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9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4/2006

  如今再观。无论儒家所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亦或是汉人秉持:“疏不间亲,卑不谋尊”。三家分晋之所行,皆是诸侯篡位,大逆不道之罪。
  “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后世日本,篡改历史。称“侵华”为“入华”。并极尽开脱之能事,缪称乃中国挑起事端,才有八年抗战。其心可诛,或可与魏国史家所撰,《竹书纪年》比同。
  以下犯上,以卑谋尊。唯恐后人知晓,以为国耻。故不惜篡改历史,为证分晋之所行。乃遵循“舜杀尧、禹杀舜、启杀益。伊尹杀商王太甲”之古法。
  言下之意。史上历代先王,皆如此行事。故三家分晋,亦是理所应当。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史记》与《竹书》,信与不信,因人而异。
  皇上必不信《竹书》。
  为何?
  于家国天下,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便也罢了。稍有不满,便扯旗造反,此还了得。
  尤其,假神鬼之术,愚弄百姓盲从。朕,必尽诛之。
  先读《史记》,再观《竹书》,破而后立。便是马鸣大士所言,欲在佛前。既著书立传,必有褒贬,必分善恶。“惩恶扬善”四字。说书人,切记。
  此时再思。皇上自罪,君流十万里。
  乃为,季汉家国天下,长久之策也。
  稍后,皇上专开朝议。将无上九卿所献《黎州策》,遍示百官。
  百官无有异议。皇上遂颁诏命,依计行事。
  左右绥南将军携十万营士,并山南方国联军,兵分数路,攻占骠国。遣閤下书佐法正,参军事。
  骠国既定,千里丽川,俱为季汉所辖。择骠国雄城,立为黎州治。彼时,如达光、狼牙修等国,俱为黎州治下,郡中属国。丰、黎、宁三州,共分南州沃土。待大雪山内外,悉数向化。皇上可撤赐支都护府,立为梁州。季汉州郡,倍于前朝。国力空前,亘古未有也。
  以一己之力,据拥寰宇。有生之年,指日可待。
  皇上离席,棋局易主。三十载积重,一日身轻。皇上心事终了。待赎尽前罪,天人合一。季汉天下,再无破绽。
  窦妙初孕。皇上不敢大意。董姝、窦妙,二太后,乃前朝遗贵。入季汉家门,亦是汉室延续:“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吴苋),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於是纳后为夫人。”
  一言蔽之。家国天下,利益至上。
  闻皇上连幸董、窦二太后,七日不绝。甄都朝野得安。见皇上宁可自罪君流十万里,亦保家门周全。后汉王侯,悉数得安。甄都不可动乱(家)。后汉王侯更要安稳(国)。已绝,天下三分,另外二家,可乘之机(天下)。
  否则,季汉初立,断难服众。
  亦如皇上深言,家、国、天下,道义利大。
  亦如儒宗所叹,皇上求仁得仁。
  无从体会亦无妨。可信说书人。
  书归正传。
  帝后上食之礼。
  太上公孙皇后,携秦太后、甘太后、宋太后、董太后、窦太后,入合欢殿侍寝。
  离别之期将近,后宫妃嫔,倍加殷勤。只求暗结珠胎,传继季汉家门。诸后亦不例外。太上公孙皇后,已为皇上诞下二子一女。皇上珍爱无比,唯恐损伤元气。不忍再行授孕。窦妙亦有孕在身。故浅尝辄止。甘、宋、董、秦,四太后,伴皇上尽兴而眠。
  床笫之间。秦太后言及多姆娜之事。乞皇上许其伴驾远行。
  皇上思虑再三,仍然婉拒。言,三载之期,如白驹过隙。秦后独子,身兼白帝重任。西陆风土人情,不可或缺。事关东罗马帝国,多姆娜不可轻动。
  见夫君,心意已决。秦太后亦权且作罢。
  九月大朝,如期授衣。
  四季朝服,再行履新。
  与先前藩国朝服迥异。今季朝服,乃出太上宫府。为季汉独创。
  制度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且效后世衣冠制度。皇上首创,衣冠禽兽。
第258章
衣冠制度
  两汉衣冠,制度已成。无论服色、材质、式样、配饰,皆与品秩,息息相关。便是山野村夫,亦只眼可辨尊卑。季汉大帝,继往开来。于袍服之上,另绣禽兽以尊之。
  譬如后宫,素纱襌衣,颜色早与品秩相配。二千石以上,采十二色,辅以金丝珠玉。千石以上,采九色,禁紫绀,辅以银丝珠玉。六百石以上,采九色,禁丹紫绀,辅以铜丝珠玉。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绛、黄、红、绿,辅以钢丝珠玉。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二百石以下,缃缥(浅黄与浅青)及本色(浅白、浅灰等)。另外刺绣花纹,亦有不同。
  故效后宫。皇上亦为群臣,更新朝服。
  此时,九品中正制,尚未创立。故皇上以万石君为百官尊位。
  文臣,万石君紫袍,绣仙鹤;万石绀袍,绣仙鹳;中二千石丹袍,绣羌鹫;真二千石丹袍,绣孔雀;二千石丹袍,绣云雁;比二千石丹袍,绣白鹭;千石绛袍,绣白鹇;比千石绛袍,绣鹈鹕;六百石红袍,绣雎鸠(鸬鹚);比六百石红袍,绣鸱鸮;四百石黄袍,绣白鹄;比四百石黄袍,绣鸜鵒(鸲鹆);三百石青袍,绣白雉;比三百石青袍,绣鵓鳩;二百石绿袍,绣杜鹃;比二百石绿袍,绣鹈鴂。百石缃袍,绣黄雀;斗食缥袍,绣鹪鹩(jiāo
liáo)。
  武将,万石君紫袍,绣麒麟;万石绀袍,绣狻猊;中二千石丹袍,绣螭;真二千石丹袍,绣蛟;二千石丹袍,绣蚺;比二千石丹袍,绣蟒;千石绛袍,绣象;比千石绛袍,绣熊;六百石红袍,绣狮;比六百石红袍,绣虎;四百石黄袍,绣豹;比四百石黄袍,绣犀;三百石青袍,绣狼;比三百石青袍,绣豺;二百石绿袍,绣狸;比二百石绿袍,绣貉。百石缃袍,绣獾;斗食缥袍,绣貂。
  至此,季汉文武,衣冠定制。文官绣禽、武官绣兽。遂有典出:“衣冠禽兽”。以示出仕为官,荣耀加身。
  后世,衣冠禽兽,之所以沦为贬义。乃出明人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后常喻,尸位素餐,道德败坏。言其,徒有其表,禽兽不如。
  正如时下“弹冠相庆”,亦是十足褒义。不可以后世曲解歧义,反推季汉。
  或有人问,汉家朝服,上衣下裳,绘“十二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不一而足。与后世盛唐胡服汉化之圆领袍,不尽相同。如何前襟刺绣?
  且既有十二章纹,与品秩相配,如天子,用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
  为何还要另置衣冠禽兽?
  只因,皇上将冕服,裁定为“礼服”。唯国之大典,方隆重衣服。上朝另披“朝服”,衣冠禽兽。居家另有“常服”,亦称“府服”。
  府服最为轻便,朝服次之,礼服最为隆重。且朝服统一制式。皆佩朝冠、披朝服,持朝芴。唯服色并绣纹,可辨尊卑。
  百官偏殿更衣,而后入殿叩拜。衣冠禽兽,盛况空前。
  或有好事者问。禽兽之中,何以无马?
  只因,武将皆披猛兽。马为六畜之一,非猛兽是也。
  皇上另设朝服,亦是季汉新政之一。九九重阳之后,逢朔望大朝。甄都天子,亦效皇上所创季汉衣冠制度。行“授衣之礼”。甄都朝堂,气象一新。
  江东合肥侯,亦不逞多让。求得季汉朝服,赐予江东群臣。
  效前汉,“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以为“天下和洽”。皇上继往开来,推行新政。乃季汉三兴之始也。
  万事皆备。九九重阳之前,皇上行和蕃大典。
  纳后汉太皇太后董姝、窦妙,并诸女主,巫山神女及赵娥,入家门。
  恰逢季汉三兴,皇上再无和蕃之礼,更加君流在即。举国欢庆,七日大酺。仪轨之隆重,无需赘述。甄都天子,江东合肥侯,并封君列候,季汉属国,四海姻亲,徼外番邦,纷纷遣使道贺。
  七后妃,携十八媵从。皇上三日幸毕。而后足月侍寝,以求珠胎暗结,母凭子贵。
  稍后,甄都天子,行即位大典。改号“季汉”。
  既定明春元服,改元,赦天下。
  盛大仪轨,皆由曹司空,一力承担。至此,后汉国祚尽矣。季汉,定鼎神器。明春,元年开启。
  天子求问,明春年号。
  皇上福灵心至,答曰:兴平元年(194年)。
  取“季汉三兴,天下太平”之意。
  甄都朝野,自当奉命行事。
  七后妃之中,董姝、窦妙、巫山神女,先承欢于夫君。赵娥亦是改嫁。然三女主,并十八媵从,皆是初尝人伦。好在皇上,房中之术,早已炉火纯青。并无大碍。如董氏二女,年岁尚小,远不及笄,皇上亦未强取,别室安居。待君流归来,落落初成,再择机侍寝,不迟。
  董氏二女,懵懵懂懂,谨小慎微。以为,就此无宠,性命堪忧。得董太后好言劝解,这才破涕为笑,转危为安。二女乃出贵戚之家。焉能不知,宫闱厉害。无宠而窃据高位,久必被废。累及身死,延祸家门。两汉四百年,无有例外。后宫争斗,不下两国交兵。
  不料季汉家门,竟截然不同。皇上天下豪杰,利落果敢,子落无悔。人尽其责,物极其用。既聘入家门,岂能不倍加宠溺,以求螽斯衍庆,绵延子孙。唯恐二女,不敢尽信。董太后又言融漓、蔡琬之事,以安其心。融漓、蔡琬,皆初及笄。然太皇范太后,早已视如己出。蔡氏姐妹,名分早定。玲珑天宫,大殿已先行筑毕,云云。
  董氏二女,自当深信不疑。
  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和蕃礼毕,秋收在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