼技不如人,甘拜下风。
  大平座内百官,皆是国之栋梁。便有人问道:“列车楼何用?”
  言下之意。列车楼,造楼铸轨,耗费工本。唯蓟国独有。何必首尾相争?
  便有同僚答曰:“君不记,我主万舟齐发乎?”
  “哦?”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莫非,乃为驰援车楼?”
  “然也。”同僚答曰:“先前,鲁比莫纳,车楼断轴,无从行走。若得他车相助,当可脱困也。”
  “原来如此……”百官心领神会。以备不虞,果是我主行事之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