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9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50/2006

  西域骆驼,号“沙漠之舟”。寄舱,便是“寄驼”。可想而知,百城豪商,趋之若鹜。
  须知,天下法蓟。《蓟法》稍作增补,不日当成《季汉律》。蓟人衣食住行,皆与《二十等爵》匹配。换言之,寄券购买份额,因爵位高低,而有多寡之别。为求巨利,多豪掷亿万,求增民爵。
  蓟国二十等爵。积勋而升,非功不授。
  亦如前言。八月案比,与蓟人息息相关,便是升爵。编户齐民,如约偿还,足额赋税,未有作奸犯科及图为不轨。满五载,升公士。满四载,升上造。满三载,升簪袅。满二载,升不更。再满一载,可升大夫。编户齐民,升民爵五等,计十五载。
  若父辈为蓟人,分户不析产,年二十成家立业。待位居大夫爵,当三十有六。
  又谓“万事开头难”。前三等民爵,足需十二载,方能如愿。
  客籍之利,亦在于此。
  补满十载客税,可入都护府籍。得二等上造民爵。只需再过二载,可升三等簪袅。又满二载,升四等不更。再满一载,可升五等大夫。六等官大夫,非仕不授。然可豪掷十亿,买爵一等。
  西域入籍豪商,多有满十五载,为大夫爵者。豪掷十亿,爵升官大夫。不下百人。
  于是,先行后效。季季皆有满十五载,为大夫爵者,豪掷十亿,爵升官大夫。或数人,或数十,或至百。
  《蓟法》,关内侯以下,“爵位荣身,不(泽)被子孙”。虽不可世袭,然其利之大,断难舍弃。如官大夫,岁俸三百石。可:“乘公车,衣四采,补备吏,纳次妻”等。诸多便利,远非常人可比。
  乃至西域赋税,冠绝陇右。
  家国天下,利益之重。季汉朝野,再无人敢言,弃四郡河西,并省都护西域。
第216章
继之为季
  话说,扶风人士“士孙奋,字景卿,少为郡五官掾起家,得钱赀至一亿七千万,富闻京师”。奈何“居富而性吝,(梁)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赀财亿七千余万”。
  扶风豪商士孙奋,钱赀至一亿七千万,富闻京师。饶是大将军梁冀,亦动贪心。以马乘遗之,贷钱五千万。士孙奋只贷三千万。惹怒梁冀,抄家灭门。
  今时不同往日。
  西域豪商,无有十倍于士孙奋之钱赀,岂敢称“豪”。
  正因丝路通畅,日进斗金。无有三通三绝,时断时续之患。丝绸、茶砖,广输域外。沿途豪商,盆盈钵满。堪称富可敌国。
  更有甚者,蓟钞遍行天下,既除铜重之苦,又解缺铜之弊。更有琉璃宝钞值千万。谓“连城之璧”,莫过如此。得一(宝钞琉璃)壁,足可传家矣。
  好比子钱家,以钱生钱。若有一壁,便可质押市楼,担保交易。诸多域外豪商,欲求一壁,而不可得。十倍高价求取。甚至不惜租赁。一次担保,获利颇丰。谓“传家之宝”,亦不为过。
  奈何,琉璃宝钞,多流传于勋贵。乃皇上为临乡侯至蓟王时所造。早已绝迹将作寺。自当,“物以稀为贵”。尤其,弥补陇右“庸金无底洞”后。蓟国财政,季季向好。更加皇上,“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攫尽四海,战争红利。
  林邑府库比北天竺诸国府库,小巫见大巫。除去金银珠玉,堆积如山。广袤万里,三登沃土;千万逆来顺受,青壮劳力,皆是无价之宝。
  得丰州,季汉再无饥寒交迫之困。皇上三兴,当路无冻死骨。
  皇上灵秀天成。取国号,自有深意。如儒宗所言,“季”,“蓟”也。“季汉”,“蓟汉”也。继蓟(国)以为季(汉)也。乃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意。
  国中大儒,无不释然。皇上不忘本也。
  自皇上兴大儒学。海内大儒,纷至沓来。饶是儒宗,亦应辟而至。五学兴盛,旷古烁今。修《大百科全书》,更是远瞩高瞻。堪比《熹平石经》,正本清源。至此,科考举士,扫清障碍。唯恐冒然实施,震动士林。皇上又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不惜“负俗之讥”,首开春闱。天下或以为,才女者,采女也。乃帝王身侧之事,一己之私。然待三季春闱考卷,遍传天下。士林震撼,无以复加。
  更有《朝闻日报》,儒宗释意破题。国中名士大儒,各抒己见。报馆丞陈琳,妙笔生花。仁人志士,共襄盛举。乃至春闱取士,盛况空前。天下才女,悉投河北。不为少府女官,侍奉君前。亦可博士荣身,光耀门楣。
  谓“虑人虑己”,“度人以己”。若开秋闱,我辈可扬名与君前乎?
  士林松动,人心所向。皇上,闻弦歌而知雅意。本季秋闱,千呼万唤始出来。
  天下士林,闻风而动。蓟国五百城港,人满为患。如前所言,即便非出蓟国五帝之学。只需有博士举荐,皆可入场一试。
  盛大秋闱,远甚春闱。
  立于瑞麟顶阁。举千里镜,见接车如龙,游人如织。皇上,感同唐太宗而身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初试之盛,始料未及。
  乃至《朝闻日报》,减幅过半。门下报馆,全力刊印初试考卷。
  陈琳等,国中文士。禁足官舍,闲来无事,亦提笔答题。后将历年真题,汇聚成册,取名《馆中答》,刊印风靡。
  因士子众多。乃至五百城港,校舍闭馆,学生放假。所有士子,沐浴更衣,着秋闱之服入场。笔墨纸砚,校舍自备,无需携带。
  鸣钟计时,上下两场。
  防微杜渐,不一而足。
  初试取百人,号“茂才(造士)”。复试取十人,号“进士”。殿试定三甲,排名次。
  太师郑玄、太傅黄忠、太保卢植,太上三公,引国中重臣,阅卷。分:上第、次第、下第三等。先由五学博士初评,再交名士大儒复议,上公国老终评。
  上第不足百人,则补次第。下第不取。
  绣衣吏,暗中监察。刺奸贼捕,拱卫校舍。唯恐百密一疏。
  皇上乃天下共主。季汉新政,乃定鼎神器之举。不容有失。古往今来,仕途之利大。何必多言。谚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谓,一语中的也。
  十载寒窗苦,平步上青云。
  皇上和光同尘,人君南面。谓,“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两汉以来,学术之争,门派之别,愈演愈烈。如何一统,乃王者所思。
  与其,三令五申,强推《季汉大典》。不若,趋利避害,顺势而为。
  试想,皇上秋闱取士,皆以《汉典》为准。天下士子,岂能墨守成规,坐以待毙。或北上求学,或闭门苦读,无不出《汉典》。不出三季,《汉典》风靡大江南北。
  大儒学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正与海乃百川,向化天下,汉家文明相契合。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皇帝诏命,改甄都太傅,为少傅。位列皇廷上卿。
  《尚书·周官》:“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礼记·文王世子》:“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立太傅、少傅以养之。”太上皇帝,总皇权之极。天子年幼。故立少傅,言传身教,辅佐少主。纲常人伦,皆无缺也。
  换言之,杨彪改尊少傅,已为太上皇廷重臣。虽常居甄下,却不属甄都汉廷所辖。不受曹司空所制。
  皇命传达。天子携群臣奉诏。
  太上公卿,花落各家。如京兆伊刘陶,一鸣惊人。亦有如儒宗、王傅、恩师,众望所归。亦有汉室忠臣,后汉名门之后如杨彪,破格荣身。
  正如此次秋闱。德才兼备,无问出身。
  汉贼不两立。
  季汉三兴,皇上一言九鼎。
  是是非非,续笔青史,皆有定论。
第217章
监照下土
  季汉初立,三兴之始。
  秋闱取士,万众瞩目。成败与否,事关国运。太上宫府,自上而下,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务必万无一失。谓“万事开头难”。试想,若皇上不为太上皇帝,不过是后汉藩王。行此新政,必遭非议。尤其关东名门世家,必裹挟甄都天子,群起而攻之。纵大汉一藩,实力超然。亦难免为人指摘,“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天子年少,为人所挟,不明世事,于是,偏听偏信,“三人成市虎”。
  然皇上为太上皇帝,受命于天,监照下土。
  一言九鼎,莫敢不从。
  为人臣子,董侯焉不信君父。所谓“卑不谋尊,疏不间亲”。纵关东世家,盘根错节,又岂敢以下犯上,以疏间亲。捋皇上虎须。
  是故,《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藩王行科举,乃一国之事。太上皇帝行科举,乃天下大事。
  三兴明主,首开先河。此举,便可称之为,『受命于天』。于是,皇上奉天承运,『监照下土』。
  《庄子·天运》:“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儒家义理,尽致淋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关东缄默,鸦雀无声,便也罢了。饱学士子,争先恐后,北上应考。亦是顺天应命。
  皇上首开秋闱,乃受命于天,三兴汉室之举。我辈岂能不应。尔等,欲逆天而行乎?
  此时再思。
  皇上抢一日之先。以藩王之身,尚娶二宫太皇。自领首谋。君流十万里。求仁得仁也。
  海内大儒,无不慨叹。譬如平城之围。高祖败西楚霸王,初定汉室江山,遂视天下英雄于无物。孤军深入,被匈奴困于白登。若非陈丞相,妙计解围。高祖断难身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5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