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6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0/2006

  郑泰笑道:“千石以下,郑某可自决。”
  “哦?”饶是老都尉亦不禁动容:“门下督乃六百石官,如何能授人千石俸。”
  郑泰笑道:“主公厚爱,引为私臣。故位卑而权重。”
  “传言果然非虚。”老都尉涣然冰释:“初出茅庐,不求千石之禄。伍长、什长,队率、曲候,足矣。”
  “老都尉切莫妄自菲薄。”郑泰笑道:“何不将门下高徒,引来一见。”
  “如此,上使且随老朽前往演武场。”
  “请。”
  偏院,宿舍。
  成公英满脸潮红,急步入内:“诸位师兄、师弟,恩师相召。”
  “何事如此急迫?”见他气喘吁吁,大师兄杨秋便起身相问。
  “乃因……”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成公英言道:“蓟王门下督郑泰,前来征募。”
  何止杨秋,舍内众师兄弟,皆“嗡”的一声,如遭晴天霹雳。脑中一片空白。
  “还不速去!”伍习跃身而起。众人这才醒悟,互相收拾妥当,列队向演武场而去。
  老都尉府,后山谷中建有马场、校场,排设各式兵器,用于学艺演武。所谓演武场,便是说此地。
  北面看台,已高朋满座。居中设二席。东席自是授业恩师。西席上座一人,高冠锦袍,白面美须,正是豪雄郑泰。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物类相同,互相招引;气味相同,互相投合;声音相同,互相应和。
  便是所谓“英雄相契”。
  列于队首的大师兄杨秋,忽低声道:“庞氏兄弟何在?”
第158章
常山之蛇
  “小弟?”见庞德似有些心不在焉,兄长庞硕遂出声相唤。
  “兄长,遥见幕府车驾,众人恐追之不及,你我因何远避。”庞德亦问出心声。
  庞硕答道:“我等初入师门,尚未出师,又如何能出仕。揠苗助长,无利反害。”
  庞德虽醒悟,仍忍不住叹道:“众师兄此去,当扬名陇右。”
  庞硕亦点头:“大师兄弓马娴熟,为人忠义,此去当一展所学。还有(成公)英师兄,他日必将扬名天下。”
  “大兄说的是。”庞德斜倚枝杈,仰望头顶老树新枝,一时神游天外。
  演武场。
  老都尉依次介绍:“杨秋、梁兴、张横、成宜、田乐、伍习、阳逵、成公英。乃老朽门下八弟子。当可为王上所驱。”
  目光依次扫过,郑泰言道:“首尾相赴,皆是高才。”
  首尾相赴,出自《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常山蛇,传说乃是一种可首尾相顾之蛇。
  然老都尉,却听出深意。郑泰特指首尾二人:队首杨秋,队尾成公英。
  “上使慧眼识英,老朽钦佩。”能为蓟王引为近臣,郑泰当有过人之处。
  郑泰回礼道:“何不上马操练一番。”
  “也好。”老都尉一声令下,场中弟子各自上马。往来驰骋,箭无虚发。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郑泰乃是豪杰,身边又多豪侠。皆随他投身蓟王门下。见几人弓马娴熟,武艺精湛。身后一众豪侠亦频频点头。
  郑泰言道:“名师果出高徒。八人尽数征募,初食百石。不知老都尉可否割爱。”
  “为国效力,当仁不让。”老都尉抱拳道:“劳烦上使代为美言,好让徒儿们皆能博个好出身。”
  “郑泰定不负所托。”
  老都尉又道:“族中另有三子。虽年少,却颇为机敏。不知上使可否一并带回。耳提面命,任凭驱策。他日,或可为蓟王一用。”仿蓟国太学坛,蓟王在大震关设“陇右官学”。老都尉言下之意,乃是想让姜氏族子,入陇右官学。
  郑泰笑道:“敢不从命。”
  老都尉大喜,遂引族中三子相见:“宜儿、叙儿、冏儿,此去大震关,当潜心学艺。断不可有一日之疏。他日学有所成,当光宗耀祖,报效王上。”
  “遵命。”见三子虽年幼,却自有一股轻灵之气。郑泰颇多欣喜。所谓三岁看老。三子必是姜氏门内翘楚。有名师传授,自当知行倍增。可堪大用。
  陇右官学乃蓟王所创。位于陇山大震关下,广平里内。分二校:东校习文,西校学武。
  广平,广袤而平坦也。《释名·释地》:“广平曰原。”
  广平里,外接悬楼列肆,面积最广。乃编户齐民居所。半数关城居民,皆聚居于此。也是最热闹繁华之地。丝路流金,往来商队,川流不息。今又有陇山大木,源源不断,运往西海。各地商贾旅人汇聚,南腔北调,汉话胡语。铿锵有力,字字分明间,还不时夹串语速甚急的卷舌音。早已不稀奇。
  此,也是蓟王将陇右官学,设在百家烟火之地的原因之一。
  不食人间烟火,如何能尝世间百味。
  学校、医馆、商肆、工坊等诸多便利,推高广平里房价,一路飞涨。先前每栋宅邸,刘备作价十万。如今已暴涨至百万。饶是山谷两侧的悬楼列肆,亦一楼难求。
  被大震关城带动,整个陇右房价,应声暴涨。
  便是牢城内,流徙羌人亲手所建,暂且安家的美宅,亦一片看涨之声。许多外地豪商,为长居陇右。求之而不可得,不得已,只得退而求其次。在丝路沿线,就近安居。购买田亩宅地落户,再改造成邸舍、商肆。
  于是乎。沿线牢城,便成为丝路豪商的首选之地。
  遂成冲突频发的重灾之地。
  美宅乃亲手所建,羌人自不想迁出。而豪商开出一栋作价二十万大钱的高价,又让牢城官吏,难以取舍。
  众人皆知。除去量刑,羌人皆有偿劳作。换言之,所建美宅坚城,良田通路,皆归幕府所有。羌人不过是暂时栖身。待四年流徙期满,便会放归。
  那时,牢城人去楼空。大量房屋空置,自然卖不上价。牢城官吏,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自当为蓟王,早做谋划。此乃人臣之本。
  不得已,只能将尚未分得宅邸的羌人,迁往别处。将新建宅邸,售卖豪商。
  豪商集中进驻,将所居街巷,修造成列肆。所谓列肆,便是后世商业街,乃人流最密集之地。于是,牢城日益繁华,商队往来越发频繁。彼此互为助力,共推商业繁盛。于是,房价又开始上涨。
  从一栋二十万。增至二十五万,乃至三十万。
  又助推寄居羌人,愈发不安。
  很简单。夫妇数人,月可得钱一万。四年流徙期满,或可得五十万大钱。然不过一年,房价已涨至大钱三十万。薪金不涨,房价暴涨。如何能承受。
  这便是所谓“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住宅地产,被商业地产所带动。种田十倍利,经商百倍利。换言之。商人能承受的价格上限,是农人的十倍。蓟王作价十万钱一栋,分给普通编户齐民的“农人地产”,丝路商人,愿出十倍高价购买。也就是百万大钱。
  与陇山关城内,三十六部东羌、十二部氐酋,赠与刘备的部民不同。牢城的流徙羌人,皆无田产。若要安身立命,必然有房有田。方能落户为齐民羌户。
  如今。租种的良田一顷,每亩作价一万大钱。若一次买下,需大钱五十万。
  按市价。美宅加良田。便值百万大钱。
  这是笔令流徙羌人绝望的天文数字。
  便有羌人借酒消愁,与酒家口角,生出事端。
  虽被及时扑灭,骚动未曾蔓延。然牢城官吏却不敢大意。一边好言安抚,一边六百里上报陇关。
  王上外出巡视,不在陇山。
  左丞荀攸笑道:“此事易耳。传令各营,羌人入住宅邸,无王命不可擅动。”
  “无王命不可擅动”。仅此一句,便熄羌人之怨。
  有王上做主,定不会令我等受屈蒙冤。
第159章
毕生之年
  九泉汤馆,暖泉精舍。
  刘备居中而坐。四周围满娇妻美姬。美人如玉。素纱薄透,纤毫毕露。坞中皆枕边人,自可坦诚相见,无需遮掩。
  众人却无暇欢乐。皆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正等着熬制的蜂蜡,冷却到室温。
  所谓“冶石为器,千炉齐设。”出自晋曹毗《咏冶赋》的著名诗句,生动描绘了时下工匠冶铸的火热情景。
  时下汉人先进的铸造工艺,大致分为:泥范铸造、铁范铸造、熔模铸造三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