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2006

  原址重建,自当省去诸多繁琐劳动,直接平地起高楼,最是便利。
  桑邱城曾为侯国都,建造时必远胜一般城池。
  这便是管宁竭力择此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了。
  刘备心领神会。遂用千万赀金,换回一块不毛之地。
  正当刘备造城备守时。远在洛阳的陛下,亦未闲着。
  八月底,陛下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和北营五校屯洛阳都亭,以镇京师。并于京都洛阳周围设: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安全。
  至此,洛阳城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合称“八关都邑”。
  正如临行前,与刘备的最后一次见面时,陛下说的那样。只需守住洛阳,任太平道肆虐关东,朕亦可稳坐到鱼台。见鹤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趋利避害,陛下果然是高手。
第061章
变废为宝
  诸侯国之间公开买卖土地,显然是不被允许的。国土乃是汉庭分封,岂能轻易改变。一意孤行,有违祖制,必遭弹劾。轻则削县,重则除国。
  通常的变通之法,乃是重新定界。如前所说,因天灾人祸等种种原因,立国时确立的边界,传到后代时已越发模糊不清。
  于是乎。两国重新勘定国界,亦是常理。尤其是蓟国并县为国,郡国初立。与中山国重新确定国界,亦合乎情理。趁此良机,这便将桑邱城连同周围方数十里之土,划归蓟国。拟定好的国界,由双方国相确认无误,两国国君加盖国玺,再上报朝堂获批留档后,即可生效。
  但凡牵扯到蓟王之事,尚书台从上而下效率极高。尚书令曹节,第一时间入宫禀报。正假扮商贾忙着和宫女讨价还价的我家陛下,甚至看都不看一眼,这便口出:准。
  于是,蓟国与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的新边界,随之确立。
  三国交界,洪水退去后,裸露出的大片土地,皆划归刘备所有。之所以如此大方。除去人手一笔千万赀金,更因主权和治权分立后,时下国君对国土的概念,并不深切。反正不过是一片不毛之地,又换不回一丝一毫的食俸。不如质卖给蓟王,得钱千万来得爽快。
  同样。将边界废城——敌城,划给蓟王,安平王亦如愿获得千万赀金。
  徐城,北距范阳县治四十五里,南距敌城三十五里,西距武遂邑四十里,乃周景王遣大将军徐陵筑城屯兵。敌城,北距范阳县治八十里,西北距武遂邑六十五里,西距桑邱城五十里。乃战国时赵葱、颜聚与王翦战,筑城于此。皆是战国要塞,筑造的极为用心。
  如此一来。
  桑邱城、敌城、三台城,凸立在外;徐城、武遂等城,散布其中;范阳、容城,收缩于内。形成三道阶梯式的防御纵深。至于掘鲤淀下游,自有东平舒侯国替刘备守备。东平舒国背后,正有巨马水合滹沱水,东流入海。大河之上,还有蓟国水军,往来巡弋,普通贼人插翅难飞。
  与北地秋收,陆续完成的麦作时节不同。临乡稻作要到立冬前才能收割。三百里临乡,稻香扑鼻。正到了一年中最关键的时节。此时若起战事,贼人一把野火便可令一季辛劳,付诸东流。
  刘备如何能不如临大敌。
  所谓“临乡熟,蓟国足”。临乡一地,足以支撑蓟国六县民众丰衣足食。
  等尚书台六百里公文送到。确定四国新边界。早已整装待发的临乡能工巧匠这便登船出发,逆入南易水,泊在新建的武遂、徐城二港。卸下建造诸材,再换成车马,源源不断送到桑邱城、敌城。
  通渠筑堤,围陂圩田。乃是一项系统工程。急不来。因地基尚好,铲平坍圮(tān
pǐ)的废墟和淤泥后,稍作修缮便可原地版筑夯土,先把城墙、马面、箭楼、虎落、瓮城等诸多城防设施建起。至于城内楼院,民生设施,商肆官舍,再闭门造车,慢慢修造不提。
  为守护民、工,刘备又命徐晃领本部一千并州狼骑,入驻屯守。又令二弟关羽令本部一千鲜卑铁骑,屯守亦是一座大工地的三台城军营。并抽掉临乡望楼弓手与郡国刀盾兵,分驻沿途各城邑。又在徐城港、武遂港,设立水军大营。
  蓟国三百万口,有的是青壮劳力。如前所说,老弱病残,皆死在半道。能远涉千里,甚至数千里,抵达蓟国者,皆是年富力强的青壮流民。只需在各处流民大营修养生息,饱食足眠,辅以汤药调理身体,不出半月便可恢复如初。再分到诸城安家立命,入籍齐民。正是成为蓟国人。前前后后,不过三月。一前一后,境遇可谓云泥之别。
  号称亢龙之城的督亢,得益于北海一龙的长远谋划。重楼修造从未停止过。余下各城,除去已无立锥之地的楼桑。宅院重楼的修造,亦学督亢未曾止息。造好的新居,只需稍加修饰便可入住。大大缩短了安置时间。
  沿巨马水路,刘备又泛舟而下。巡视安次,泉州二地。
  华歆为安次长,邴原现为泉州长。
  三人督亢为龙,今已各自腾空。刘备行高薪养廉,华歆少时与管宁险因锄禾见金而绝义。后典故广为流传。华歆引以为戒。日日三省吾身,言行合一,越发成为“清纯德素”的俊伟之士。加之已领食比千石高俸,只需安次编户过万,口过十万,便可擢升为令。户破二万,人口破二十万,可食双俸。高官厚禄皆在路上,荣华富贵指日可待,如何能不慎重。
  上行而下效,故安次一地,吏治颇显清明。
  少时刘备就懂得,人各有志的差异化管理。管宁视钱财如粪土,而华歆却惜财如命。两人能力学识皆相差无几。用谁不用谁,用或不用,皆有大文章。喜与不喜是一回事,给与不给又是另一回事。
  管宁用高俸资助鳏寡孤独,寒门士子。终归是钱归其用。不能因为管宁不喜,便削减他的俸禄,更不能因华歆爱财,便大增其禄。在承认差异化的前提下,拟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尤为重要。
  “(圣水)又东,过安次县南。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于海也。”下船后,换乘黄駥马,赶往安次县城。
  安次南部益昌,已先行划归临乡。今又将中北部划归蓟国。“昔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以合符釜山”。境内“安墟”,便在时下牧场如茵,牛羊遍地的常道城。
  一路所见,安次民生一般。
  奢延水(氵纍水)夏季多暴雨、洪水。便是冬春旱季,亦常水满为患。安次县城地势低洼,正位于洪泛区。十年九灾。可想而知,民生又能好到哪去。如此大县,口不过五、六万。
  实在是地广人稀。
  不然,偌大的一片土地,惜金如命的陛下也不会如此大方的封给荆州刺史王叡为侯国。
  正因实在是无利可图。索性废物利用,拿出去封赏有功之臣。
  如何变废为宝,乃是当务之急。
  万幸。与后世因上游黄土高原森林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严重,乃至水流混浊,泥沙淤积,日久形成地上悬河,又因其迁徙无常,被称为无定河的氵纍水,情况完全不同。
  时下氵纍水清洌。虽时常泛滥,却仍有故渎可循。远非后世那条河床几经变动,善淤、善决、善徙特征与黄河如此相似,有“小黄河”和“浑河”之称的,无定河可比。
第062章
猜忌暗生
  趁上游生态系统还没有被破坏殆尽前,及时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乃是关键所在。
  还是那句话,农耕和游牧的界限,一定要掌握好。
  城外都亭。
  安次长华歆,已领县中属吏,出迎十里。
  见刘备仪仗,这便出亭舍,立于路边,列队行礼。
  刘备下马回礼,与众属吏一同入城。
  与一路所见相比,城内稍有起色。然比起摩肩接踵,人满为患的临乡,道路两旁赶来迎接王驾的人群,甚是稀少。城内已搭建起不少脚手架,工匠们正为居民修缮房舍,增筑楼宇。放眼望去,老旧的城池,亦能看到些许生动的新气象。
  短短一月,华歆尽力了。
  入县治,主臣就坐。华歆这便将安次诸情,娓娓道来:
  “安次地处蓟国之中。为方城、临乡、泉州三地所夹。全境狭而长,北部最广,锐端当其南,中部状若蜂腰。东西最宽处约九十里,南北长约百三十里。全县有户三千一百五十余。口四万七千八百余。”
  “百里之地,却只有三千户民。”刘备轻轻点头:“可因水患?”
  “主公明鉴。”华歆又道:“安次地势平坦,西北稍高于东南。南部多沙土,乏粘性,北部土质膏腴,性燥易坼(chè开裂)。寒暑均不甚酷,雨水多集中在七、八月间。每岁小雪后,川河始冻,冰上人畜、轻车可履,来年春分即解。冬春时节,大风时作,春天多旱。境内淀泊密布,枝津成网。因地平土疏,洪水平势奔突,易冲出故渎,而成水患。
  一言蔽之,安次居九河下梢,凡地可栽桑麻而称膏腴者,久为洪水淹没,城池多毁,村落零星,不胜凄楚。”
  “先帝永康元年(167年),勃海海溢。诏州郡赐溺死者七岁以上钱,人二千;一家皆被害者,悉为收敛;其亡失谷食,禀人三斛。”华歆又补充道:“时安次水溢高丈余,苗稼荡尽。溺死者众,举家逃难者大半。海水退后,良田皆被盐渍,来年亦颗粒无收。如此前后数年间,民众纷纷逃难,十不存一。”
  “水患猛于虎。”刘备转而问道:“明庭可有良策?”
  “有。”华歆起身行礼:“蓟国渠。”
  见刘备不置可否,华歆这便言道:“古往今来,治水在疏不在堵。安次一地无法容纳之水,何不举全国之力,纳之。待上游水缓,再修筑陂渠圩田,事可成矣。”
  “孤亦有此意。”刘备这便将已委任钟演继任都水长一职,向在座众臣言明。
  “如此,妙极!”华歆喜不自禁:“待渠贯东西,连通蓟国水网,安次再无水患之忧!”
  “此城地势低洼,如何防水?”刘备又问。
  “城外淀泊密布,可用于蓄水。待围城圩田百里,当自绝水患。”华歆脱口而出。安次诸多情况,与一片白泽的督亢并无不同。先排出积水,再圩田蓄水。排建干栏重楼,底层亦不住人,上游再无大水,又如何能淹没楼宇,乃至家园尽毁。
  “主公若不来,臣正欲上疏,将县治迁往南六十五里外的石梁城。”华歆笑道。
  “此城西距常道城四十里。与常道侯阙机可有往来?”
  “常道侯苜蓿地皆在国内,牛羊圈养亦无过界。”华歆自明白刘备所问。
  “如此甚好。”刘备轻轻点头。这便是农牧的好处。最大程度利用地力。无需一大片草原,便可牧养数倍的牛羊。
  有道是实操出真知。
  东平舒侯弥加,常道侯阙机,韩城侯骨进,各部牧民通过几年的田间实践,得出许多宝贵经验。
  比如,苜蓿秋季播种成功率最高。据牧民试验,立冬前后播种,仍能安全越冬。且秋季时杂草渐枯,幼苗可免受杂草侵害,秋季亦有利于蓄积养分,防御病虫害,利于田间管理,诸如此类。与临乡遍生在大堤、河岸边的野生苜蓿不同。由牧民精心照料的苜蓿地,亩产鲜草高达八千斤。以青干苜蓿为精料,拌入足量稻草,饲养的母牛,日产奶量增多近五成。
  真不愧是牧草之王。到哪说理去。关键是与稻草混饲,让临乡的稻草也有了用武之地。一亩苜蓿与足量稻草青储,可饲养五头成年母牛,或四头成年公牛。东平舒侯弥加,常道侯阙机,韩城侯骨进,各有方数十里乃至百里的苜蓿地。不下两百万亩苜蓿。
  而临乡稻草更是堆积成山,去年仅临乡一地,便产新鲜稻草三十亿斤。
  满打满算,能饲养四十余万头成年母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