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7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0/2006

  “闻,荀彧乃家门翘楚。便是右丞荀攸,亦难比肩。”双博士祭酒服虔,摇头慨叹:“奈何,所投非人也。”
  儒宗言道:“荀彧乃汉臣。入卫将军幕府,只因曹孟德亦是汉臣。”
  “曹孟德汉臣否?”双博士祭酒服虔,必有此问。
  “未可知也。”儒宗答曰。
  与会嘉宾,各自叹息。
  甄都宫,承光殿。
  董侯专开朝议。满朝公卿,悉数与会。
  “三月上巳将至,朕欲同公卿,泛舟东流水上。”董侯目视群臣:“不知可否。”
  天子之所以有此问。乃因吕布入寇,关东扰乱。此时出城游玩,唯恐不合时宜。
  见满朝公卿,无人先言。
  太仆伏完,持芴进言:“禀陛下。甄都虽临河,然吕镇东,麾下铁骑,其疾如风。卫将军又出征在外。臣,窃以为。固守雄城,乃上上之选。”此言,看似老成持重,不偏不倚。实则,暗讽曹孟德无力逐吕布出境。只好龟缩不出。累及天子,不能如愿。
  果不其然。
  闻此言,曹太保冷笑出声:“吕布,匹夫耳。不敢与敌,闻风四散。江淮梅雨将至,沟渠一夜水满。北地骏马,多生恶疾。不退,必亡矣。陛下毋虑。三月上巳,如常而已。”
  “善。”董侯欣然言道。
  董侯这便,趁热打铁。将上巳出游之事,悉交曹太保安排。曹太保,自领命不提。
  只需大肆操办,万众瞩目。上可媚天子,下可络吏民。曹党更可趁机扬名。力压王党一头。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甄都风雨欲来,奈何满朝公卿,仍浑然未觉。
  见曹太保沾沾自喜,便有心腹进言:“需防王党,洛阳旧事。”
  言指,群雄兵进洛阳。彼时,亦是三月上巳。天子乘赤楼帛兰船华云号,满载公主妃嫔,自濯龙园顺下阳渠,入洛水。与曹孟德盖海舰队汇合,经大河,直达甄都旧事。
  “无妨。”曹太保笑道:“王允岂能重施故计。且有我等,伴驾天子,不离跬步。大河上下,兼有我儿盖海斗舰。如何西去?”
  “太保,明见。”心腹拜服。
  曹太保,阶上驻足。俯瞰王允,登车自去。
  又起喃喃自语:“王子师,自诩纯臣。又岂能,阴行此事。”
第267章
扫榻以待
  甄都,御史中丞,兼领甄都令,荀彧府邸。
  自曹孟德领兵出征。荀彧衣不解带,拱卫甄都周全。吕布麾下健将,倚仗铁骑,往来如风。抄掠兖州大地。军情紧急,四面火起。一日数报,乃至数十报。陈宫兵势虚张之计,绝非浪得虚名。若是寻常人等,早已惊慌失措。然荀彧居高稳坐,处变不惊。“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不愧王佐之才。
  诚然,陈公台亦不可,等闲视之。此连环计,令曹孟德疲于奔命,荀文若分身乏术。亦令曹党上下,自顾不暇。
  王太师,社稷之臣。“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正因如此。故未知不其侯伏完并尚书令桓典等人,暗中所谋。总以为,一言九鼎,御下有术。疏于防范,才有今日之事。
  否则,振聋发聩,一声棒喝。伏完、桓典,当可悬崖勒马。
  “报,门前有人投刺。”便有府中卫士,廊下通报。
  “何人投刺。”荀彧随口一问。
  “言,乃‘子闳’。”
  “哦?”荀彧这便言道:“名刺何在。”
  “名刺在此。”卫士遂呈上名刺。
  荀彧一观便知。投刺之人,乃荀彧四兄荀谌之子,荀闳。“子闳”者,谓“从子荀闳”是也。
  荀谌今为蓟国三川守,兼王宫行人。领食二千石高俸。
  时得荀攸所举。荀悦,荀衍,荀谌,荀表,荀棐,荀祈,叔侄六人,同仕蓟国。皆为一城之长。并称“荀氏六长”。后因政绩出众,与从兄荀衍,同擢为郡守。荀氏一门。自万石国老,慈明无双始,中二千石幕府右丞荀攸,二千石太守荀衍、荀谌,千石城令乃至三百石城长,不一而足。
  更加蓟国兴《荀子》为大儒学之基。荀氏家学渊源,稳坐蓟国第一名门。
  荀闳字仲茂。今为芦州长。
  时东境郡县草创,百废待兴。安昌郡三县,扼辽西走廊。尤其芦州县,上连昌黎郡,下接辽海郡。扼碣石道,又守壶港。水陆通达,坐拥渔盐之利,兼得稻作之益。自荀闳到任,通路穿渠,筑城圩田,向化岛夷,安置迁户。以家传圣贤之道,教化蛮夷。蔚然成风,一县大治。
  待蓟王归国。不日当可擢升城令。坐享千石高俸。灵辉大殿,觅得一席之地。
  可谓荀氏,后起之秀。
  “拜见叔父。”荀闳登堂入室,肃容下拜。
  “仲茂速起。”见家门青年才俊,荀彧亦难掩喜色。
  “家门安否?”待荀闳落座,荀彧遂问道。
  “家中如故。”荀闳恭敬作答。
  “所为何来。”荀彧既是长辈,又是东主。故由其发问。
  “来送家书。”荀闳此番乃奉命前来。
  “家书何在。”荀彧似已早知。
  荀闳朗声言道:“甄都危矣,不可久居。速弃官北上,我主必扫榻以待。”
  此便是家书。此语必出,慈明无双。
  荀彧肃容答曰:“彧,已尽知。”
  “叔父何意?”荀闳追问。
  “仲茂守一县之长,不可久留。”荀彧答非所问:“且速归。”
  “叔父当知……”荀闳欲言又止。
  “三月之事。”荀彧一语破天机。
  “‘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叔父既知,何不早去。”荀闳苦劝。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荀彧言尽于此。
  闻此言。荀闳涕泪下拜,掩面遁去。
  目送荀闳远去。荀彧含笑而立。智者千虑。“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
  荀闳自敖仓港,轻舟一日往返。泊入南港。
  北郭,洽和里。
  谓“居中为和”。凡百官所居,中城巷陌,皆以和名。
  譬如,比二千石居“咸和里”,二千石居“淳和里”,真二千石居“悦和里”,中二千石居“洽和里”,万石国老居“至和里”。
  幕府右丞荀攸府邸。
  “叔父何所言。”荀攸先问。
  “叔父言,‘心之所善,九死未悔’。”荀闳如实作答。话说,之所以遣荀闳赴甄都传语,正因与荀攸同辈。荀彧见荀闳,必知乃荀攸所遣。
  “哦?”荀攸若有所思。荀彧所言,乃出屈原《离骚》中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然九死未悔,需心之所善。
  君之所善,无非忠君奉主。荀彧,忠于何人?
  此,正是荀攸所思。
  许,非我等所想。亦未可知。
  事不宜迟。荀攸又亲赴至和里。拜见慈明无双。
  “文若之意,且去问女荀。”荀国老,亦无有定论。
  “喏。”荀攸这便,车驾入宫。
  女荀,便是荀爽之女,蓟国新任中书令荀采。去年九九重阳前,中书令赵娥便已致仕。循例,当以贵人礼聘,嫁入蓟王家门。只待蓟王归国,便可如愿。中书仆射荀采,继为中书令。万中无一,瑞麟博士蔡琰,继为中书仆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