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9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2/2006

  谓“恃宠而骄”。如先帝何皇后,“甚有宠幸。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
  足见,皇帝宠幸与否,事关后宫地位,乃至身家性命。
  董姝,窦妙,初次侍寝。皇上问帐外何妇。
  窦妙答曰,有宠之妾。
  一问一答,切中要害。彼时,二人晚来。其又是皇上钦点。故侍寝诸妃,已先登合欢榻。唯恐受夫君冷落,“幸姬”排挤,故言“有宠”而自重。
  皇上心领神会。遂问聘之何礼。
  窦妙欲言,悉听君命。董姝先言,贵妃礼聘。
  试想,皇上又岂令天子生母位卑。必以皇后礼聘。尊“太后”。位同太上公孙皇后。然却非六宫正主。董姝先前,尊永乐太后,位同天子嫡母窦太后。可与此时一般同。
  如此,皇上有六后。正宫太上公孙皇后。秦太后、甘太后、宋太后、董太后、窦太后。尊号冠以殿名。秦后居椒风殿,尊椒风太后;甘后居发越殿,尊发越太后。昭阳太后、左右皇英太后。
  正因深谙宫闱之事。故闻皇上幸董太后,七日不绝。黄门令左丰,欢喜来报。
  知母有宠。董侯亦得心安。大汉母凭子贵,然后有外戚。若太后无宠,久必被废。外戚满门伏诛,天子骤失倚仗。乱世之中,权臣倾轧,又岂能独善其身。
  试想,史上先帝宋皇后,“无宠而居正位,后宫幸姬众,共谮毁”,“后自致暴室,以忧死。在位八年。父及兄弟并被诛”。
  董侯问政公卿,言欲禅位阿父。乃至群臣震怖。便是以退为进之计也。稍后,尊父太上皇帝,加无上将军。水到渠成,无敢劝谏。
  七日之幸。董姝,窦妙,必与太上公孙皇后,并秦太后、甘太后,同寝。夫君面前,坦诚相见。当再无芥蒂。
  董姝深知。即便董侯被废。蓟王仍可扶立麟子阿斗为帝。且中丞贾诩等,早有所谋。皇上尊太上皇帝,加无极将军,水到渠成。一言蔽之。若董侯非,皇上九子。麟子阿斗,取而代之,亦无不可。
  先有黄金台,群仙会。仙人于吉,解“代汉者,当涂高”为“宗王”。便隐约指向皇上。再有万舟并发,救回百万南阳百姓。皇上受尊“东王父”。天下便起,三兴传闻,“南极老,一丈青;东王父,汉三兴”。
  追忆先前,秦汉和亲,平乐会盟。蓟王娶秦后鲁琪拉。遂有白帝之子降生。
  于是乎,“天下五帝,皆出蓟家”。始见河北。
  如何立五子为帝。必出太上皇帝。
  董侯乃其一也。
  嫡长子刘封,继蓟王之位,必为玄帝。秦后之子,继大秦帝位,必为白帝。五帝已出其三。另有二帝,或出瀛贵妃,或融漓所出也。
  亦或是麟子阿斗。尚无定论。
  海内十洲,寰宇之大。不立五帝,兄弟齐心,勠力向化。悉归汉土,遥遥无期也。
  待天下一统。皇上驾鹤西去。只需出身汉室,何人为帝,已无足轻重。
  有识之士,皆以为。皇上不崩,天下不动。只需将皇权,平稳交接。百年向化,势不可逆。
  南宫凤梧馆,祥凤东舍。
  巫山神女,凭栏远眺。见宫婢挑灯引路。一行人,直入北宫合欢殿。心知,必是今夜侍寝宫妃。运足目力,见居中襌衣绯红,“二女皆娉婷”。必是人间绝色无疑。
  人间绝色,尽入玲珑天宫。亦是夫君,人望所聚也。
  闻,少时,王上灵秀天成。以门前五丈桑果,调制果仙冻。非名士不可品尝。可比此时,天下绝艳,天宫栖身。
  不食仙冻,岂配名士。
  不入天宫,何称绝色?
  从来,人云亦云,人言可畏。
  天下名女仙,趋之若鹜,齐投蓟国。恨不能,披肝沥胆,只为得皇上一幸。更何况,母凭子贵。凡皇上子嗣,女封县主,子为郡王。其利之大,绝难抵御。试想西王母,尚不能免俗。何况我辈,凡夫俗子。董姝,窦妙,得宠,存续家门富贵。亦是人情使然。终归“此一时,彼一时也”。汉室三兴,新皇登基。前汉故事,皆成明日黄花。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闻窦贵妃,少时楼桑老宅,顶阁栖身。日日仙冻为食。当真羡煞旁人。今姪窦妙亦有宠。窦氏一门,兴盛在望。
  “百果仙冻”早与“王田寿鲤”并列。为国中宿老,长寿之贺。凡国老寿诞,皇上必遣籍田令刘菡,赐二宝入府为贺。
  楼桑百亩美田,乃皇上亲辟。传于后辈,不可轻弃。
  “今夜侍御何人?”巫山神女,窃问宫婢。
  宫人答曰:“皇英太后,八日之幸也。”
  “夫君,至人无己,容成(术)大成。‘一夜御十女,闭固而已,此房中之术毕矣(《千金要方·卷二十七》)’。”神女疑道:“未闻,皇英太后,亦得其法。如何能侍八日而无损。皇英太后,亦修仙法乎?”
  “未可知也。”宫人如实作答。
  “‘男女俱仙之道,深内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乃徐徐出入,精动便退。一旦一夕可数十为之,令人益寿(《养性延命录·卷下》)’。”大乔,果有涉猎。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夫君必有取舍。”神女已有所悟。
  “仙师所言是也。”大乔亦会其意。
  试想,皇上容成大成时,便可“夜御十女,闭固而已”。今又窥得玄素术门径。纵加皇英二太后,亦游刃有余。自当倍加怜惜。
  巫山神女,一语中的:“八日之幸,以示有宠也。”
第204章
此道不废
  皇上以蓟王,布告天下。九九重阳前后,择日以皇后礼聘董姝,窦妙,入家门。儒宗定罪“变礼易乐”,君流十万里。
  此时,天下尽知。
  皇上不惜自罪,护董侯母子周全。甄都朝野,以曹司空为首。遂拟定九月甲午之日。行即位大典。并试儒生,为朝举士。此举,可比后世“恩科”。乃为董侯登基,增光添彩。
  或有人言,董侯本就为天子,多此一举又何必。
  须知,先前董侯乃贼臣董卓所立。为后汉末代之主。今被太上皇帝收入家门,位列九子。再登基为帝,乃今汉开朝之君也。一前一后,天壤之别。
  太上皇帝,不费一兵一卒。三兴汉室。又谓亲疏不论。循例,后汉宗王,悉数削爵为侯。诸侯王位,乃由太上皇帝血嗣所继。
  然太上皇帝,已昭告天下。后汉诸侯,传袭不改。太上皇帝所生,百子千孙,多封海外。此诏一出,汉室得安。
  前汉,后汉,亲疏不论。今汉亲疏有别,然同气连枝,皆为汉室宗亲。
  亦如太上皇帝诏曰。书录今汉,可称“季汉”。前汉,后汉,季汉,泾渭分明,遂成定论。
  天子遣使,宣《上蓟王尊号诏》。
  稍后,太上皇帝,遣使诏曰:“昔‘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
  今朕,‘群寮以为,「敦叙九族,庶明励翼(序九族而亲之,以众明作羽翼之臣也)」。五帝损益,此道不废。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前汉,宗室微弱,帝族无位。陛下,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朕无上将军、太上皇帝’。
  朕虑,‘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朕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帝号,位尊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唯)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改摘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第二》)’。”
  门下主簿,孙乾诏毕。
  承光大殿,鸦雀无声。
  “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
  洪钟大吕,字字珠玑。
  虽只字未言,父子之亲。然字里行间,舔犊情深。言下之意。阿父纵赴汤蹈火,亦保我儿,稳坐帝位。
  试想,以六尺之孤,周旋于权臣之间。谨小慎微,惶惶无终。何来亲父,鼎力相助。不等群臣出声。董侯已泪流满面。
  车骑大将军董重,非但举家开释,更官复原职。且天子,为董太后并太上皇帝所生。董重、董承,坐实外戚矣。这便持芴跽奏:“陛下,宜奉诏。”
  “臣,奉诏。”董侯遂拭泪奉诏。
  太上皇帝,乃天下共主。且为人君父。董侯,为人臣子,自当奉诏。
  “臣下等,叩见少主。”待董侯重登大位,孙乾领太上使团,大礼参拜。
  “主簿免礼,赐座。”董侯如沐春风。
  “谢少主。”孙乾,称谢落座。
  皇上君流十万里之事,甄都朝野皆知。虽定三载之期,然终归,皆无定数。董侯居高试问:“若朕,诏出免罪,亦或大赦天下。阿父,当何为?”
  “禀少主,臣下窃以为,主上必不应也。”孙乾,实言相告。
  “这……”董侯心中必有隐忧。唯恐阿父流徙,无人震慑,群雄并起,变生肘腋。
  曹党皆偷窥司空。见曹司空,正襟危坐,不置一语。唯恐祸从口出,群下皆不敢妄言。
  知天子无助,孙乾这便宽慰道:“主上言,若关东摇荡,少主可渡大河,北迁邺都。若关东既定,宜迁回旧都。”
  “善。”董侯心中稍安。既语出太上皇帝,甄都朝野,必不敢不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