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9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65/2006

  “夫君既为东胡共主,号‘大单于’。何不将没鹿回部,收归治下。”士贵太妃又道。
  “不可。”皇上答曰:“没鹿回,奉窦氏为主。不可轻动。”
  “夫君何不效高车十二侯,立‘使者校尉’领之。”马贵太妃,另有良言:“名曰,‘使北鲜卑中郎将’。”
  皇上亦有此意。多年前,副伏罗氏归义王,立王庭于白海之滨。后传位长子。皇上立十二归义侯国,并遣鲜于辅、鲜于银,兄弟二人,领“使高车中郎将”。“使”、“护”,一字之差。其意不尽相同。使,乃出使之意。如此,既可安没鹿回各部之心,又可解窦统身后之患。
  “何人可领此雄职。”皇上又问。
  “护乌桓校尉牵招。”士贵太妃,柔然一笑。
  “知朕者,爱妃也。”皇上亦笑。
  多年之后,再出“爱妃”昵称。阁中诸妃,不禁莞尔。
  另设使北鲜卑中郎将,入没鹿回部。以“牵招刘备”,盛名北地。稍后,窦统南归,牵招亦可保北疆无事。
  少时好友,常有书信往来。今季汉三兴,刘备尊太上皇帝。牵招为四友之一,自当甘之如饴。校尉比二千石。中郎将,升秩一等,为二千石。然比左右太宰,万石君高俸。牵招差之远矣。便是洗马苏双,亦秩真二千石。诚如,诸葛丞相所言。二千石禄,足可存身矣。
  “累世二千石”者,可入名门之列。
  此亦是投石问路之计。胡人性黠。心意如何,三载可知。若果有落叶归根,荣归故里之意。皇上自当存恤,并成人之美。然若别有所图,以退为进。皇上自当,早起防备。
  一言蔽之,有备无患。
  如皇上所虑。没鹿回,遗种众多,胡俗未除。北匈奴远遁,多有别部,滞留漠北。鲜卑大单于兵败身死,北逃枝属,兼而有之。论与皇上恩怨,非一朝一夕。今日寄人篱下,故不敢轻反。若有一日独大。焉知不举兵,以报前仇乎。
  遣牵招“出使”漠北,可解皇上心忧。
  稍后,又迁鲜于银,继为护乌桓校尉。
  甄都宫,承光殿。
  镇西将军,兼领益州牧刘焉上表。言及与镇东将军,兼领徐州牧吕布,结亲。皇上九子,当今天子,遂专开朝议。
  前有,袁术、刘表,互为表里。又闻,东西二镇,守望腹背。群雄连横之势成矣。
  之所以,唯恐不及。只因,皇上君流在即。
  见群臣无言,董侯居高下问:“骠骑大将军?”
  “臣在。”张济闻声应对。董侯入季汉家门,张济亦是外戚无疑。
  “刘镇西,意欲何为?”
  “臣,窃以为,乃求自保矣。”张济持芴奏对。
  “刘镇西,何所患?”董侯不解追问。
  张济答曰:“所患,乃陛下蓄兵马,以讨不庭也。”
  “哦?”董侯略作思量,转而又问:“曹司空。”
  “臣在。”曹孟德,早已准备。
  “刘镇西,为不庭乎?”
  《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注曰:“下之事上,皆成礼於庭中。”又注:“朝于朝庭也。九年《传》云‘宋公不王’故此云以讨不庭。义为不庭之国。”
  “臣,未可知也。”曹司空,谨慎作答。
  “刘镇南,与袁公路,又当何为?”董侯再问。
  不等曹司空作答。车骑大将军董重,持芴奏道:“禀陛下,皇上策合肥侯为王。袁术为合肥国吏。刘镇南,亲之无僭。”从季汉仪轨而言。刘表与袁术结亲,亦无僭越。
  “大将军,所言是也。”董侯轻轻颔首。假子亦是子。何况,合肥侯与董侯,一母所生。互为兄弟。皇上此举,亦为存续家门。
  “司空以为,当做何为?”
  “陛下毋虑。”曹司空早有定计:“九九重阳,陛下‘辞让者三,然后即位’。冬,‘郊雍五帝,还,拜祝祠泰一’,来年,元服立后,可诏四镇诸侯来朝。当知何人不庭也。”
  董侯欣然言道:“司空,所言是也。”
  曹司空之意,登基、郊祭、元服,三大典礼。传命四镇诸侯,入京觐见,正当适宜。来与不来,可辨忠奸。
  试想,寻常之事,遣使道贺足矣。然登基、元服大典。焉能不至。何况,季汉开朝,焉能不恐后争先。四镇诸侯,轻身赴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矣。
  若天子三召不至。四镇诸侯俱为反贼。天下有目共睹,毋庸置疑。
  此计大妙。
  董侯心安罢朝。
  百官鱼贯出殿。
  “孟德留步。”曹司空闻声驻足,正是车骑大将军董重。
  “大将军,何事之有?”曹司空,和颜悦色。谓“此一时,彼一时也”。端午行刺,乃史夫人所谋。与董氏无干。安集将军董承,虽阴结诛曹同盟,终归有名无实。今同殿为臣,共辅季汉新主。自当,尽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董)太后择小女为媵,不日北上。帝廷遣使,已入府中。欲请司空赴会。”
  “既是汉室之喜,某为人臣,岂可拒之。”曹司空,欣然赴会。
  车骑大将军,喜不自禁。四目相对,一笑泯恩仇矣。
  曹司空,先行出宫。车骑大将军,又转去后殿,告知天子。
  谓“将相和”。二董贵为外戚,却险遭灭门之祸,今与曹司空,同殿为臣。且甄都朝野,俱出曹党。自当“识时务者为俊杰”。何况,董氏外戚虽与董侯亲近,然并无实权。远不如,骠骑大将军张济,手握十万重兵。为朝野所敬。
  乱世之中,兵马称雄。
  “何人当车!”不及出宫,便听车前虎贲怒叱。
  “平氏君有请。”闻声乃是宫中小黄门。
  “哦?”无怪曹司空迟疑。平氏君吕贵,乃天子食母。因养育之恩,受封平氏君。平日并无往来。今日何故相约。
第242章
曹氏立后
  “平氏君,何事?”命人放小黄门近前,曹司空隔窗问道。
  “奴婢不知。”小黄门乖巧作答。
  曹司空这便了然,必是机密事。略作思量,遂言道:“先行。”
  “喏。”小黄门如临大赦,引车驾入景福殿。
  景福殿乃天子为食母增筑。吕贵本是中常侍吕强之女。时中常侍吕强,与清忠五宦之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佑,受皇上所托,共入西邸,合力守护王美人母子。岂料,事与愿违。永安上寿,王美人误食毒饼,暴毙而亡。吕强自觉有负重托,饮药而死。王美人贵子,遂为永乐董太后养于偏殿。后招吕贵入宫,并程中大夫,俱为永乐食母之一。
  人皆以为。董太后此举,自有保全吕氏之意。然今日再观,彼时董太后所为,未尝没有,鱼目混珠,为己遮蔽之意。季汉三兴。董侯贵为皇上九子。不日当开季汉新朝,再续汉祚二百年。吕贵满门得存,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
  故闻平氏君相召,曹司空亦不敢怠慢。车驾入景福殿相见。
  “拜见平氏君。”曹司空先礼。
  “司空免礼。”平氏君垂帘相见:“请上座。”
  曹司空称谢落座。
  “永乐太皇,择董氏二女为媵,从嫁季汉家门。司空知否?”平氏君先问。
  “臣,知也。”曹司空如实作答。
  “黄门令言,陛下(董侯)已通房中之事。司空知否?”平氏君又问。
  “臣,亦有耳闻。”曹司空答曰。
  “来年岁首,天子当元服立后。”平氏君言道:“司空以为,何人可为后。”
  “当是伏司徒之女,伏贵人。”曹司空答曰。
  “司空之女,可为后乎?”平氏君忽问。
  “这……”曹司空一时惊疑不定。
  “司空毋疑。此乃(永乐)太皇之意也。”平氏君如实相告。
  曹司空遂问:“永乐太后,何意?”
  平氏君答曰:“闻许子将言司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季汉三兴,乱世终焉。司空当为能臣也。”
  曹司空一声长叹:“皇上何言?”
  “皇上无言。”平氏君语透深意。其意有二,皇上不知,皇上默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6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