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6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34/2006

  “携我名帖,请太傅相见。”
  “喏!”
第068章
王曹党争
  伏完,沉深有大度。乃大司徒伏湛七世孙,袭爵“不其侯”,官拜太仆。娶桓帝长女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生六子一女。六子:德、雅、均、尊、朗、典,一女:寿。
  出身勋贵之家。熟宫闱内情,晓朝野辛密。接人待物,自有心得。言曹氏父子,绝非善类。可谓,一语中的。
  二党之争,不出朝堂。双方各抒己见,各执一词。终归,公道自在人心。然曹氏父子,却勾结弄臣,蛊惑少年天子。此等行径,与宦官何异。士人与宦官,生死大敌,势不两立。二次党锢之祸,残害士人无数。笔笔血泪,罄竹难书。宦官之祸,尚未除根。不料又出弄臣。王允党徒,心中恶劣,可想而知。
  如曹氏父子这般,不行人臣正道。曲意逢迎,阿谀天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正是士人清流所不耻。一言蔽之,坏了规矩。
  更有甚者,虑及曹氏父子(阉宦)出身。不其侯伏完等人,焉能不万分警惕。
  两党之争,断难苟全。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如何能掉以轻心。
  《荀子·臣道》:“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
  《汉书·中山靖王胜传》亦有:“夫众煦漂山,聚蟁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挠椎,是以文王拘于牖里,孔子厄于陈蔡。”
  更有前汉刘向,在其著作《说苑·臣术》中,将“私门成党,以富其家”者,称为“贼臣”;将“朋党比周,以蔽明主”者,称为“亡国之臣”。
  毋论“朋党比周”,亦或是“朋党执虎”。皆逃不过“结党营私”。
  先前,不其侯伏完以为,曹氏父子,“私门成党,以富其家”,不过“贼臣”耳。如今竟“朋党比周,以蔽明主”,曹氏父子,几成“亡国之臣”。
  贼臣当道,尚可除;亡国之臣,悔不及!
  我等身家性命,皆系于太师门下。岂能坐视曹氏父子,蔽主亡国!
  王太师正襟危坐,闭目养神。
  座下群僚,早已同仇敌忾,誓不罢休。
  少顷。闻太傅杨彪,车驾入里道。王太师起身相迎。
  群僚跟随。
  中门大开,王太师廊下立足。
  安车院中停稳。杨太傅,下车相见。
  “拜见太傅。”不其侯伏完,引群僚下拜。
  杨彪上前,与王允见礼:“太师相邀,所为何事。”
  “且入堂中一叙。”王允下阶相邀。
  “请。”二人并肩入廊,迈步中堂。玄楼白院,曲径通幽。二人胜似闲庭信步。身后不其侯伏完,携一众僚属,亦步亦趋,愁云密布。
  “中堂,南北之中也。”中堂议事,居中持重。
  太傅亦是上公。居西席之首。与太师,并榻而坐。
  众僚属,依次入席。
  “太傅且看。”王允取天子诏书相示。
  杨彪不疑有他。细观之后,神色凝重:“乃天子手书。”
  杨彪乃天子之师。传道、授业、解惑,风雨无阻。董侯日有精进。太傅杨彪居功至伟。
  “乃出曹太保之意,董骠骑入宫说(shuì)天子为之。”王允言简意赅。
  “董骠骑,何其不智。”杨彪乃先帝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出身弘农杨氏,曾祖杨震、祖杨秉、父杨赐,皆官居太尉,以忠直闻名。且世代研习《欧阳尚书》。与汝南袁氏,并为名门大族。焉能不知,天子行事不妥。
  毕竟,尚未元服。若此诏有失,引天下哗然。天子纵有过,亦罪不加身。然太傅却要代为受过。若殃及社稷,便是托孤辅政重臣,亦难辞其咎。甚至以死谢罪。
  王允请杨彪入府相商。可谓直指时弊。
  “天子此诏,乃为刘表正名。本无不妥。”王允言道:“然镇南将军位,自汉以来,却无此例。有镇南,必有四镇。今,天下三分,群雄割据。妄自增封,广授兵权,恐至放滥之祸。”
  “太师所言极是。”杨彪如何能不知,放滥兵权之祸。
  “天子年少聪叡,有周成之质。”王允言道:“望太傅,循循善诱。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辅之以德,修成明主,中兴汉室。”
  “敢不从命。”王允言外之深意,杨彪心领神会。
  朝臣相争,两党对峙。幼主当秉持中立,而善其身。此时站队,有百害而无一利。
  王允请杨彪入府相商。便是请其,劝谏天子。正如王允所言,董侯聪叡,有明主之姿。只需悉知其中利害,必当警醒。未及元服亲政前,当不会再行此事。以免为奸臣所乘。
  送杨彪车驾出府。王太师遂言道:“四镇不可同授,骠骑不可称大。”
  “喏!”群僚闻之,无不振奋。
  略作思量,伏完幡然醒悟。王太师言下之意:“四镇不同授”,唯授刘表镇南;“骠骑不称大”,董重徒劳无功也。劳而无获,何必徒劳。且只顾谄媚曹氏,不惜与王太师为敌。于朝堂之上,亦举步维艰,一无所得。待此事作罢,董重自当警策。
  谓“防微杜渐”。天子被董重蛊惑。一时不察,无伤大雅。若一而再,再而三。屡禁不止。才是弥天大祸。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群僚各自心安,这便纷纷散去。
  与伏完同车而返。观其忧色未消,桓典这便劝道:“曹氏所图,乃为引刘表为外援也。先前曹孟德上疏,言吕车骑并四国相之事。太师虽敕令警策,吕布亦闭门思过。然曹氏必难相安。今不惜结好董重,行弄臣之事。亦为自保也。”
  桓典言下之意。毕竟,不其侯等人,与吕布及四国相背后所谋,并未被窥破。双方各有外援。均势亦未被打破。
  “刘景升,坐拥七郡,披甲十万。吕车骑,不过区区一万兵马。四国相,皆无兵权。麾下郡国兵卒,不过数千之众。如何能与十万荆州兵与敌。”不其侯伏完言道:“我观太师,似有未尽之言。”
  “何以知之?”桓典忙问。
  “此乃连环计也。”伏完恨声道:“先有荀彧上书,为食母吕贵封君。而后董重入宫谗言,说天子下诏。才有我等,今日之危。”
  见桓典无语。
  伏完口出诛心之言:“太师亦善连环。岂不识破?”
第069章
荀彧佐曹
  正欲续言。瞥见桓典面色,伏完这便醒悟:“令君亦知也。”
  桓典,字公雅,谯国龙亢人,太傅桓焉之孙。复传家业,以《尚书》教授颍川,门徒数百人。举孝廉为郎。居无几,会沛相王吉以罪被诛,故人亲戚莫敢至者。桓典独弃官,收敛归葬,服丧三年,负土成坟,为立祠堂,尽礼而去。受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桓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
  及黄巾贼起滎阳,桓典奉使督军。贼破,还,以牾宦官,赏不行(因逆宦官不得封赏)。在御史七年不调,后出为冀州牧。蓟王又举为司隶校尉。待王允总朝政,拜为尚书令。执掌中台。
  应劭《汉宫仪》:“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御史为宪台。”
  合称“三台”。
  单从伏完、桓典二人履历出身,便可知。所谓“王党”,多出刚正不阿,汉室忠臣。与之相对,“曹党”门徒,良莠不齐,心思各异,多出关东豪族。
  曹氏父子,出身宦官之家。虽党人与宦官之争,因黄门式微,朝廷东迁,无疾而终。然王曹党争,未尝不是党宦之争,死灰复燃。今汉朝堂,乃宦官擅权与外戚专政,交替政权。
  如“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等,皆出宦官与外戚争权。
  今汉宦官,亦有朋党。如凉州三明之段颎,“曲意宦官”,捕杀太学生,得以保全富贵,两度出任太尉。史上亦有,中常侍赵忠遣其弟赵延私谓曰:“南容少答我常侍,万户侯不足得也(少管我闲事,万户侯也不难封)。”被傅燮正色拒之。
  时下虽未有“阉党”之称。然不容否认。朝野上下,皆广有宦官羽翼。阿附内宦者,大有人在。一干人等,必为党人所不齿。宦官权势,虽不复存在。然残余势力,散布四海。时下,正纷纷聚拢到曹氏父子门下。大有卷土重来,死灰复燃之势。
  尤其关东乃帝国心腹。先帝西园卖官,关东乃滥觞之地。更加关东循吏皆被诬为罪官,举家流徙陇右。得蓟王开释,才转危为安。稍后,合肥侯定都南阳,为筹措军资,又令二袁大肆卖官鬻爵。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关东吏治崩坏之彻底,可想而知。
  待朝廷东迁,王允新政。贪官污吏,望风解印去。岂料曹太保又半途杀出。阿谀奉承,贪残放滥之辈,遂觅得一丝生机。纷纷求人,说情请托,重金贿赂,转投门下。曹嵩为壮大羽翼,来者不拒。遂成今日党争之势。
  倍思前后。车中桓典,一声慨叹:“如君侯所言。太师必早已窥破,曹氏父子,连环诡计。”
  “既如此,因何坐视其(诡)计成?”伏完苦思不解。
  “只因,计出荀文若。”桓典一语中的。
  “唉——”伏完扼腕。
  桓典宽慰道:“蓟王天生,和合向化,兼容并包。诸子百家,揆叙万类,立大儒学。而《荀子》,乃大儒学之基也。荀卿(荀子)传家颍阴,除荀彧独留关东,荀氏举家北上。荀氏子弟,或入五学,或为博士。更加慈明无双,为万石国老。荀攸为蓟国谋主。荀氏六长,皆为千石城令。满门俊彦,与郑门子弟,毗邻而居。以荀氏八龙之慈明无双为首,蓟人称荀氏之学,为‘明学’,又尊‘家学’。言指,家承荀子之学也。今‘明学’渐与‘郑学’并立。试想,荀彧为人,太师焉能不深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伏完忙问:“莫非,荀彧佐曹氏,另有所谋。”
  “未可知也。”桓典答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3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