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9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3/2006

  稍后,遂开宫宴。为太上使节,接风洗尘。
  董侯难得,吐气扬眉,一笑开怀。
  骠骑大将军张济,亦稳坐高位。汉中国师张鲁,正率众北上。西凉诸将,亦将兵入甄。汉中并东三郡,悉归董侯治下。益州牧刘焉,闻董侯乃刘备九子,急六百里遣使奉献。称臣纳贡,唯恐不及。曹司空,总朝政。累日调拨,粮草辎重,安抚军心。又遣太守入汉中,接管四郡政务,行张榜安民。便是为张济所据南阳郡。曹司空亦无,归还刘表之心。
  欲遣陈国二十万众,入南阳屯田。
  掐指一算。扶立董侯,开辟新汉。曹司空,获利颇丰。兼十万精兵,并五郡之地。只需假以时日,整齐划一。实力当冠绝关东。
  彼时,兵发淮泗。兵锋所指,纵傲世桀雄吕奉先,亦需避锋芒。
  故累日来。曹司空,春风得意,一扫丧子之痛。
  开释董氏一门,不过举手之劳。捉刀醉闯承光殿之风闻,不提也罢。
  曹孟德,虽痛斥刘备自罪之举。然不可否认。三载之期,难能可贵。只需三载之内,平定关东。曹司空,“挟天子”之势成矣。
  饶是太上皇帝。亦不敢擅动,曹氏一门。
  若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摧枯拉朽,扫平江东。季汉名门世家,必有曹氏一席之地。
  至于,篡汉自立。此生,再无此念。
  “主簿留步。”趁中途更衣,安集将军董承,疾步追来。
  “将军何意?”孙乾笑问。
  董承近前耳语:“太后曾许小女,以配皇上。敢问主簿,可知否?”
  “未可知也。”洛阳旧事,孙乾隐有所闻。
  “时,窦太后……”董承这便将前后诸情,娓娓道来。
  孙乾遂会其意:“将军欲以家中贵女,配我主乎?”
  “然也。”董承满怀希冀。
  “这……”孙乾略显迟疑。
第205章
信义四海
  毕竟。董太后,与董氏女,分属祖孙。媵制虽有,“姪其从姑”。然并无“女孙从祖母”之先例。
  然若赐婚属实,皇上信义为先,亦不可轻弃。
  虑及此处,孙乾这便代主言道:“主上既出‘帝室之胄’,今为‘天下共主’。‘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又岂不容一女乎?若果有此事,必令将军如愿。”
  “谢主簿。”董承大喜过望。
  如此,董氏一门,百年富贵无忧矣。
  话说,骠骑大将军张济之妹,今母凭子贵,为皇上太妃。张济因而显贵。犹在车骑大将军董重之上。董承今不过安集将军,位远不及大兄董重。牢狱之灾,痛定思痛。甄都孤悬,曹党独大。若无外援,必受内戮。此生断不可,再仰人鼻息。
  正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先论纲常,再言人伦。素知皇上行事,信义为先。故董承才出言相求。
  果不其然。孙乾,出皇上门下。今为“皇门大吏”。必知皇上心意。
  长安与洛阳,相距不足千里。谓“过犹不及”。不远不近,正当适宜。待董侯迁回旧都。洛阳足可统御关东九州之地。今大汉十七州,余下诸州,并四方都护,海外荒洲,当暂归太上宫府统御。
  稍后,分封五帝。
  北都临乡,南宫凤梧馆。
  竹隅女王,玉清神女房素遣使北国。日夜兼程,半月而至。竹隅女王,为山南方国女主。山南方国,可比东瀛列国。心向汉室,出身古羌、濮越,不与天竺同源。
  皇上有言在先。山南归心,竹隅女王当以贵妃礼聘家门。
  除为山南方国女主。玉清神女,亦略通西王母神术。
  后宫皆知,皇上容成大成。玄素术,亦初窥门径。
  彼时,上元夫人领墉宫玉女,携昆仑九音,与巫山神女珠联璧合,奏古乐《葛天八阙》。引九天玄女,降入灵台。竹隅女王,亦曾言。西王母,可携众女仙,奏古乐《钧天九奏》。可引九幽素女,降入灵台。待九天玄女并九幽素女,同入灵台。『玄素术』可成。
  “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乃皇时”。
  房素遣使求问婚期。太皇太后,自当礼遇。遂命少府,隆礼相待。入住南宫凤梧馆。
  天下皆知,皇上君流在即。虽定下三年重返之期。然世事无常,若天不遂人愿。数载不得还。朝政无碍,宫事俱废。累及皇上英名受损,岂非不美。尤其皇上,言必行,行必果。威信天下。从未食言。如孙乾所言,又岂欺一女子乎?
  扶南覆灭在即。山南方国归心,不过早晚而已。更加丰州已定,赐支亦安。山南方国,深陷汉土,四面合围,岂有二心。此时言之虽早。然女王深闺待嫁,宜早不宜迟。
  观太皇范太后行事,朝野心照不宣。九九重阳,必是十年不遇,隆重大典。
  日前,太皇范太后,已命楼桑宗亲,预备十里长席。国人皆知,楼桑“长街宴”,乃皇上迎娶太上公孙皇后时所兴。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已是十余载之前事。
  诚然。非为竹隅女王一人所兴。皇英二太后,并入家门,亦需隆重礼节。
  《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古往今来,皆循此礼。为女子,切莫轻贱。切记。
  时皇上以贵妃礼聘赵娥入家门。循例,所择左右二媵,皆出名女仙。为神林玉女贾屈庭,并飞玄玉女鲜于虚。四方玉女之中,另有北寒玉女宋联娟,东华玉女烟景珠,可配媵从。
  巫山神女,自择门下二乔为媵。故玉清神女,可择北寒玉女宋联娟,东华玉女烟景珠,为左右二媵。
  皇英二太后,自有族亲可配,毋需另择义亲为媵。窦太后,择没鹿回部大人窦统二女,为二媵。董太后,择车骑大将军董重之女,并安集将军董承之女,为二媵。
  没鹿回大人窦统,乃大鸿胪窦章之子,曾为雁门太守。皇上曾上表,策封为率善王,号“鲜卑北单于”。与南匈奴单于,共号“大漠单于”。立王庭于茏城,由漠北都护府领护。
  太上皇廷媵制,可比“配享太庙”。先据大位,再传后辈。
  除去遵循礼法。加速和合向化,亦是国策使然。蓟人自上而下,多聘四裔,为妻为妾。血脉相连,遂成一家。“虎毒不食子”。岂有加害之心。蓟国二十等爵,爵民享纳妾之权。一妻一妾,一妻二妾,乃至一妻八妾。此乃国之宿老,左右国相并国中大儒,共拟定。其目的,亦为向化也。
  国策十年。南匈奴、十二姓高车、十四部鲜卑、三郡乌桓、高句丽,扶余四加、四郡亡胡、高车六氏,羌氐诸胡,乃至山蛮、百越,皆身以蓟人为荣。可见一斑。
  如皇上所言。上古先民,皆出炎黄混种。后春秋百国,并为战国七雄,再一统秦汉。不出炎黄一脉。此言大善。
  国策与国力相匹配。汉人之所以,常以天下为己任。汉使持节,远涉万里,以通四海。正因国力强盛。
  素王及弟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后世儒教,劣化成“以德报怨”。只因国力衰弱,内耗不休,贪生怕死,刀兵不利。无从“以直报怨”。又恐被国人所诟,故缪先贤之言,为遮己丑也。于是,内外形势所迫,儒家劣化成儒教。乃至,世风日下。再无出东汉之右者。
  如此深思。凡热衷论及,血统出身,皆是寡国小民,卑者心态。
  闭关锁国,自取其祸。
  于汉人而言,“英雄无问出身”。
  皇上义结金兰。正是汉风使然。
  话说,各处行宫,安置五千西园妃,三千西域妃,并四海姻亲所献美人,计有万人。皇上从未恣意临幸。三季春闱,海内才女北投,如过江之鲫。皇上亦未幸其一。
  明主惜身,莫过如此。
  若非与家国兼有大利,必不轻言和蕃。此次亦不例外。
  北宫,瑞麟阁。
  得甄都书报,皇上欣然言道:“公祐,深知朕也。”
第206章
宗王代汉
  士太贵妃,柔声言道:“‘无信不立’。夫君门下,皆为忠义之士也。”
  “善。”皇上与有荣焉。
  自宋贵妃,加尊昭阳太后。今已不入瑞麟阁。“后治宫”。宋太后,专掌长安行宫。如甘太后掌甘泉宫。秦太后掌碣石宫。太皇范太后,代掌蓟北宫。太上公孙皇后,代掌金乌船宫。
  婚期既定,婚礼始兴。
  自有南宫少府,鼎力操持。皇上历次和蕃,国人耳熟能详。秦汉和亲,甘后奉子成婚,皆为大典。然仪轨,皆不比此番。只因彼时为藩王。今为太上皇帝。
  循汉宫仪。策封皇后,必用大典。奈何,甄都天子,救母心切。事急从权,尊号从简。故只遣使北上,宣诏灵辉大殿。试想,蓟王尊太上皇帝,加无上将军,皆未大肆操办。故策封太皇太后、太上皇后,并太贵妃、太妃,太夫人,宜当从简。
  只需太上皇帝,一道诏书既可。
  徐州下邳,镇东将军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