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9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1/2006

  侯殷笑答:“无恙。”
  “今夜,欲折何人?”毕岚笑问。
  “宣陵诸贵,可乎?”侯殷反问。
  “有何不可?”毕岚笑声不减。论胆大包天,黄门内宦,一指首屈。试想,于天子脚下,二宫之畔,太仓之顶。藏污纳垢,寻欢作乐。无本生意,日进斗金。论生财有道,远超陛下母子。陛下西邸卖官,太后永乐求货。终归“得人钱财,与人消灾”。如何能与黄门,借鸡生蛋,借花献佛,相提并论。
  扶风侯公子,一掷千金,乐不思归。乃蟾宫贵客。毕岚出身黄门,论侍奉君前,阿谀献媚。早已深入髓里。贵客所求,必有所应。遂另取手卷示之。
  宣陵诸贵,除田圣外,八女俱在。细观美人图卷。侯殷心中一动:“此女如何。”
  毕岚暗自叹息:“公子晚矣。”
  侯殷这便了然。必是淮泗巨富,先行折贵。假作语透不悦:“何人疾足(先登)?”
  毕岚答曰:“乃淮泗贵客。”
  “淮泗……”侯殷故作沉思。
  本以为。此事隐秘,必不愿告知。岂料,毕岚竟不遮掩:“乃合肥侯也。”
  “竟是天子之弟。”饶是侯殷,亦不由一惊。
  “然也。”毕岚,洋洋得意:“‘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公子当知,夜入太仓,蟾宫折桂。不过其表也。”
  “哦?”侯殷,闻弦歌而知雅意。有求于人,先授以柄。蟾宫折桂,谓投名状是也。欲求曹节等黄门宦官,代成其事。必先登蟾宫折桂。
  事后,方能与曹节相见。求其出手相助。
  见侯殷已然醒悟。毕岚交浅言深:“亦如公子。若不登蟾宫,何以求赎皇后?”
  “大人,所言是也。”侯殷一声慨叹。
  毕岚,意犹未尽:“时,勃海王悝,因中常侍王甫求复国,许谢钱五千万。(桓)帝临崩,遗诏复为勃海王。悝知非甫功,不肯还谢钱……”
  侯殷怒火中烧,而隐忍不发。
  正因王甫,与勃海王之旧事。唯恐相求之人,出尔反尔,不肯“还谢钱”。曹节才定下此规。
  欲全其事,先登蟾宫。
第166章
幸勿多言
  “合肥侯,何所求?”侯殷试问。
  “无非,‘合肥卑湿,时有洪水’,‘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乞徙封大国,云云。”毕岚出口成章。必言之有物。
  侯殷,彼时亦有耳闻。合肥侯乃遗腹子。董太后尚在孕中,孝仁皇已病亡。为永乐次子,少时亦称机敏。陛下母子进京,留合肥侯并食母守河间。陛下继位,封为合肥侯,立合肥侯国。
  合肥水患频发,民生困苦。合肥侯,曾遣使入宫哭诉。彼时,恰逢勃海王刘悝,身死国除。董太后有意,使合肥侯继勃海王嗣。却因故未能达成(详见:《陇右·048
鬼神难诬》)。
  此番进京,欲遗重金,请大长秋兼领尚书令,曹节进言。以求如愿以偿。
  虽夜入太仓,于蟾宫折桂馆中,一掷千金。然却连曹节一面,尚未能得见。除去所求乃大。勃海国实过于殷富,且勃海王刘悝之事,牵连甚广。以至于,陛下夜梦先帝斥责,不敢夜宿宫中。徙往西邸,方能安寝。故,权势赫赫如曹节,亦不敢,轻易应允。
  谓“春宵一刻值千金”。毕岚藏卷先退。便有盲童引侯殷入别馆,与宣陵诸贵相会。
  又谓“生财有道”。老一辈中常侍,以曹节、侯览为首,经营蟾宫,日进斗金。中生代则以赵忠、张让为首,贳贷洛阳勋贵,一本万利。宫中黄门,各有依归。彼此泾渭分明,秋毫无犯。譬如,赵忠、张让,绝口不言太仓之秘。曹节麾下马市子钱家,亦只为赎人,绝不贳贷勋贵公卿。凡有贪心不足,如王甫、侯览等,惧已身死族灭。
  闻曹节与程璜之争,亦裹有蟾宫之因。奈何,时过境迁。陈年往事,已不可尽知。
  足见蟾宫利大。
  曹节一系黄门,势力如何。单凭此事,可窥一斑:建宁元年,九月初七,曹节与长乐五官史朱瑀、从官史共普、张亮、中黄门王尊、长乐谒者腾是等十七人,共矫诏以长乐食监王甫为黄门令,将兵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皆夷其族。曹节因功,迁长乐卫尉,封育阳侯,增邑三千户。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长乐五官史朱瑀等十七黄门,刀锯余人,甘为曹节所用。必许以重利。此亦可佐证,蟾宫获利之丰。
  洛阳西郭,函园遗芳里。
  为享寻医问药之便。年初,久病卧床,大长秋兼领尚书令曹节,便迁入园中别馆栖身。潜心调养,不问政事。
  除去寥寥数人,周围百姓皆无从知晓。遗芳里巷陌深处,竟是大宦官曹节居所。这日,有幕府安车停在后门。车内访客,自入角门,与曹节相见。
  “下臣贾诩,拜见老大人。”正是谋主贾文和。
  “右丞何须多礼,速速坐来。”榻上曹节,慈眉善目,面色红润。似已无大碍。
  “谢老大人。”贾诩称谢落座。
  “右丞所为何来?”曹节笑容亲切。
  贾诩遂从袖中,取白绢一卷,徐徐铺展:“近日无事,理主公书阁,偶得此物。忆诸多前朝旧事。此图,乃出门下游缴。不知老大人,可识得此人?”
  画像乃扶风贵公子,侯殷。
  “咦?”曹节细细观摩,佯装惊呼出声。老眼一转,便又摇头笑道:“右丞但有所问,老朽当知无不言。何故,出言相戏。”
  “老大人,何出此言。”贾诩不动声色。
  “时人皆言‘神鬼奇谋贾文和’,今老朽有幸得见。”曹节笑道:“其人早亡,门下游缴,如何能绘其貌。”
  “此,究竟是何人。”贾诩急忙相问。
  “此人姓宋名奇,字元异。”曹节深看贾诩一眼,娓娓道来:“扶风平陵人氏。家世显贵,乃章帝宋贵人之从曾孙。明识经典,少有才华。后因事株连,身死族灭。”
  “既是章帝年间旧事。”贾诩再问:“老大人,可否……谬记?”
  此言大有深意。乃问曹节,之所以记忆尤深,只因章帝年间之事乎?言下之意,稍后,可还有交集。
  曹节心中慨叹,而面色不变:“其人,便是先帝宋皇后之长兄。宋氏一门因而显贵。其父宋酆,拜为执金吾。宋奇亦封濦强侯。后与沛国曹氏结婚,娶侍中兼领长水校尉曹炽女。”
  “濦强侯,侯殷;侯殷,濦强侯。”贾诩眸中精光四射,神机急转。不由得,一滴冷汗,自落鼻尖(详见:《四海·048
百善孝先》)。
  “一亿贵女,究竟何人。”贾诩忽问。
  “正是宋皇后。”曹节如实相告。
  “‘汉’、‘贼’不两立矣。”贾诩一语中的。
  “右丞所言是也。”曹节亦不禁慨叹:“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老朽亦未料及。”言指,未曾想,彼时临乡侯刘备,能有今日之势盛。似已身应天命,三兴汉室可期。
  “老大人,幸勿多言。”贾诩言尽于此。
  “老朽,敢不从命。”曹节心领神会。
  事已至此,蓟王若不为“贼”,必再造新“汉”。待改朝换代,三兴炎汉。前情往事,与今汉国祚,一并作古。如此,方能据拥大义。不必做贼。
  目送贾诩自去。曹节昏花老眼,精光一闪:“‘汉’、‘贼’不两立。贾诩既知,蓟王知否?”
  临乡蓟王宫,无极后殿,一重殿。
  “拜见贵妃。”越骑校尉曹冲,奉王太后召,舟入北港。便马不停蹄,入宫拜见安贵妃。此乃,保命之道也。
  “叔父,免礼。赐座。”安贵妃,素有宠。且曾亲赴洛阳,化名“貂蝉”,救义兄吕布家小于危难。女中巾帼之盛名,蓟国广为流传。与前中书令赵娥,并称“大家”。今又贵为阁妃,侍奉蓟王,瑞麟阁理政。更传为佳话。
  “谢贵妃。”曹冲称谢落座。见无极殿华美,不逊汉宫大殿。曹破石,与有荣焉。
  “闻叔父有女甚贤,可配王上乎?”安贵妃先言。
  曹冲闻言大喜:“臣,惶恐。”
第167章
贾诩先知
  安贵妃无极殿,与马贵妃蕙草殿,并华贵妃茝若殿,皆据北宫二、三、四,三重。
  无极前殿,亦是蓟王后妃,用膳之所。左右偏殿,立有署寺,二重之上,为媵妃寝宫。无极美人冯嫽,今亦母凭子贵,受封媵妃。常伴安贵妃身侧。
  蓟王“逢婚必媵”。且多置左右二媵。然安素嫁时,媵从唯冯嫽一人。只因无娣侄之亲也。
  后《蓟法》又定,无娣侄之亲,可“义亲从媵”;义亲亦无,可“客亲从媵”。“客亲”,多用于仙门。毋需结义,便可“以客亲入媵”。
  蓟王家大业大。王宫累次增筑,已扩至九重。二十余殿,皆为“回”行大殿。各自立署,以治之。安贵妃欲补媵从之缺,亦是人之常情。
  “我已禀过夫君,择日入宫。以美人礼聘之。”安贵妃言道。
  “喏。”曹氏满门,坐享富贵荣华,再无身后之忧矣。
  安贵妃又道:“夫君亦表叔父为五官中郎将,督北军中候。”
  “臣,谢王上。”曹冲双喜临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1/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