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2006

  为便于管理,两位国相曾进言,将阳乡侯国、新昌侯国,再次分出,另置阳乡城、新昌城。正如将益昌、容城,从安次、范阳分出那般。
  与别处不同。蓟国多为“城邑制”。大城方百里,小城方五十里。如此才便于绕城圩田。且城外并无村落,路上也只有亭舍邮驿,烽堠关卡,诸如此类。
  县一级,对蓟国来说。其建制更像侯国。
  刘备归国后,这便纳其言。将两地从方城县中分出。新设二城长治理。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南广阳令崔琰从弟。今年方十五。正值用人之际。经由其恩师刘宠举荐给刘备。两位国相考核后,认为其学识渊博,刚正不阿,胸襟开阔,识大体、顾大局。
  这便破格授予阳乡城长一职。
  刘备初见他时,还是其兄崔琰身后的一半大童子。再见时,已学有所成。恰逢翩翩年少,如何能不令刘备满怀欣慰。
  崔林家贫无车马,从兄崔琰欲借车马与他,恩师亦想为其租一辆马车,皆被崔林婉拒。言道,此去上任不过五十余里,沿途亭舍皆能落脚,何须车马。这便收拾行囊,拜别恩师同窗,步行就任。
  崔林家贫,时宗亲皆看他不起,唯有堂兄崔琰很是赏识。今果不其然。年十五以城长出仕,临乡一地虽人才济济,却也只有寥寥数人。
  五十余里,一日即达。
  当真年少力壮。
第071章
一较长短
  新昌城长,亦不在崔林之下。
  乃蓟国少师陈寔之孙,博士祭酒陈纪之子,博论无敌手,亦年方十五的陈群,陈长文。
  两人先后出仕,轰动蓟国太学坛。阳乡居北,新昌在东。相距皆不足百里。原先亦皆是侯国,大小相若,民情相仿。二人同时为官,政绩如何,当可一较高下。
  且又都是十五岁。
  蓟国初创。百废待兴。国民多迁徙至此,并无家世盘根错节。蓟王又明以照奸,麾下皆忠臣良将。吏治清明,唯德才是举。故诸如一城之长这样的主政之官,年纪竟屡创新低。年十五便可食俸三百石。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破格任用,岂能不令天下有识之士心动。所谓心动不如行动。恰逢蓟王黄金台上筑四方馆。四面谋臣,八方虎将,纷至沓来。
  蓟国行高薪养廉。年俸三百石连门籍都没有。然而,对莘莘学子而言,三百石甚至是毕生梦想。
  为何?三百石及以上官吏出行可乘安车,前有导车三辆,后有从车两辆。三百石及以上,可服五色采,青绛黄红绿。类似权限,还有很多。从此告别白身青衣,牛车布鞋,如何能不令人艳羡。
  常道城、韩侯城、东平舒城,三归义侯国,亦厉兵秣马,加紧战备。三国与蓟国关系密切。人员、货物往来频繁。三国多贩出牛羊肉、乳制品,而购入的大宗商品,高居首位的不是督亢粳米,乃是稻草。
  苜蓿属精料,若不掺杂草料,极易长膘。且牲畜多是反刍动物,具有特殊的瘤胃。瘤胃相当于一个密闭的发酵罐,所食草料皆会被其中的微生物分解。分解会产生胀气(二氧化碳),牲畜通过嗳气和反刍,可将胀气排出。但精料分解过快,产生胀气的速度也很快,无法及时将胀气排出,会造成胀肚、酸中毒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时,便会导致牲畜死亡。
  所以牛、羊等反刍动物,一定要精料和草料搭配饲养,精料可不是越多越好。
  蓟国接连巨变,刘备又不在。政务虽未曾拖延,却有一样,未能及时跟进。募兵。
  古往今来,兵权往往等同于政权。募兵如此大事,蓟王不在。便是王傅黄忠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万幸,刘备从西域带回精兵数千。其中别部鲜卑三千,并州狼骑一千,麴氏先登一千余。还有三百亚马逊女卫,如今已接手宫城守备。吕冲、魏袭二将,这才得以抽身,率领麾下绣衣吏参与雍奴伏击战。全歼一千宿贼,名声大噪。
  南部桑邱城至三台城一线,由右军校尉徐晃、前军校尉关羽,携右军司马韩猛,前军司马蒋钦,领兵驻守。北部长安城至阳乡城一线,由左军校尉周泰,后军校尉张飞,并左军司马崔霸,后军司马凌操领兵驻守。
  刘备自领中军,与中军校尉典韦,中军司马素利,分别驻守临乡、楼桑大营。
  安次往东,皆有大水阻拦。雍奴薮广袤千里,乃是天堑。安全自无需刘备操心。再加上安次、泉州、雍奴三县民生凋敝,自给尚且不足,何谈油水。富得流油,便是三百里临乡。
  所有港口野渡,皆由横海校尉黄盖,领左右横海司马,潘鸿、朱盖,率蓟国水军往来巡弋。尤其是三百里临乡,稻收在即,香闻百里。督亢秋成,名声在外。别说是饥民,便是周遭郡县,亦无比眼馋。奈何蓟国兵强马壮,蓟王刘备爱恨分明,利落果敢。敢打他主意之人,不是死了,便是亡(逃)了。
  自郦城、西林、楼桑、督亢、临乡、容城、南关、平曲、益昌、大利、南广阳,计十一城。水网纵横,稻禾相接,已连成一片。督亢一地,尽是良田。七月上计,临乡圩田已达千万亩。均产六石余,年入谷六千万石。
  以年口粮三十石(普通壮劳力一日两餐,需二十二石。临乡壮劳力一日三餐,需三十石)计,能养壮劳力二百万。若以一家老幼妇孺计,足可养八百万口。
  着实惊人。
  再想想周千里,径三百余里的雍奴薮。
  前途灿烂而美好。
  稳住。
  先解决太平邪教,再把反贼一个个剿灭。还我大汉百姓一个清平盛世。
  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樊舆亭。
  元朔五年,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刘修为樊舆侯,置樊舆国,建樊舆城。后因樊舆王之妻死于此城之隅,又称祭隅城、御城,今汉除县,降为亭。南距桑邱城六十五里。
  时下城郭虽破,残桓尚存。南北一条主路,正是官道所在。起伏坍塌的东西城墙中央,本该是城门所在,却如同被磕飞的门牙,露出一片硕大的豁口。
  豁口左右用粗枝建有两座阙楼。阙下横拦鹿角、拒马,路边坐满了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流民。他们似乎都被这座简易的阙楼,拒之门外。
  一群壮汉身披斗笠蓑衣,短袖赤足。正远远围观。
  “前方何故?”当中一人粗声问道。
  “回渠帅。有本地豪强设卡拦路,人收十文,方许通过。”已有人打探出详情。
  “好营生。”斗笠下的渠帅咧嘴一笑:“比咱来钱快。”
  “说的是。”众人纷纷点头。
  城后数里,便是樊舆渡。流民在此登船,顺南易水而下,直抵容城港,入蓟国境。难怪如此多的流民沿路苦候。身无分文,却也不愿离去。总想着有人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亦或是本地豪强突发善心,自行撤去。放流民过境。
  怎么说呢。对面三五个家兵,防御稀松,装备稀松,人更稀松。即便流民饥饿无力,可猛虎架不住群狼。若有百人互壮声势,对面那几个虾兵蟹将,还不屁滚尿流。
  奈何狼性全无,退化成羔羊。于是只能任人宰割,不知反抗。两脚羔羊,救之何用?
  叹了口气。在渠帅的招呼下,这群蓑衣大汉,这便三三两两向关卡走去。
  几个家兵见一群人来者不善,急忙互打眼色。虽看不见面貌,可那股茹毛饮血的生猛气息,却扑面而来。浓烈的血腥味,呛得几个家兵连连干呕。
  正欲拔腿便走,忽听一声喝问:“敢问。”
  几人面色苍白,两股战战,如何还能行走,胆小者早已当场便溺。
  只见一长人,身如铁塔,从鹿角外探身进来。居高俯瞰,目光古井无波,宛如看个死人。眼中厉光一闪,杀气冲天。家兵正闭目等死,却听那长人忽咧嘴一笑:“一人几钱?”
  “咕咚!”兵丁一口气没提上来,猛地一泄。
第072章
误打误撞
  盯着手中硕大一个钱囊,兵丁犹未能缓过神来。
  “大大大大……哥。”秋风一吹,裆下冰凉的兵丁,这便颤抖着牙关开口:“走走走走……了。”
  “过来扶我一把。”兵丁头目浑身一软,瘫软在地。
  “我们也跑吧……”说话之人亦心有余悸。
  “不,接着,收钱。”大哥终于回过神来:“不可……便宜了这些流民。”
  “哦!”众家兵这便互相搀扶着起身,各自收拾心情,继续收钱不提。
  回头看了眼残破的樊舆亭,当中一蓑衣大汉这便愤声说道:“大哥为何要给钱,杀了便是。”
  “十文钱而已。难不成为了十文钱杀人?”渠帅嗤鼻一笑:“我等泰山豪杰,岂能如此作践自己。”
  “大哥言之有理。为十文钱污了我等手中钢刀,这买卖不做也罢。”便有人答道。
  翻过一个缓坡,如玉带般蜿蜒流淌的易水,即入眼帘。易水河岸,简易的港口泊着一排明轮舫舟。上下两层可乘百人。一趟能运千人。
  “蓟国也太小气。听闻前几日在渤海口灭掉管承三千海贼时,皆是能装千人的大船。此处流民多过蚍蚁,何不换大船。”
  “船小好调头。”渠帅一声低笑:“且上船。”
  “喏!”
  四处看过,一群壮汉这便混入蹒跚而行的人流,随流民向港口挪去。
  “前人止步。”渠帅正欲登船,背后忽有人开口。混入人群中的蓑衣大汉浑身骤紧。正欲拔刀厮杀,却又听那人说道:“队中长人,且出列。”
  流民前后张望,纷纷将目光投向身披蓑衣,将脸孔遮掩在斗笠下的昂然大汉。没办法,与这些骨瘦如柴,面黄肌瘦,有气无力,摇摇欲坠的流民相比,孔武有力的蓑衣大汉,怎么也不像流民。
  叹了口气,渠帅缓缓直起身,更显魁梧高耸。
  气势逼人。
  周围流民纷纷避让不及。闪出一片空地。
  “壮士且随我来。”先前记录登船人数的那个青年文士,这便走上前来。
  “去往何处?”渠帅假装不知。他也真不知。
  “去往黄金台,四方馆。”青年文士打量着渠帅孔武的身躯,面露惊喜:“壮士非比常人,岂能混入流民营地。可往四方馆,若通过诸位馆丞考试,便可因才是举。为蓟国所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