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4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0/2006

  “敢问足下,何为考试。”
  “萧何举韩信,设坛即拜,不复考试。”文士出口成章:“乃是‘考而察举’也。”
  “可是‘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这些?”一听察举,渠帅这便理解了。
  “非也,非也。乃是‘优良及第’、‘善水步骑’,‘以一敌百’、‘一骑当千’亦或是‘万人敌’,诸如此类。”青年文士不由分说,忽然近身,拉着渠帅便走。
  藏身在队伍中的众蓑衣大汉,蓦地替他捏一把汗。
  上一个也想拉大哥手的小白脸,被一刀劈成两片了哇。
  “足下且慢。还有众兄弟尚在队伍之中……”渠帅不敢太过用力,生怕将这文弱书生扯倒在地。
  “在何处?”文士果然止步。
  回头一看。但凡身披蓑衣,高人一截的壮汉皆历历在目:“可是蓑衣长人?”
  “正是。”渠帅这便答道。
  “这有何难,且一同叫上。”
  “如此,也罢。”渠帅右手被捉,便换成左手,轻轻一挥。蓑衣大汉心领神会,这便走出流民队列,汇聚到渠帅身边。
  “正值多事之秋,诸位皆可一展所长。生当其时,岂非大快人心!”文士伸长手臂,用力招手。易水北岸便有一画舫横渡而来。
  送众人登船,文士忽又想到一事:“壮士留名。我且作书为你等举荐。”
  “琅琊颜浪。”渠帅脱口而出。
  “琅琊颜……”正悉心记录的文士忽然皱眉:“此名……何人所取?”
  “乃是……”渠帅不禁词穷,转而问道:“名不过一号耳,有何所谓?”
  “大丈夫当配三尺剑,纵横沙场,青史留名。岂能叫此俗名?‘孟浪,犹率略也。’,浪字轻浮不雅,何不……”青年文士随手将左边水字划去,“何不叫颜良。”
  “可取自‘疏不间亲,卑不谋尊’的留侯张良?”身后忽有人发问。
  “非也非也。”青年文士头也不回的答道:“乃‘功成身退,了无牵挂’的留侯张良。”说完,这便用隶书工工整整的在涂黑的竹片旁边书下颜良二字。
  “战事未起,胜负难分。便想着功成身退,足下是否太过忘形?”那人又道。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足下何不乐观时变。”吹干墨迹,青年文士这便将竹简小心卷起,用丝带捆扎,又装入锦囊,双手奉与渠帅:“且将荐书交给四方馆长,一切自有分晓。”
  “多谢。”不知为何,渠帅目中竟有一丝敬重之光。待画舫离岸,渠帅这才想起还不知文士姓名。这便抱拳相问:“足下何许人也?”
  “蓟国太学坛,胡辅。”
  “后会有期。”渠帅默记在心。
  胡辅亦矗立长堤,长揖相送。
  再起身,船已远去。
  忽听背后一声叹息,胡辅这才回身,与先前之人相见。
  见他相貌俊逸却英气十足,这便以礼相问:“足下是何人?”
  “赵娥。”
  “意欲何为?”
  “自当前往蓟国。”
  “听足下口音,乃西凉人氏,为何千里来投鄙国?”胡辅再问。
  “乃因……”赵娥这便反问:“前有颜浪二话不说,被足下推船过河。为何换成我,却问之甚多?”
  “身长九尺者,何须多问?”胡辅一愣。
  “……”赵娥吁了口气:“借过。”
  胡辅这便醒悟,长揖赔罪:“并非故意叼难足下。乃因我不懂兵事,故将颜良推往四方馆,交由通晓兵事之人评定。而见足下一身儒服,必是同道中人。胡辅不才,却也有幸在学坛见识过许多高士俊杰,这便多问了几句。国难当头正值用人之际。若足下良才,胡辅自当举荐给王上。”
  “原来如此。”赵娥肃容回礼:“长安时,我与蓟王有一面之缘。蒙王上不弃,诏我来蓟国为官。这便轻身至此。”
  “家人何在?”
  “暂居洛阳辅汉大将军府中。”
  “原来如此。”胡辅欣然笑问:“可有王上书文?”
  “书信在此。”赵娥取信示之。
  “果然是王上手书。”胡辅乃崔寔门下高徒。如何能不知刘备笔迹。“既如此,足下可乘车轮舟直入南港,自有人接应。”
  “多谢。”见胡辅小小年纪,便进退有度,颇有风范,赵娥对此行更加期待。
  登上一艘明轮快船,赵娥自前往南港不提。
第073章
为女聘师
  “大哥为何不直去临乡,反去那黄金台。”待抵近对岸,船上便有人问道。
  “我等此来,身负要务。当见机行事。若能面见蓟王,一击而中。又何须奔波操劳,四处放火?”渠帅这便言道。
  “大哥说的是。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太守待我等不薄,若能一击而中,蓟国必将大乱。此战易耳。”有人附和道。
  “那书生倒是有趣。”人群中忽另有人开口。
  众人纷纷点头。又有人笑着打趣:“能如此近身而未死者,其乃第一人。”
  “却不知。如我等,在蓟国能位居何位?”便有人瞥向渠帅手中荐书,目光闪烁。
  “还能是何位?不过是马前弃卒罢了。想我等草寇,呼啸山林,如何能与这些世家子弟平起平坐。”不提还好,一提出身队伍中便有人颇为气恼:“大哥此去必自取其辱。”
  “无妨。”渠帅笑道:“此去当掩人耳目,切记不可露出破绽。”
  “喏!”众人纷纷应诺。这便登车不提。
  南易水蜿蜒流淌,滋润两侧农田。秋收已过,原野里空空荡荡,甚是荒凉。
  赵娥女扮男装,轻身前来。乃因刘备心忧女儿教养,欲聘赵娥为女师。
  先秦时,诸侯公卿之女,皆有女师教导。汉代因之。“(顾)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班婕妤亦“为众女师”。
  事实上。汉代的女权,体现在方方面面。甚至爵位世袭,亦有女子。只需高于六尺二寸,身无残疾便可。
  时下以高为贵,以高为美。少有女子能高于七尺者。诸如明德马皇后“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和熹邓皇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灵思何皇后“长七尺一寸”,惜墨如金的刀笔吏,甚至要特别标注。
  女子为官,亦是常见。
  时下宫官中,有:女尚书、女御长、女史、女侍史、女骑等。除此之外,还有诸园贵人、女师、女医、女巫,不一而足。朝廷内外,皆有大量从事各种具体事务的女官。如:
  女尚书。尚书始于前汉成帝,今汉尚书权力渐大,亦有女尚书之职。《后汉书·陈蕃传》:“郑飒等与赵夫人诸女尚书并乱天下。”注云:“女尚书,宫内官也。”女尚书比之尚书,掌管皇后诏令。
  女御长。《周礼·天官》中载有女御之官,“掌御叙于王之燕寝”。在汉时则更名为女御长。“女长御比侍中,皇后见娙娥以下,长御称谢。”女御长乃为掌后宫侍妾、宫女等之女官。
  宫长。后宫设宫长之职,亦为女官。《汉书·外戚传》:“宫长李南以诏书取儿去,不知所置。”
  女史。先秦时,已有女史之官。《周礼·天官》云:“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汉代亦设女史。乃为掌后宫礼仪之女官。“中常侍长秋太仆高乡侯览长跪受玺绶,奏于殿前,女史授婕妤,婕妤长跪受,以授昭仪,昭仪受,长跪以带皇后。”
  女侍史。乃宫中主服侍等职之女官。“尚书郎入直台,廨中给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妖丽,执香炉、香囊、烧薰、护衣服,奏事明光殿中。”
  女骑。皇后出行,多用女骑。“中宫,女骑六人。”三百亚马逊中,刘备亲选出六位最强大的女猎手,为王妃女骑。九位如夫人,亦各有五骑。曾为约药的二十八位女战士,悉数入选。
  侍女。汉代后宫妃妾,多有侍女。“(长沙定王)母唐姬,故程姬侍者。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经期),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
  婢女。汉朝后宫多官婢,主要从事服侍、扫洒等工作。“宫人择官婢年八岁以上,侍皇后以下,年三十五岁出嫁。乳母取官婢。”
  由此可见,侍女和婢女并不相同。侍女专侍妃嫔,且还会在嫔妃的授意下,服侍君王。而婢女,则主要从事繁重的宫中杂事。多服侍尚书、侍中等,在宫中办公的官员。
  “省中待使令者,皆官婢。择年八岁以上衣绿,曰‘宦人’,不得出省门。置都监。老者曰‘婢’,婢教宦人给使尚书。侍中皆使官婢,不得使宦人。”
  “官婢”乃是统称,不分男女。“婢女”才专指女性。“官婢”少时称“宦人”,长大以后称“奴婢”,耆宿者自称“老奴”。
  婢女地位,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如“邓太后久临朝政,宫婢出入,其耆宿者皆称‘中大夫’。”
  此外,后宫中还有大量的宫女、采女。她们往往年轻时被“采入宫中”。“汉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
  年年如此,乃至宫中积自数千乃至万余。这些宫女,多无机会被临幸,只从事服侍宫妃、扫洒等杂务。年长后往往被“出而嫁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年满三十者出嫁之。”(哀帝)绥和二年(前7年)诏曰:“掖庭宫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
  女官制度,在汉朝已十分完备。
  此制,从先秦延续到两汉,尤其是吕后临朝称制后,尤为明显。女爵,亦是吕后始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