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9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2/2006

  前汉沿秦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称为三署郎。今汉又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属五官中郎将,余下分属左、右中郎将。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亦参征伐,又协光禄勋,典郎官选任,有大臣丧事,则奉命持节,策赠印绶及东园秘器。
  三中郎将,本侍卫之长。自朝廷东迁,已无三署郎。蓟王上表复置。补全洛阳二宫编制。
  虽名为护北天竺诸国主安危。实则有意迁回旧都。
  先升官嫁女,以安其心。安贵妃,又言道:“王太后相召,乃为永乐旧事。叔父据实相告,毋需隐讳。”
  “喏。”曹冲自当,知无不言。
  此举非出安贵妃。实乃蓟王之意。永乐旧事,讳莫如深。董侯究竟种出何人。事关大汉帝位,甄都时局。岂能儿戏。
  待曹冲欢喜拜退。安贵妃遂升瑞麟阁,禀明夫君。
  蓟王言善。转而又问:“鲁相宋奇,今何在?”
  “尚未动身。”士贵妃答曰。
  “掖庭令毕岚何在?”蓟王再问。
  “亦未动身。”马贵妃答曰。
  “三缺其二。”蓟王语透深意:“前朝隐秘,(贾)文和早知。”
  “兹事体大,中丞自当慎重。”马贵妃言道。
  “贵妃,所言是也。”蓟王与中丞,君臣相契。贾文和隐瞒不报,必事出有因。蓟王窃以为,必是因先帝二后,皆入家门。故贾文和,讳莫如深。然,蓟王磊落。上陵礼时,焚书以告,列祖列宗。即便大白于天下,蓟王亦无所惧哉。
  环视诸妃,蓟王徒生慨叹。乱世求活,实属不易。大节不夺,难上加难。行事不拘小节,亦是情有可原。毕竟,人无完人。
  阁中诸贵妃皆在。独少宋贵妃一人。昭阳署长,诸葛娟来报,贵妃抱恙,不能侍奉君前。蓟王已命华贵妃问诊。华贵妃言,积劳气耗,略有心悸,并无大碍。
  《黄帝内经·素问》:“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蓟王亲往探视,又命御医日夜陪侍,三令昭阳署不可有失。
  唯蓟王知晓,宋贵妃实乃心病。
  西宫,昭阳后殿,宋贵妃寝宫。
  闻宋贵妃,积劳成疾。甯贵妃,亲来问候。
  “心忧鲁相乎?”屏退左右,甯贵妃直问。
  “然也。”宋贵妃亦不隐瞒。
  “却不知,与永乐何干?”甯贵妃不解。
  话说。彼时,宋贵妃并宋奇之事,蓟王早已查明。且甯贵妃,亦裹挟其中。先帝命丧困龙台,亦是咎由自取,无怨旁人(详见:《三国·141
前身后世》)。
  然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王太后是否知晓,尚不得而知。
  宋贵妃心忧。除暗害先帝之外。长兄宋奇,亦裹挟永乐隐秘。
  尤其,董侯种出何处。宋贵妃,隐隐不安。
  果然,兄妹连心。
  自家门不幸。兄妹二人,咫尺天涯。宋奇为赎宋皇后,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不料阴差阳错。宋皇后,作价一亿,贩于蓟王。后蓟王遣送归国,娶入家门。从此与前事一刀两断,尊为昭阳贵人。
  而宋奇却被,蒙在鼓里。一心侍奉太平道,不惜与蓟王为敌。稍后,幡然醒悟,弃暗投明。兄妹终得相见。本以为,就此风平浪静,安度余生。岂料,形势陡转。永乐太皇,又出惊天之秘。董侯竟非王美人贵子,乃董太皇亲生。其父何人,众说纷纭。甚至,捕风捉影,影射蓟王。
  试想,王太后,焉能不查明真相。以求,前朝旧事,水落石出。
  宋贵妃,叹声言道:“若大兄,浊乱汉室。妾,无命矣。”
  函园遗芳里,曹节别馆。
  “兄长。”越骑校尉曹冲,入馆相见。
  “蟾宫之事,何如?”曹节先问。
  “诸事皆毕。”曹冲如实作答。
  “善。”曹节不置可否。
  曹冲不禁求问:“二宫争斗,无干家门。兄长既已,从壁上观。何必火烧蟾宫。”
  “今汉国祚尽矣。蓟王三兴,不可逆也。黄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曹节言道:“蟾宫本大将军梁冀,命秦太仓所建。蟾宫诸事,羁绊甚广,兹事体大。吾命,不久矣。身后中常侍,如毕岚者,皆不堪大用。与其遗患家门,不如毁去。此乃,周全之道也。”
  “因(涉)及蓟王乎?”曹冲试问。
  “然也。”言及蓟王,曹节一声慨叹:“楼桑少君,已难为人臣。”
  “蓟王往来太仓,皆我将兵护送。若忌宋皇后事发,蓟王焉不杀我灭口乎?”曹冲心有余悸。
  “我儿(安素),足可保也。”曹节早有定计。
  “兄长所虑周全。”曹冲涣然冰释。
  “速去。依计行事。”曹节言尽于此。
  “喏。”
  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彼时十里少年,焉知他日,富有四海乎?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曹节火烧蟾宫,好比毁尸灭迹。与之相关,其人其事,皆一了百了,再无迹可寻。
第168章
二廷合并
  洛阳东郭,马市子钱家。
  博舍密室。
  众黄门力士,合力抬起一人,倒栽入瓮。
  那人死命挣扎。一时酒花迸溅,呛声四起。须臾,浑身僵硬,渐无生息。又待片刻,尸身松软,黄门力士这才罢休。一旁小黄门,上前验气。
  确认溺毙。这便出舍相告:“禀大人,贼人已死。”
  “善。”院中垂拱立于树下之人,正是永巷令徐奉。
  先前,永乐署灾。天子命掖庭令毕岚修缮。毕岚遂求徐奉,代为招募良匠。唐七此人,便是徐奉所募。不料此獠,嗜博如命。竟胆大包天,盗窃永乐积铜。如今,人赃俱获,无从抵赖。大长秋曹节,命永巷令徐奉,亲自了解此事。也算对天家母子,并黄门朋党,有所交代。
  “老大人有命,弃尸阳渠。”徐奉面无表情。
  “喏。”心腹小黄门,领命自去。
  有顷,掖庭令毕岚,出宫来见:“何如?”
  “事毕矣。”徐奉答曰。
  见毕岚笑意深沉,徐奉随口一问:“唐七只窃永乐积铜乎?”
  “然也。”毕岚浑然未觉:“此贼天宦,无能为也。”
  “哦?”闻此言,徐奉心安大半。
  与毕岚不同。徐奉乃太平道内应。蛰伏禁中,谨小慎微,尤胜黄门一筹。大贤良师,举事在即。若唐七另有不轨,延祸上身。牵连事小,累黄巾事发为大。
  不可不防。
  毕岚又道:“若永乐太仆(封谞),问起唐七之事。推说累日未见,不知所终便可。”
  “可也。”徐奉心领神会。
  俗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酒瓮溺毙,乃博舍、子钱家,讨债偿命,惯用之法。洛阳令寻迹来查,得禁中金珠。必知唐七乃,“因露贼赃”,而被灭口。追查可知,唐七此人,嗜赌如命,更被募为永巷良工,修缮永乐宫。遂知所盗金珠,乃出永乐积铜。
  唐七既亡,诸事皆休。
  料想。永乐太后,唯恐卖官求货,积财如山,广为人知。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论察言观色,揣度圣意。黄门内宦,可谓登峰造极,炉火纯青。
  辞别毕岚,徐奉自去复命,不提。
  北邙,上商里。
  适逢夜深人静。一辆马车缓缓驶入里道。
  便有书童下车,叩响门扉。
  “来者何人?”门人出声询问。
  “扶风侯公子。”书童答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