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6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8/2006

  礼多人不怪。
  入宫方知。七月流火,为避暑纳凉,何后已迁往濯龙园,华云号行宫。刘备便先转去永乐宫,觐见永乐董太后。
  偏殿人来人往,乳香四溢。不时有童子啼哭。正是董太后豢养的逐鬼童子。深宫之中,人比鬼怪。要说,人间有无鬼神,且看心中有无破绽。
  “臣,刘备。叩见太后。”刘备身披王服,跪行大礼。
  帘后董太后,柔声言道:“王上请起,赐座。”
  “谢太后。”刘备就坐,遂从袖中取出礼单,双手奉上。
  便有心腹宫女接过,转呈帘后。
  董太后细细看过,不禁眉开眼笑:“王上有礼有节,也不枉朕一片袒护之心。”
  刘备再拜:“谢太后。”
  “一家人又何必见外。”重礼入手,董太后亦颇为动情:“王上与朕侄儿相交莫逆。先时,孤掌难鸣,今王上既回,当联手应对,延我大汉国祚。”
  董太后虽未指名道姓,且言语间能省则省,然刘备又岂能不知。这便对曰:“臣,谨遵太后之命。”
  “甚好,甚好。”董太后隔帘看蓟王英姿无限,不禁言道:“只恨(董氏)门内无人。若有二八佳人,必也同嫁王上,以续通家之好。”
  “太后谬赞。刘备不过旁系末枝。能享齐人之福,已是大幸。且如太后所言,我与董骠骑,乃好友。虽未义结金兰,却也是刎颈之交。”
  “王上所言极是。”董太后柔声道:“我侄董承,有一女。相者言,此女后必大贵。不如待长成,再嫁王上如何?”
  刘备婉言谢绝:“回禀太后,臣已二十有四。待贵女长成,已至不惑之年。如何匹配?”
  “无妨。”董太后早已想好说辞:“听闻王妃公孙氏,由长太妃数岁。如此看来,年龄……多寡,蓟王似并不在意。”
  刘备在心中叹了口气。却神色如常:“正如太后所言。臣只求心意相通,比翼齐飞。至于聚少离多,年龄参差,皆不足为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好一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闻此言,董太后不由心花怒放:“既如此,朕便做主,为王上定下这门婚事。如何嫁娶,皆待来日。”
  “臣,当先禀母亲。”
  “此事无需王上挂念,朕当亲书太妃。”董太后咬定青山不放松。
  “臣,领命。”刘备还能如何。董承之女,莫不是董贵人?十年之后,物是人非。董太后或已不再。时局究竟如何,便是刘备亦无法预料。
  今天若不答应,董太后必生间隙。于国于家皆不利。
  毕竟,她是陛下生母。今日既开尊口,必然得陛下应允。刘备身为人臣,只需不违伦常礼法,亦不便拒绝。
  且董太后已言明:“如何嫁娶,皆待来日”。言下之意,若公孙王妃健在,便为偏妃。若公孙王妃不在,可续弦王妃。
  话说。汝等皆以为,孤还是史上那个“数遗妻子”的刘先主吗。
  定要让公孙长姐,长命百岁。与孤相伴终老。凡想入主王妃之位者,皆死在前头。
  刘备也憋着一口气啊。
  时人重诺。豪杰更是重诺轻死。刘备乃当世豪杰。既已答应,必无反悔。再说,有其母必有其子。刘备先父与范氏女指腹为婚。长女不幸夭折,范氏待小女长成,再嫁之。便是如今蓟国王太妃。
  母亲寡居,含辛茹苦,变卖家当,哺育刘备成人。为绝人口实,义结金兰。二位义母,视如己出。刘备至孝,侍义母如生母。
  待长成,又学母亲,与江湖草莽,桃园结义。母子一脉相承,传为佳话。
  前情往事,足见一斑。
  待董承之女长成,无论彼时事成与不成。蓟王皆会如约而娶。且即便身逢大难,一门被害。蓟王亦会仗义援手,保董氏贵女平安。
  结亲如结盟。
  大义身先。
  看似笼络结好蓟王,只为眼前。实则,乃为董氏铺一条后路也。董太后虽只顾私利,却也能为长远计。
  更何况,一旦功成。扶保贵子登基为帝。那时,蓟王自会披肝沥胆,护佑董氏一门周全。
  朕,即死,亦足瞑目矣。
  心念至此,董太后竟不觉泪流。时人皆知朕“使帝卖官求贷自纳,金钱盈满堂实。”从朝堂三公直至地方官吏,皆明码标价,西园售卖。时人又岂能知,大汉皇室,除去南北二宫,近池苑囿,还剩多少家当。
  天下十分,煌煌天家又占多少。
  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又为何不能给子孙后代,置办些家业。让子子孙孙,不必布衣疏食,忍饥受冻。可怜天下父母心。试问,朕又错在哪里。
  目视刘备起身告退。赳赳丈夫,气宇轩昂。丰神如玉,胸罗锦绣。好一个天家麒麟。
  董太后越看越喜,不由得打起腹稿:“蓟王太妃台启……”
第185章
天经地义
  “虽与太妃素未谋面,却神交已久。遥想当年,二八之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家三口虽不敢称丰衣足食,却也衣食无忧,其乐融融。奈何先夫早亡,剩我孤儿寡母,惨淡度日。解渎十里,地窄民寡。丰年尚可足食,奈何连年水患,乡民流徙他乡,可怜我母子,困守旧宅,整日辘辘饥肠,常分食一杯菜羹。宏儿聪慧至孝,贵为汉室嫡宗,却整日为三餐所愁。天可怜见。一朝登基,贵为天子。然,往日种种,历历在目。终不敢忘。常言,母子连心。想来,太妃亦如我这般着想。
  今汉自先帝以来,灾异频生。我儿初亲朝政,便遇黄巾大乱。今百废待兴,忠臣志士,当齐心勠力,共赴国难。蓟王乃汉室宗亲,天纵英才。辅佐我儿,中兴炎汉。指日可待。
  先贤曾言:‘下不倍(背)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又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既天经地义,当顺应而行。今董氏有女,相者曾言‘后必大贵’。与蓟王正是良配。还望太妃体恤,盼两家结秦晋之好。”
  听左国令士异,朗声诵读。
  帘后,母亲不置可否:“诸君以为如何?”
  “回禀太妃,董氏贵女,还是童子。需十余年方能落落初成。永乐董太后,非为结亲,而为结盟也。”左国相崔钧起身奏对。
  “臣以为。此举,亦为权衡之策。”蓟都尹娄圭一语中的:“窦太后与何皇后,先后结亲我主,贵为大汉三宫之一,永乐宫自也不甘人后。”
  右丞耿雍乃少年好友,深知蓟王秉性:“主公当世雄主,千金一诺。若订立婚约,自不会轻易毁约。以十年长约,结二家之盟。乃为董氏外戚长远计。”
  “诸君言之有理。”太妃又问:“当如何作答。”
  群臣皆看向帘后王妃公孙氏。蓟王后宫添人进口,作为正宫王妃,当一言九鼎。
  公孙氏言道:“王上曾言,添人添箸。如今家大业大,又岂差董女一人。”
  “王妃明见。”群臣下拜。
  王太妃轻轻颔首,却语透深意:“永乐太后为董氏一门长远计,结十年之约。‘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诸君奋起,十年再看。”
  “臣等,遵命。”百官附和。
  数日后,蓟王再入宫。登云台殿,觐见窦太后。
  “臣,刘备。拜见太后。”
  “免礼,赐座。”窦太后自帘后言道。
  刘备上呈礼单,便有一老内官,鹤发童颜,近前接过。
  忽觉面熟。刘备抬头细看,不由一愣:“程大人。”
  “正是老奴。”程璜笑不露齿:“王上别来无恙乎?”
  “一切如故。老大人安否?”刘备笑问。
  “尚可一用。”短短数语,毫不迟疑。程璜将礼单,转呈帘内。
  窦太后接过,柔声问道:“凉州苦寒之地,一去经年,王上一切可好。”
  “回禀太后,陇右寒而不苦。臣顶风冒雪,却甘之如饴。能为我大汉牧守一方,乃平生所愿。”刘备答曰。
  “王上赤胆忠心,令朕钦佩不已。孤家寡人,别无他物。唯一牵念,便系于王上一身。”窦太后言语,颇为动情。
  刘备旋即醒悟:“英姐姐,少时来投,独居高阁,清心脱俗。寒暑易节,与臣并肩。俯瞰楼桑,一砖一瓦,世事变迁。今结为夫妻,当珍之惜之。太后足可放心。”
  “王上乃长情之人。千金易得,情义无价。能得王上垂爱,窦氏一门感激不尽。”窦太后又道。
  “此乃臣义不容辞,分内之事。”刘备再拜:“闻陛下重修永安宫,为太后寝宫。臣亦多欣喜。宫内所需,臣已命人加紧制备,待太后寿辰,当可齐备。”
  “王上有心了。”窦太后道谢:“延熹八年,懵懵懂懂,及笄之年,入宫为后。眨眼已过一十九载。今汉太后之中,算是长寿。早已看淡生死。了此残生,若能为炎汉国祚,略尽绵薄之力。亦足可含笑九泉。”
  “太后如日正中,春秋鼎盛。当长命百岁,何谈九泉?”刘备对曰。
  “长命百岁……”窦太后虽言止,却意无尽。
  长乐少府程璜寻机进言:“正如王上所言,太后今不过三十有四。论福寿绵长,再有十九年,易耳。”
  窦太后这才回神:“王上但有所需,尽管言来。孤家寡人,又何惜此身。”
  “臣,遵命。”刘备告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8/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