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4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4/2006

  “王上兵精将猛。此战虽胜,然是福是祸,尚难料也。”难楼倨傲一笑。似颇不服气。
  刘备点头轻问:“大王是否与太平妖道沆瀣一气,欲借陛下之手杀孤王?”
  密谋竟被刘备窥破,难楼面色变了又变:“王上……何以见得。”
  刘备轻叹了口气:“家国天下。想你一介胡人,如何能知帝国,家事、国事之奥妙。必是受人蛊惑。见利忘义,短视近利。”
  “王上教训的是。”心中倚仗被揭破,难楼还有何话好说,这便俯首认输:“此番返回王庭,自当洗心革面,从此两家休兵,永不为敌。”
  目视伏地认输的上谷乌桓王,刘备又言道:“可惜晚了。大王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你要禁锢本王?”难楼满脸不可思议。话说,三郡乌桓皆是汉庭策封,建制上与蓟国平级。作为大汉的诸侯王,刘备又岂敢擅自禁锢藩属国王!
  “非也。”刘备摇头道:“大王性命难保。”
  “你敢杀我?”
  “然也。”
  “不怕我麾下数万勇士,二十万部族,南下报仇?”难楼声嘶力竭。
  “大王留在王庭的二十余万部族,此刻正被押往蓟国安次县。”刘备言语虽轻,却不啻五雷轰顶。
  难楼浑身颤栗,冷汗连连:“你果真……引高车十二部南下寇关?”
  “非也。”刘备轻轻摇头:“乃是右北平乌延与辽西丘力居,联手抄掠上谷乌桓。”
  “什、什、什么!”难楼一时间又如何能相信。丘力居不是自己的盟友吗!怎么会……
  “三郡乌桓却有四部。少了大王这部,三家不多不少,刚好三郡。”刘备微微一笑:“我家三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大王能幸免,正因孤欲借大王项上人头,洗刷污名,以正视听。”
  “求王上保全家小。”难楼面如死灰,已知必死。
  向来利落果敢的刘备,却并未答应。而是起身送别:“言尽于此,就此别过。”
  难楼悲怆出声,宛如死狗,任由绣衣吏架出。
  家国天下。说白了,便是家、国、天下,三级政权架构。
  列候称“家”也。于是,列候、诸侯王、天子,乃为大汉朝自上而下的权利架构。时下,当真没有世家什么事。
  于是。武人、文人,寒门、高门,儒家、百家,皆可自愿出仕三家。家臣,亦是一个被允许存在的权利体系。享受和出仕朝廷相似的待遇。这便是所谓的“郡国并行”。
  为体现尊卑,家臣系亦有所削减。这便是所谓的“列候次减”。
  加之,辅汉大将军又有假节之权。节,代表皇帝。持节,则代表陛下亲临。举凡如分封诸侯、搜捕罪犯、镇压叛乱、出使藩邦及签议和约等,皆可代天子行事。
  所以,刘备以幕府五校为平贼主力,便是此因。
  代天子平乱,乃是辅汉大将军的职责所在。
  假节之权,当真强大。尤其对刘备这样,不仅拥有官职,又拥有食邑的诸侯王来说。
  被难楼部族盘踞的上谷郡,惨遭另两家乌桓抄掠。王庭百万牛羊牲畜,还有二十余万部民,被尽数运来蓟国。卖价两位国相早已谈好。这群北地‘两脚牲畜’的售价,比照十万羌人。如此暴利,试想丘力居和乌延又如何能免俗。
  沿途州郡,胆战心惊之余,又纷纷暗自庆幸。乌压压的人畜仿如蝗虫过境。万幸秋收已过,未曾啃食农田。饶是如此,满地枯黄的野草亦被啃食一空。光秃秃的旷野,冷风一吹,黄土飞旋。煞是冷清。
  游牧民族,国土意识,国家意识,国民意识,皆淡薄。被抄掠来抄掠去,早已习惯。追随最强大的部落大人,姓其姓,听其命,唯命是从便对了。
  同出东胡,何须动刀。家中只有老弱妇孺,拔帐即走,绝不含糊。
  穿燕山谷道,沿氵纍水河岸一路南下。不日便入安次境内。
  早已修整好境内大小城邑的华歆,翘首以盼。
  此时正值秋末冬初,播撒苜蓿正当时宜。
  也不怕逃跑,由讨虏校尉文丑守备北境,二十万乌桓,拖家带口,满地牛羊,还能跑到哪去。
  安次饱受海侵水患。土壤盐渍,不宜稻作。然而种苜蓿却正当适宜。
  与临乡稻草混合青储,可蓄养百万牛羊。
  稻草青储过程大致如此:
  捆扎好的新鲜稻草,即刻交由水力铡草机,铡成二寸左右的短草,运往草料场装窖。再据草料干湿度,喷淋补水。再行压实,覆土密封。发酵四十五天后,即可食用。
  开窖时,应从上而下切取,按照每天饲养量随用随取,取后立即遮严,防止暴晒。
  优质稻草青储料为黄绿色,具有酸香味。
  营养丰富,牛羊皆喜食。
第092章
多子多福
  西林邑,赛马场。
  赛马开始前,五辆竞速赛车,已先行准备就绪。只是与以往排成一列不同。今日不知为何,五辆赛车却分列五个方向。
  须臾,洗漱更衣,穿戴一新的上谷乌桓王难楼,便被押解入场。在众目睽睽之下,四肢与脖颈,分用麻绳与五辆赛车相连。
  上万观众这才醒悟。
  王上……欲行车裂!
  好可怕,好残忍,好兴奋。
  据说场面极具震撼。后又夷难楼三族。首级硝制后,遍传安次。杀死老王,便是新王。二十万乌桓,这便死心塌地,追随“刘备大人”不提。
  如田丰所言。战后如何收场,才是重点。
  张纯,张举、难楼等一众贼酋首级,已六百里奔赴洛阳。各州郡文书亦如雪花般,送往朝堂。
  河间、安平、中山等国,纷纷上表为刘备请功。而刘备奏请分封诸子的表书,亦被黄门令左丰呈到陛下面前。
  洛阳内外,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皆在谈论蓟王事迹。
  陛下升朝问政。
  头一句便是:“蓟王之事,诸位以为该当如何?”
  群臣寂寂无声。
  陛下环视众臣,这便将目光投向刚刚升任太尉的老臣杨赐。
  “太尉既‘掌武事’,且问杨公,不知蓟王此番举动,合常理乎?”
  “回禀陛下。蓟王乃辅汉大将军,假节。出本部兵马,平定贼乱,合乎常理。”杨赐稳稳出列。
  “太尉此言差矣。”大将军何进,出列驳斥:“蓟王乃‘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辖区在西域五十余国。兵发冀州,有逾越之嫌。”
  “大将军此言,老臣不敢苟同。”杨赐反驳道:“天下十三州,皆我大汉疆土。难不成坐等时局糜烂,生灵涂炭?蓟王先发檄文,又进表奏。再出兵平乱,有理有据。岂能以逾越论处。”
  “那蓟王擅杀上谷乌桓大人难楼全家老幼,夷其三族,抄掠其部民二十余万,又当如何?”大将军一系人马开始发力。
  “难楼此人首鼠两端,行事多望风骑墙。彼时鲜卑势大,便里应外合,暗通曲款,抄掠边郡。今大汉势强,又俯首帖耳,反抄掠鲜卑。雄踞北境,犹不知足。今竟胆敢擅起刀兵,围困大汉封国。不臣之心,何须多言!”亦有人为杨赐助拳。
  朝堂一时人声鼎沸,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方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乱如闹市。
  陛下也是练出来了。趁一方将将说完,这便见缝插针:“尚书台可有书文?”
  尚书令曹节这便附身答道:“甚多。有御史劾奏蓟王,擅杀内附藩王。亦有冀州六国上疏,为蓟国请功。蓟王亦有表奏呈上。”
  “哦?”陛下明知故问:“蓟王有何话说?”
  尚书令曹节寻章摘句,简而言之:“蓟王表奏,欲分四县与四子,立四侯国。”
  陛下又问:“蓟王有二子,朕是知道。何来四子?”
  “回国就藩时,在舟船之上诞下三子,回国后,又诞下四子。二子皆是离京后所生,故而陛下未能知也。”曹节又答。
  陛下笑道:“蓟王何其多子也。”
  曹节赔笑:“蓟王祖上,前汉中山靖王有百二十子。依老奴看,蓟王亦是多子多福,大富大贵之相。子嗣许不弱先祖。”
  “蓟王只有六县,百余子如何够分?”陛下终于问出关键。朝中百官,顿时支起耳朵。
  “这……”曹节岂能不知陛下所想。这便斟酌言道:“县内有城,城外有邑。或一乡一亭之地。总归要惠及子孙。”
  见群臣各自思量,陛下又看向杨赐:“太尉。”
  “老臣在。”
  “蓟王上表分封四县,依公之见,该当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