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9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64/2006

  试想,“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东瀛倭人,得食皇上一粒米,从此伏地认主,甘为驱策。正因知晓,天国真味。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不等入港,便有公船迎上。言,金乌船宫,泊于南荣大泽。无需避易就难,逆入扶南水。再辗转登岸。顺下云壤港,绕金瓯角,过金瓯港,逆兰仓水,可入荣泽相会。虽有舍近求远之嫌,然船运之便,远超舟车劳顿,路途辗转。
  二妃言善。这便循路而进。过云壤港,绕金瓯角。逆入兰仓水口,直抵荣泽。
  金乌皇宫,赫然入目。
  汉使交接,横海先艂,这便折返。
  金乌船宫。
  “拜见女王。”中书仆射蔡琰先礼。二妃虽出仙门,却各领女国。自是女王无疑。
  “仆射免礼。”东女王,欣然一笑。
  迎二女王入主位。蔡琰携属吏,从旁以侍。举止有度,谦卑有礼。季汉家事,二女王早有耳闻。蔡氏二女,贤良淑德,才貌俱全。太皇范太后甚喜。已传命督造苕华殿,为蓟宫二十三殿。已备姐妹致仕,迎入家门。
  参见中书令赵娥,贵妃礼聘。料想,蔡氏二姝,亦不逞多让。无非,早晚而已。
  有宠如斯,仍能处变不惊。足见家学渊源,德行出众。
  稍待片刻。二女王,遂赴左右偏殿,沐浴更衣,用膳不提。
  只等扶南女王柳氏登船,共赴临乡北港。不误九九重阳婚期。
  玲珑天宫,迎风馆。
  自年初伴驾凯旋。云霞御姬,悉迁馆中安居。远征北天竺,朝夕相伴,侍寝夫君。贞绢为凭,《起居注》可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俱是皇上骨血。
  自入秋以来。累日,喜讯不断。宫中御医、侍医,昼夜轮替。麟子呱呱坠地之声,此起彼伏。最喜莫过太皇范太后。皇上三百子嗣,多已入学。心中所憾,宫中不闻儿啼。再得百子,焉能不喜。汉室添丁进口,双喜临门。添丁,谓有后。进口,言有内也。后宫产子,皇上大婚。岂非喜上加喜。
  最忙,莫过皇上。
  家国天下,分身乏术。国事正酣,房事正浓。喜报频传,措手不及也。
  母子平安,无一难产。
  云霞卫,皆出古羌。身长七尺,飒爽英姿。弓马娴熟,深通武技。翻山越岭,如履平地。长于冰川溪谷,冻土高原。与野兽为伍,与虎豹相搏。矫健异于常人,难得守身如玉。平日护卫,不显山露水。床笫之间,别有洞天。羌女多情,朕见犹怜。
  一发而不可收拾。乃至缔结龙种。母凭子贵。
  太皇范太后,有言在先。太妃以降,“生嗣位尊”。毋论生男生女。太姬可尊太夫人,太夫人可尊太妃。皇上尊太上皇帝。首开万石君,家俸亦于官俸比同。帝后皆食万石君。贵太妃食万石禄。太妃中二千石。太夫人亦足食真二千石。太姬亦得二千石。家中父兄,亦升民爵一等。
  母凭子贵,生子为尊。
  循《季汉宫仪》。母子同室足月,麟儿便入东宫育婴。稍后,母妃需亲入东宫哺育。若遇侍寝,亦需先哺乳尽,再入合欢殿。
  后世俗语谓,“有奶便是娘”。可知夫君心意。食一人之乳,跪一人为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除此之外。受人恩义,皇上皆可报偿。
  天下豪杰,唯我汉皇。
  今日又得二子三女。皇上难掩喜色。
  百官贺帖,纷至沓来。皇上稍得空闲,随手翻阅,受益匪浅。专设博士,掌百官帖。皇上自有远见。好比寻章摘句。百官帖上之言,皆是义理之精要。稍后,传授诸子,必有奇效。
  皇上富有七海。海外广袤之土,地利未显。待诸子及冠为王。二十载向化,便是荒洲,亦当广有人烟。诸子为王,足可丰衣足食。再领国人,开拓内陆,据拥荒洲,指日可待。
  相者言,日角之相,此子不凡。
  细观皇上子嗣,多崭露头角。自非,常人可比。
  皇上以身作则。百官上行下效。爵民争相效仿。国老重臣,苦心孤诣。改饶妻制,为媵制。和合之风,血脉相融。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互为表里,岂忍捉刀相向。多措并举,五胡四夷,皆归向化。一户爵民,可和一户之亲。一门勋贵,可和一部之亲。汉室一家,和四海蕃亲。
  季汉行事,生子为尊,以和为贵。
  此亦是,儒家之精要。
  皇上立大儒学,独尊儒术之心。天下有目共睹。
  儒宗判君流十万里,皇上求仁得仁。
第240章
经营四方
  迎风馆外,人头攒动。侍医、宫人,往来不断。接生助产,轻车熟路。且帝廷后宫皆顺产。无难产之危,亦助一干人等,驾轻就熟。
  封建时代,生产亦是生产力。皇上七海雄心,有增无减。五千万汉人,守土足用,拓土尚可,据土不足。不能据为己有,持续深入。待国力盛极而衰,必行内卷。西域三通三绝,便是此因。皇上开大航海。先筑港津,再辐辏内陆,乃立足之道。与后世殖民最大不同。向化而非驯化。谓,移风易俗。汉人亦习胡俗。故不称“汉化”,而称“向化”。相向而行,大而化之。
  季汉婚礼,可见一斑。汉胡相合。喜庆而不失隆重。
  凡麟子新生,皆需洗漱包裹,推出与父相见。皇上虽爱不释手,却也不敢妄动。生怕损及幼子。麟子呱呱坠地,朦朦胧胧,懵懵懂懂。却不知,早已命中注定,天降大任。六岁入学,二十及冠。携家臣邑民,乘王子旗船,领开拓舰队,抵达海外。立足荒洲,向化蛮夷。有朝一日,与相邻兄弟之邦,山水相连,俱全荒洲,皆成季汉王国。
  及封为王,必行王事。
  何为王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趁血气方刚,大好年华,辟土开疆,经营四方。便是王之所行。
  国中稻作,已近开镰。得益于,温泉育秧,技艺大成。足省一月之期。故督亢秋成,已无需苦等,立冬前后。八月末,便陆续开镰,九月底,已颗粒归仓。无论寒来早晚,风大雪急。一季辛劳,皆可得免。
  日前,漠北都护府上疏。多年前,将作寺曾于北海周遭,掘出热泉百眼。或为汤馆,或为育秧,或为供暖。支渠四通,皆得大用。
  尤其临近,六氏高车。马邑、牛牢,隆冬保暖,赖温暖之效。省石炭过半。皇上扩冬宫为武牧城,立为郅居郡治。六氏高车,遣使乞内附。皇上遂开金口,立为北高车郅居属国。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各筑王城,析分草场。变半游牧为农牧。
  与武牧城,一水之隔,乃坚昆属地。汉将李陵降匈奴,单于任其为右校王,掌坚昆旧地。李陵子孙,多入坚昆种。亦有昭君后人。今羁縻于没鹿回部。坚昆随畜牧,亦多貂,有好马。金发碧眼,胜兵三万。多有族人,客庸蓟国。彼时称,毛人。今多改称坚昆。
  《北史·突厥传》:“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七十人”,“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契骨即结骨、黠戛斯。《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古坚昆国也”,“有水曰剑河,偶艇以度;水悉东北流,经其国,合而北入于海。”
  阿辅水,一作阿浦水。乃叶尼塞河上游,西支流阿巴根河。剑水即叶尼塞河上游,及乌鲁克穆河。
  先前,没鹿回部单于,窦统数次上表,乞内附。皇上思虑再三,皆回书婉拒。北匈奴远至咸海飞地。十二部高车南下,若只剩漠北六氏高车,于靖边不利。时至今日,漠北之重,不下西域。经由草原丝路,西出居延外道。可直抵罗马王都。只需沿途各部归附,居延外道,其利之大,亦不下河西。
  皇上遂策封窦统为率善王,号“鲜卑北单于”。与南匈奴单于,共号“大漠单于”。由漠北都护府领护。
  今闻六氏高车,内附帝廷,立为属国。北单于窦统,又遣使上表,再乞内附,并乞归汉。与其子,漠北都护窦宾,汉胡混种不同。窦统乃汉人北投。时为雁门太守,为避窦氏灭门之祸。不得已率众北上。穿大漠,立王庭于北海。趁北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群落无首之计,兼并各部,因而强盛。终归,身处徼外,蛮夷之地。加之冬季漫长,彻骨极寒。老将至矣,思念故土。更加此番大婚,窦妙择窦统二女,没鹿回部公主为媵。北单于窦统再上陈情表。字里行间,乞骸骨之心,跃然纸上。
  皇上已开朝议。并六百里传书漠北长史窦宾。细问没鹿回部详情。
  若北单于内附,何人可掌没鹿回。
  窦宾,今为漠北长史,秩真二千石。忙于国事,早已归汉。没鹿回部,无暇顾及。余下幼子,尚未长成。难负大任。北单于若孤身内附,久必生乱。
  何人可继窦统,北单于之位。乃皇上累日心牵。
  自迎风馆返,皇上遂登瑞麟阁理政。
  皇上心中所忧。亦因窦氏显贵。
  《后汉书》载,窦氏一门,“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更有后汉嫡母太皇太后窦妙,将入季汉家门。窦统年过六旬,垂垂老矣。寿终正寝,为时不远。若北单于大位,悬而未决,于漠北有百害而无一利。
  须知,漠北各部,皆重出身。非出窦氏血嗣,必难当大任。
  思前想后,漠北长史窦宾,皆是上佳之选。只是,窦宾虽长于漠北,然自幼心向母国。年方十五,便领麾下健勇,入洛阳永安宫,护窦太后周全。若非贾文和,单车障道,窦妙已远赴漠北。何来增成公审,旧事重提。
  皇上遣使,细问情由,窦宾心意已决。只说,愿为皇上牧守北疆,不愿继北单于之位。
  若既为漠北长史,又身兼北单于。没鹿回部,一家独大。前祸未解,后患无穷。
  知夫君心忧,士贵太妃问道:“夫君所虑,北单于,三载而薨乎?”
  “然也。”皇上言道:“闻北单于六十有七。三载已至古稀。漠北苦寒,恐难为继。更加人老思乡,必生心疾。”
  “夫君所言是也。”马贵太妃,斟酌言道:“没鹿回,立为属国可乎?”
  “不可。”皇上言道:“没鹿回,遗种众多,胡俗未除。若编户为民,恐不服汉律。”
  “夫君,所言是也。”安贵太妃,转而又道:“率善王,可乎?”
第241章
解朕心忧
  安贵太妃之意,先封窦宾为率善王。再命其兼领没鹿回单于。
  “非刘不王。”马贵太妃言道:“徼外蕃王可乎,然诸侯不可。”蕃属虽可称王,然多居于边塞。诸侯王必出汉室。
  “贵太妃,所言是也。”皇上欣然言道。如后汉所封,率善王,归义王等,皆为汉室藩屏,而得策封。若乞内附,或可称单于,然不可尊诸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6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