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6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7/2006

  “滕从何人?”二义王太后笑问。
  “循(蓟)宫仪,当择仙门。”兹事体大,赵娥尚未决断。
  三义王太后,遂告知详情:“九九重阳,西王母亦遣使来。传语曰,再择墉宫玉女数人为媵。”
  赵娥这便心领神会:“必是因马鸣大士东渡。西王母恐佛门大兴。”
  “诸国老,亦如此想。”王太后言道:“中书令,意下如何。”
  “臣,无异议。”赵娥据实相告:“西王母,横亘昆仑。东女国,又据南下之路。与赐支都护府相接。宜当羁縻,不可轻视。”
  “两位国相。亦如此言。”王太后笑道:“王上传书,上元、云华二妃,皆有身孕。”
  赵娥闻言亦喜:“如此可证,仙门之妇,亦不断人伦。”
第147章
窈窕所栖
  “然也。”王太后笑道。
  话说。蓟王少孤,母子相依为命。时家徒四壁,三餐不继。慈母不善持家,多典当为生。宗亲四邻,亦颇有成见。蓟王乃家中独子。自幼为生活所迫,以童子之身,撑起门庭。待少复祖爵,又并土为王。苦尽甘来,将心比心。王太后自希望,螽斯衍庆,子孙满堂。
  蓟王唯恐,地不足分,故不愿多生。然嫔妃皆有子(女),亦是蓟宫仪。时至今日,除非利大,蓟王轻易不行和亲。不入新妇,子嗣不增。如之奈何。然,观天女仙,不下数十。若皆能孕身,蓟王家又多,数十子嗣。
  故闻仙门亦能生养。王太后,焉能不喜从心起。
  赵娥亦有独子,庞淯,字子异。自洛阳时,便师从中丞贾诩多年,后以忠烈闻名。年十五出仕,为中丞书佐。言传身教,颇多历练。开年及冠,拜为市舶寺,六百石“互市丞”。掌蓟国境内,百座市邑。
  乃蓟王亲自任命。
  谓“有其母,必有其子”。庞子异,为人至忠至孝。追随贾文和多年,尽得真传。如今及冠,独掌一面。蓟王自是,知人善用。慧眼识金。尤其与四海豪商,利益羁绊。非至忠至孝,不可为也。
  六百石,已是高官。循例。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二百石以下,为少吏。四百石以上(比六百石),便可称宿吏。
  庞淯虽未能二千及冠。然及冠之年,已为宿吏。亦足令人艳羡。蓟国三食君俸。因“成帝阳朔二年五月,除吏八百石、五百石秩”。故四百石,乃高官分水岭。话说,闻蓟王授以六百石白马寺监,饶是马鸣菩萨,亦觉优厚。
  中书令赵娥与蓟王婚约,国人尽知。待嫁入蓟王家门。庞子异,便是蓟王假子。假子亦是子。义亲亦是亲。前途不可限量也。
  中书令,女中豪杰。与蓟王家门,意气相投。蓟王桃园结义,天下知名。然少时,王太后义结金兰,亦为国人津津乐道。并称“三王太后”。金兰之交,莫过如此。
  当可佐证。王太后,亦是女中豪杰。
  巾帼不让须眉。
  赵娥以二千石,中书令致仕。当为贵妃。西宫鸣鸾殿,少府已着手增筑。前汉时,云光殿、九华殿、鸣鸾殿。并称“掖庭三殿”。
  《西京杂记·卷一》:“汉掖庭有月影台、云光殿、九华殿、鸣鸾殿、开襟阁、临池观、不在簿籍。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
  蓟王命南宫少府,于西宫增筑三殿,乃为安置赵娥并二宫太皇。云光殿、九华殿,皆是太皇太后行宫。换言之,二宫太皇,已有归老蓟国之意。即便甄都天子,屡次三番,遣使来请。二宫太皇,亦不愿再舟车劳顿,轻身赴险。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
  循汉宫仪。二宫太皇,唯与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联手。方能废立天子。此乃祖宗家法。换言之,唯有在蓟王宫中,二宫太皇,方能衣食无忧,坐享荣华富贵。岂肯再去甄都,卷入党争。今时不同往日。朝政日非,汉室式微。贼臣当道,屠戮宗室。若深陷囹圄,三尺白绫,鸩酒一杯。命丧黄泉矣。
  中书令赵娥,拜别三王太后,又升增成二重殿。拜见二宫太皇。
  “中书令免礼,赐座。”二宫太皇,撤帘并坐。皆面有喜色。话说,蓟王既遣使甄都,散财无数。又岂能厚此薄彼。礼单早已上呈,二宫太皇当面。
  南海奇珍,天竺异宝。作价亿钱,充填账户。二宫太后,焉能不喜。
  “谢太皇。”赵娥诚谢落座。
  “少府所呈,云光、九华二殿,营建图卷,巍峨岌嶪(jí
yè)。朕心甚慰。”董太皇,人逢喜事精神爽。长居蓟王太后增成殿,颇有寄人篱下之嫌。蓟王出征前,恰逢临乡扩建。蓟王上表,欲为太皇,另筑永乐、长信二宫,以栖身。不料却被婉拒。
  话说。孤家寡人,位高身轻,离宫别居,如何得安。窃以为。普天之下,唯蓟国深宫,可称万全。将心比心。叔侄纷争,群雄并起。三分天下,兵荒马乱。二宫太皇,岂肯迁出。
  不得已,蓟王唯退求其次。于西宫,增筑前汉掖庭三殿。安置二宫太皇。并中书令赵娥。
  之所以于西宫增筑。除去汉人贵西,亦是客居之意。诚然,蓟王此举,亦是避嫌。
  “如此,下臣即命匠人增筑。”赵娥致仕前,亦需奉公职守。此乃人臣之道。
  “善。”董太皇欣然应允。
  窦太皇又柔声发问:“闻北天竺已并汉土。蓟王何时归?”
  “回禀太皇,尚未可知也。”赵娥如实作答。
  窦太皇不忘叮嘱:“异域番邦,非比汉土。宜当速归。”
  “喏。”赵娥领命拜退。
  待殿中只剩姐妹二人。董太皇这便言道:“西王母遣使,赴九九重阳之会。有舞阳君手书,送入宫中。”
  “手书何在?”窦太皇遂问。
  “手书在此。”董太皇,取书相示。
  “西王母墉宫,果如方士所言。昆仑五城十二楼,常为仙人所居。”细看之后,窦太皇终是心安:“去否?”
  “不去。”董太皇掷地有声。字里行间,舞阳君劝二宫太皇,同赴瑶池仙城之意,昭然若揭。若能同登昆仑,位列仙班。未尝不是归宿。奈何,比起舞阳君,看破红尘。董太皇自“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终归由俭入奢,富贵难舍。
  岂肯轻易就范,仰人鼻息。
  若去昆仑瑶池,再无转圜之地。更加五城十二楼,皆遵西王母。汉家太皇太后,与常人无异。处处需折腰听命于人。董太皇岂能甘心。
  “不去,也罢。”窦太皇,历经磨难,随遇而安。多年前,鞠城兵乱。若非贾诩轻车障道。今已身在北海,苦寒之地。董太皇,窃以为。无论身赴漠北,亦或是西去昆仑。于窦太皇而言,别无不同。然董姝非窦妙。岂能无欲无求。
  姊妹二人,各怀心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第148章
国力及半
  蓟王出征前,临乡已兴大建。
  督造环城港。扩为横九竖十,九十街衢。时隆冬时节,滴水成冰。冻土坚硬,不利挖掘。后雪花路开,不出一月,环渠已成。
  话说。蓟王掘四十里暗渠,陷大秦婆罗门王城。亦不过二十余日。
  蓟国号称月起十万楼台。时光荏苒,半载之间,可想而知。万千楼台,拔地而起。环渠两岸,高楼林立,绿树成荫。
  河海冰封,四海船归。待乘风再回。无不惊诧于,临乡今非昔比。
  四面环渠,千帆竞渡。入东西水砦,乃北城“蓟王家港”。蓟人贵北。北城所居,非富即贵。北港气度规模,尤胜南港。唯蓟王姻亲所乘船舶,方能泊入北港。
  至此。“日”字环渠,将南港并临乡,一分为二。上半为北港,下半为南港。无东西之分。
  譬如洛阳阳渠。临乡环渠,称“日渠”,或“吕渠”。皆象形会意。
  北都气度,一时无两。
  难得巨马水路,四季不冻。蓟国渠千里流金。临乡城,因水而兴。国都城港相加,足有百万之众。
  此消彼长。时至今日,已稳坐大汉第一雄城。长安、洛阳、南阳,皆无从相提并论。
  蓟王兼容并蓄,独尊儒术。天下名士,纷至沓来。学而优则教,教而优则仕。黄金台上四方馆,时有英才出。蓟国求才若渴。五百城港,二十一署寺。自上而下,吏治之缺,可想而知。东境开发,日新月异。编户齐民,分户蓟北。待嫡长子刘封,及冠为王。蓟国当迁都蓟北。料想,彼时蓟王已三兴汉室,定鼎神器于旧都。洛阳亦或是长安,无疑。
  临乡城中,国老重臣,当悉数伴驾迁居。此乃蓟人共识。无有意外。
  效仿蓟王象林苑。蓟国历年所辟,二千万亩官田。就地划为“太仓苑”。为太仓令所辖。置苑丞掌理。
  百官食俸,多出于此。吏民再行增封,亦不做分割。宜择东境,大小辽泽,圩田授之。须知,金瓯半岛兰沧苑,可辟三登美田,亦不过二千万亩。为保百官食俸,唯劳升爵百姓,迁居授田。蓟王亦是无奈之举。国中上下,皆无有异议。
  蓟国五百城港,二千万民。为人津津乐道。毋需掐指一算,足可知。“大汉一藩,国力及半”。言下之意,蓟国一国之力,已为大汉一半。
  换言之,合叔侄三人之力,亦堪堪与蓟国相当。更加河北、陇右,四方都护,并海外丰州。大势已定,胜负既分。
  唯一所缺,便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才齐聚。
  不急。
  既应天命,必有依归。不过,或早或晚。而已。
  西宫织室。
  新式十二蹑大花楼机,已交由将作寺良匠造出。
  大花楼机,需置上下层楼。少府已命人,提前修造。待织机就位,宫妃纷纷慕名而来。蓟王出征在外。无需侍寝。宫妃除去东宫哺育幼子,并日常游玩。多半入织室。农耕文明,男耕女织。便是王太后亦不例外。
  蓟王尚简。且自幼家贫。凡力所能及,必不假手于人。母子皆如此。且蓟王从不,与民争利。自少复祖爵,为陆城侯起,吃穿用度,皆为自负。民脂民膏,分毫不取。如今亦是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