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6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33/2006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蓟王在北,以千里之国,兼督四州,已是力之所极也。然天下三分,九州割裂。叔侄二人,不服王化。所谓‘远水不救近火’。委以东南,刘表或可成,河北之事也。”董重一席话,引经据典,谋划江山。必出高人授意。否则,以其中人之姿,岂有先见之明。
  “曹太保,为刘荆州求乎?”董侯遂问。
  “臣,句句实言,岂敢欺君!”董重肃容下拜。
  “王太师,总朝政,朕……”董侯仍有顾虑。
  “太师乃中流砥柱,汉室忠臣。陛下敕令,必不违命。”董重再接再厉。
  “如此。朕,当助太保,如愿。”董侯定计。
  “谢陛下,成人之美。曹太保,纵肝脑涂地,无以为报也。”董重大喜。
  闻“肝脑涂地,无以为报”,董侯这便安心。
  毕竟年少无依。兄弟阋墙,同室操戈。自贼臣董卓毙命,王太师总朝政。史侯并合肥侯,兵犯洛阳。得曹孟德暗中接应,朝野上下,才逃出八关锁固。东迁甄都。稍后,曹孟德逐合肥侯过江,助朝堂关东立足。
  据此可知,董侯心中,对曹氏父子,并无恶念。
  且自以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曹太保,力排众议,策封食母吕贵为君,全天子孝心。董侯,当有所报。
  事不宜迟。便由董侯亲笔所书,董重代天子用玺。
  如前所说。两汉以来,除传国玉玺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
  传国玉玺,虽为袁术私授陈王宠。天子六玺皆在。诏命既出,董重如释重负。
  窥见董侯,小脸通红,交加惊喜。
  董重这便了然。
  话说此诏,乃出王太师,并曹太保之外。未曾假他人之手,董侯独自所书。
  真真正正,天子诏书。
  心照不宣,董重携诏出宫。径直打道回府,而后闭门谢客,称疾不出。
  曹操得报,遂开府议。
  “董重何为?”
  程昱笑答:“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也。”
  “哦?”曹操这便醒悟:“莫非,事成矣。”
  “然也。”程昱言道:“天子诏命,必入董重之手。”
  曹操眼中,一闪利芒:“董骠骑,何所求。”
  “大将军,可乎?”程昱一针见血。
  “不可。”曹孟德断然摇头。
第067章
绝非善类
  “大将军不过虚名也。”程昱劝道:“明公既能许刘表‘镇南将军’,‘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惟其所裁’。如何不能,另许董重乎?”
  话说,刘表以镇南将军,领荆州牧,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诸事。亦不过虚名。正如董重进言天子,除荆州外,交、扬、益三州,皆在合肥侯并史侯,叔侄之手。若要名副其实,刘表需自食其力,以一敌众,攻略交、扬、益三州。除去虚名,朝廷唯一授出,便是镇南将军之高职。
  镇南将军,为四镇之一。位次四征,掌征伐,镇戍四方。两汉以来,并无此职。类比蓟王所置四辅将军,乃甄都为刘表专设。换言之,四镇将军,乃甄都新设。
  既置四镇,必不能令刘景升,专美于前。
  依曹太保之意。
  镇东将军,当由卫将军兼领兖州牧,曹操领之。镇南将军,刘表领之。镇西将军,豫州牧丁原领之。镇北将军,青州牧刘岱领之。
  众所周知。两汉军职,顺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即四方将军,再次是各杂号将军,及偏将、裨将、中郎将、校尉、都尉,不一而足。
  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车骑、卫将军,位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位在九卿下。
  曹操今为卫将军。若领镇东将军。言下之意,四镇将军,位在卫将军上,而次于大将军。官秩与九卿同。刘表今为前将军,位在九卿下。受封镇南将军,品秩擢升一等。如此安排,合情合理。
  然毕竟是曹太保一家之言。
  料想,王太师党羽,必不会认同。
  此皆是后话。
  为今之计,先将天子诏命取回。
  董重所求,必是大将军之位。然曹孟德,却断然不许。
  一众幕僚,面面相觑。皆不知所以。
  待罢府议。荀彧私下求问。
  曹操遂告知以实情:“文若当知,自光武中兴,定都洛阳。大将军一职,多为外戚领之。天子虽称董侯,自幼长于永乐董太皇宫中。然毕竟王美人所出。董重并非外戚,乃其一。我与玄德,刎颈之交。玄德今为辅汉大将军。乃辅汉将军尊之。董重其人,碌碌无为之辈,不过弄臣耳,岂能位在玄德之上。若行此事,某愧对好友。有何面目,再见玄德。此,其二也。”
  曹操虽言私情。然亦论公事。史上曹操迎天子都许,自任大将军,拜袁绍为太尉,改封邺侯。太尉虽贵,然位在大将军下,故袁绍深以为耻,表辞不受。曹操大惧,于是让位于绍。二年,使孔融持节,拜袁绍为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这才受之。
  袁绍,尚耻为曹操之下。曹操窃以为,蓟王刘备,必耻为董重之下。
  荀彧这便了然,于是进言:“既如此,尊大可乎?”
  “骠骑大将军,勉强可为。”曹操言道。如此一来,骠骑大将军与辅汉大将军,皆是加尊大将军。品秩相同,不分高下。然蓟王又加尚父,位上公之上。如此,既足董重所求。又全蓟王尊崇。二全齐美。
  事不宜迟。由程昱车入骠骑府,假探视为名,与董重相商。
  “骠骑大将军?”董重卧榻不起,隔屏皱眉。与大将军多出二字。然细微之差,正如,太皇太后,与永乐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乃居长信正宫之位。永乐太皇太后,偏居永乐宫。董重必不满意。
  虽隔屏风,不能相见。然程昱却,成竹在胸:“骠骑大将军,位同大将军。正如辅汉大将军,位同大将军也。”此话大有深意。含蓄点出,骠骑大将军与辅汉大将军,皆位同大将军。蓟王尚且如此。董骠骑,莫非欲位在蓟王之上乎?
  “这……”董重虽中人之姿,亦可领会深意。
  程昱又道:“遵循旧仪,大将军乃贵戚充任。前如窦武、何进,皆如此。且前后二任大将军,皆未得善终。‘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今,天下三分,其责尤重。稍有不慎,斧钺凿身,祸及家门。董骠骑,不可不察也。”
  “嘶——”得闻其中利害。董重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谓“齐人攫金”,利欲熏心。只见其利,未见其害。
  被程昱一语惊醒梦中人。如何还能安然高卧,装病榻上。董重急忙,撤屏下榻。大礼拜谢:“若非仲德相劝,某自投死地也!”
  程昱亦肃容回拜:“昱与骠骑,同殿为臣。焉有不救之理。”
  四目相对,心有戚戚。
  董重遂不藏私。取天子诏命,托付程昱。
  如此,皆大欢喜。
  程昱满载而归。曹孟德,不敢怠慢,遂转呈其父曹嵩。
  待验过真伪,确认无误。曹太保,遂命党羽,诏下尚书台。
  甄都,太师府。
  尚书令桓典,十万火急,携诏入府。
  不其侯伏完看过,恨意横生,不禁破口大骂:“曹嵩老贼!欺天子年幼,朝中无人乎!”
  伏完,之所以怒急,正因曹氏父子,竟蛊惑天子。弃朝堂百官于不顾,非人臣所为。
  “天子尚未元服。”桓典欲言又止。然其意,不言自明。
  “尚书令亦欲背主乎?”王允眼中,一闪利芒。
  “卑下,岂敢!”桓典急忙自辩。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王允遥拜天子:“老臣,奉诏。”
  “臣等,奉诏。”堂内群僚,随之下拜。
  “天子诏命,并无不妥。为人臣者,岂可轻违。”见不其侯伏完,恨意难消。尚书令桓典,出言相劝。
  伏完怒气冲冠。再开口,竟泪流满面:“有其一,必有其二。太师,汉室忠臣,不愿欺君。然曹氏父子,绝非善类。欺天子年幼。今(天子)既为其所惑,久必为其所害!”
  声泪俱下,必是由衷之言。
  堂内群僚,纷纷以袖拭泪。期间,频频偷窥王允。
  王允早有定计:“来人。”
  “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3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