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9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63/2006

  “王母,待之以国礼。”紫元夫人,答曰。
  “传玄素术否?”皇上所求,亦是房素心牵。
  “未可知也。”紫元焉不知房素所想。
  二名女仙,相对无言。并肩而立,远眺海天一色。仙容缥缈,风姿约绰。
  季汉三兴,已不可逆。天下仙门,齐聚汉室。房中修仙,母凭子贵。诸夏盛世,东方极乐也。
  “此去,何处?”紫元夫人,柔然相问。日前,得竹隅女王传书,急忙赶来相会。究竟是何行程,尚未得知。
  ‘逆扶南水(湄南河),入扶南王都。夫君金乌船宫,已至。’房素答曰。
  “甚好。”紫元夫人,欣然言道。一路水路通畅。远比经昆仑道入河西,过大震关,穿八百里秦川,省时省力。尤其经下昆仑道,续接大章道。历经开拓,并行车马,雪山内外,大道通途。大章多栈道。毗邻峭壁,飞架南北。闻崖下怒涛汹涌,观沿途车马不绝。季汉营城术,神工鬼斧。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兵马属吏,皆出汉制。更有甚者,《朝闻日报》,日日不辍。远隔千山万水,亦尽览天下事。
  前汉律,“邮人行书,一日一夜二百里”。
  蓟国邮船,日夜三千里。纵万里之遥,三日可及。为便于徼外枝郡汉人,得闻天下事。皇上已命行人报馆,增设《十日谭》。将一旬之中,家国大事,集中刊印。十日为一旬,故又称“旬报”。除刊印分发季汉全境。汉人亦可自赴报亭订阅。一期作价百钱。首刊万份,一日售罄。
  报馆丞陈琳以降皆惊。本以为,《朝闻日报》,日渐亏损。唯恐皇上,裁撤。故即便升秩一等,得千石高俸。亦难免,心生不安。不料报馆损益,被《十日谭》,一举扭转。
  行人署,鸾栖馆。
  “子远可知,主上言‘广告’,何意?”陈琳开门见山。
  “‘广而告之’也。”许攸,望文生义。
  陈琳又问:“主上又言,专设一版,空为广告。何意?”陈琳再问。
  “乃为‘广告’之人、‘广告’之事,留白也。”许攸笑答:“十日一版也。”
  《考工记》:“版崇(高)二尺,长六尺。”
  所谓“一版”,亦循此例。《十日谭》,乃日报十版,编撰成册。皇上竟要预留一版,专作广告之用。饶是为国秉笔多年陈孔璋,亦未解其意也。
  “此乃我主,生财之道也。”许攸抚掌而笑。
  “这……”陈琳将信将疑。
  “我主天生。孔璋何不拭目而观之?”许攸为好友解忧。
  “也罢。”陈琳遂与好友满饮。
  果不出许子远所料。
  闻《十日谭》,专开一版,广而告之。便有市中,藩商登门。馈万钱,求贳琉璃宝钞一用。
  短短十字,得钱一万。一字千金,遂以此定价。
  不出一日。市中豪商,蜂拥而至。句句言不离利,所求皆出商机。
  陈琳命人,依次书录。言简意赅,精益求精。
  当真,惜字如金。
第238章
广开言路
  《朝闻日报》,一日一报。一日苦短,告之不及。且日报一版,各有专栏。无从增减。换做《十日谭》,便可酌情精简。专留一版,十日之中,遍传天下。足可广而告之。
  以简牍为例。通常而言,单条竹片,长一尺,宽半寸,可条陈二十六字。
  另有牍宽者,称“方”。《仪礼·既夕篇》载:“书赗于方,若九、若七、若五。”“方”上可据文字大小,成九行、七行、五行。
  著书立传,各有长短。
  《汉制度》裁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用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书,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惟此为异也。”
  汉时,《经》二尺四寸,《传》六寸。
  《论衡·谢短篇》云:“二尺四寸,圣人文语”。即是说,儒家典籍,简牍足有二尺四寸,长过皇帝诏书。但注解经义之《传》,简牍最短,仅为六寸。《说文解字》有载:“专,六寸簿也。”“专”,便是“名不见经传”之“传”。
  另有檄文,长二尺。《说文解字》称:“檄,二尺书。”
  此外,檄文亦有“版檄”、“合檄”之分。版檄,书于木版或布帛,以便传阅。类似公文,又称“露版”、“露布”。谓“布告天下”,即此。合檄,乃两版,字面相合,背面捆扎,覆以封泥,以防拆阅。
  据机密等级,分设“封事”、“合檄”、“飞檄”等,不同级别,专人封送。
  律令,牍长三尺。《汉书·朱博传》:“如太守汉吏,奉三尺令以从事耳。”《杜周传》又载:“客有渭周曰:‘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注曰:“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是故,“三尺令”、“三尺法”,皆言《汉律》也。
  今左伯纸,大行其道。季汉书文,渐弃简牍。然尺寸未改。
  试想。日报一版,高二尺,长六尺。前后二面,皆可书写,称“整版”。足可书一万二千四百八十字。掐头去尾,计一万字。一字千钱,足有一千万。
  不出三日,整版广告售罄。
  报馆上下,呆若木鸡。反复合算,确认无误。报馆丞陈琳,颓然投笔。
  “版成千万”。遂成典故。
  得此巨财,门下报馆,非但无亏,足可自持。
  上疏帝廷。皇上言善。
  先前,门下议生,便职掌谋议。皇上知人善用。今皆调入报馆。另有门下记佐,遍访民间疾苦。“凡遇不平,必书于报”。广开言路,启发民智。继两汉开明之风,继季汉国祚绵长。
  “广开言路”,典出,《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宽宥)。”
  皇上,和光同尘,明以照奸。家国天下,事无不可与人言。尤其涉及,内政外交,朝野大事。必见于报端。正因如此,《朝闻日报》并《十日谭》,畅销天下。
  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立朝之君,行季汉新政。余下子孙,唯有萧规曹随。焉敢轻易废止。何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陈孔璋,心忧报馆,无利可图。恐为群僚诟病。岂料,皇上小试牛刀,得钱千万。十日一期,不算特刊,年计三十六期,得钱三亿六千万。足够报馆开支。朝野上下,再无可厚非。
  然陈孔璋,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消息灵通,财运亨通。正因豪商各有所求,故不惜一字千金。又谓“无利不起早”。获利之丰,远超预期。试想,十日之内,便有琉璃宝钞所有者,入市楼与其立约贳贷,担保交易。藩商赶在立冬前,将四海珍货,贩卖一空,又满载督亢新谷归。不必滞留南港,不定归期。苦等来年,冰雪消融。新谷成陈谷。
  须知,船商寄舱获利。几为无本生意。贩卖何处,经停何港,贩运何物,是何限期,皆有约定。便遇风险,亦有券书保全。正因如此,河北爵民,合力造船之风日盛。市舶寺广招航海学徒,季季名额,一日扫空。尤其渤海湾,已成蓟国内湖。千帆竞渡,万舟并发。五百城港,帆樯如林,百货山积。顿逊五国主,不惜陪嫁城港,足知海渠利大。
  话说,五国主,亦是阳谋。试想,五城港皆在海崎之上。皇上必命人,大肆营造。待筑毕,海商往来,汉人迁居。汉家风貌,辐辏海崎。顿逊亦蔚然成风,潜移默化矣。
  更加,扶南既举国并入季汉。周遭蕞尔小国,再不附汉,则灭国矣。
  宁州,西浦港。
  水衡都督麾下,将作公船齐聚。前为濮越夷王,修筑王城,督造港津之岭南能工巧匠,兵分数路,入宁州营造。
  日前,将作寺还心忧,再无大建,工匠无食。不料,丰州尚未筑毕,宁州已立。虽说扶南篡位王,兵败如山倒,并未血战攻城,亦未生灵涂炭。城池完好,路桥无损。奈何,论营造制式,远逊季汉。不修缮改造,无从与季汉匹配。更有甚者,南荣大泽,周回千五百里。周遭陂泽、泥沼,皆可辟为三登美田。地利不下兰仓苑。
  七郡立定,析分城邑,再分亭里。自上而下,补全吏治。不出数载,民生安定。
  “何言西浦?”远眺港津,坐北朝南,紫元夫人不解。
  “扶南水口之西也。”玉清神女房素答曰。
  紫元夫人,这便了然。汉人以西为右,以右为尊。立港西浦,便是此因。
  扶南水,经将作寺疏通,可行万石大舡。西浦、金瓯二港,东西守望。凡宁州七郡,皆可与象林苑互通有无。出金瓯港,入沿海航道,北上泉州,亦称通畅。
  宁州地利,远超预期。
第239章
生子为尊
  先为西浦,再造东浦。舟桥相接,绵延海岸。
  汉人营造,多半如此。天下法式,大略相同。
  枝津纵横,水患频发。扶南水口,俱为野地。便是扶南国人,不识水情,亦难通行。得将作寺疏通,择址立为港津。才有西浦创立。匠人蜂拥而至。
  季汉能工,筑堤锁水,支渠分波。水网汇聚,纵横阡陌。如何变害为利,早已烂熟于胸。尤其圩田利器“鱼梁堤”。断水如截脉,无往而不利。今亦出“鱼梁舟”。堪比工字舟,可注水坐滩。船入水泽,列队要冲,开仓放水,鱼梁自成。省时省力。
  季汉营城,日新月异。荒滩变良田,不过数月而已。今季不及,下季足矣。待驯田数载,地利尽显。人烟辐辏,蛮荒无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人间至美,莫过如此。
  十里水面,舟船列队。间隔不远,必见信标。信标所辖,便是深水航道。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将作寺,足称国之重器。皇上将墨门并入大儒学,堪称神来之笔。
  二位女王,爵室并立。三面琉璃壁,环视旷野。见将作寺公船,遍布枝津,周遭已立将作营地。待工匠陆续抵达,大建随之兴起。比及再来,已是沧海变桑田。不可同日而语。
  知微见著。皇上言,薪尽火传,和合为汉。绝非空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6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