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7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7/2006

  翌日清晨,遥见宫城王旗升起。临乡百姓方知王归。
  满城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不提。
  正是民心向背。
  虽说蓟王勤政,然归国第一日,亦偷得浮生半日闲。赖在榻上,不肯抽身。
  王妃公孙氏,承欢一夜,片刻未得闲。浑身酥软胀痛,亦是有心无力。软语温言,好话说尽,日上三竿,刘备才放过怀中谪仙般的美妇人,抽身下榻。
  面红耳赤的安氏姐妹,闻声入室,殷勤服侍。
  常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昨夜王妃独自侍寝,力有不逮。沐浴时,见夫君兴致高昂,安氏姐妹遂除衣共浴。
  话说,自从夫君重获生机,后宫多有受孕。母亲更将半数西域诸妃,遣往洛阳,延续皇室血脉。数月已过,想必早有人珠胎暗结。安氏四姐妹,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若再不“见缝插针”,“奋勇争先”,何其迟也!
  沐浴后,唯有七位小姐姐接棒,为刘备梳洗更衣。
  耳鬓厮磨,唇齿相依间,又如何能不触而生情。情到深处难自已。于是,吐气如兰,缱绻缠绵,口口相传,重门叠户,分庭抗礼,探骊得珠。终归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又有乌氏、副伏罗氏二妃,再接再厉。直到日中,蓟王这才衣冠楚楚,现身餐厅。与诸妃共进午膳。
  王宫餐厅,类后世快餐厅。各式菜肴,皆用云纹漆鼎,分门别类,依次盛装。只需用青瓷方格盒,取食即可。座次亦是重点。蓟王独坐,诸妃排座。相对而食。人皆有一食案、一坐垫,一盏错金博山炉。
  话说。能在蓟王宫中,得一间寝室,一张食案,是多少怀春少女,梦寐以求而不可得。
  比起陛下西园万余采女。蓟王宫不满千人。且还有多半是宫人,女婢之流。多半不会与蓟王有交集。宫内开支,亦出自王家私产,来源妥当。用起来,亦正当。
  用膳后,刘备入东宫,探望诸子女。二女由女师赵娥,悉心授教,颇有成效。嫡长子刘封,活脱脱“三墩第二”。眉清目秀,虎头虎脑。笑起亦现酒窝。却生在左颊,正与刘备相反。
  聪明机辨,宅心仁厚。不过数岁,已能处处护着二妹。至于课业,刘备从不过问。得蓟国四师亲传,还能差到哪去。正如得母家传的越女剑一样。刘封正日益精进。
  四时进补,亦不可少。
  不求如父王一般前瞻后顾,却也要远超常人。
  除士异、赵娥外,刘备还在东宫见到一位新晋女官。颇多惊讶:“是你?”
第021章
博士披香
  眼前之人,正是身份讳莫如深的一亿贵女。
  “下妾拜见王上。”贵女身披华服,满头珠翠。虽做妇人装扮,却仍是处子之身。莫问刘备如何知晓。臂上朱砂,便是明证。话说,刘备旁敲侧击,皆未能窥破身份之冰山一角。莫非是……先帝妃子。
  “夫人免礼。”刘备收拢思绪。
  见蓟王略显迟疑,左国令士异,遂进言道:“穆夫人乃太妃礼聘之披香博士。”
  “何为披香博士?”刘备倒是初闻。
  “宣帝时,有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士异答曰:“披香殿,乃前汉宫阙。班固《西都赋》有:‘茞若椒风,披香发越’之句。披香博士,便是在披香殿,传授后宫礼仪之女博士。见宫人渐多,太妃亦将王宫,仿前汉分列五宫。设:昭阳、飞翔、增城、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鸯,等宫室。披香殿,便设在南宫之中,乃传授王宫礼仪之所。‘穆夫人’,便是首任披香(殿)博士。”
  “原来如此。”刘备欣然点头。话说,贵女姓穆?
  刘备却终未能想出是何来历。
  穆夫人举手投足,优雅高贵,绝非常人。必然久居深宫。话说,此时敢以真面目示人,却不知是否与党锢已除有关。
  想想亦无妨。居于深宫,除去蓟王亲近之人,外人素未谋面。穆夫人安全自是无虞。
  “披香博士,食俸几何?”刘备问道。
  “与太学博士同,食俸六百石。”士异答曰。
  “能传授汉宫仪之人,又岂能等闲视之。当与博士祭酒同。”刘备言道。
  “喏。”士异领命。
  博士祭酒,乃博士之首。掌,教授经学;备,顾问应对。食俸一千石。统领蓟国太学坛,诸多太学博士,及隶属于各城学馆的五经博士。换言之,蓟国太学坛,已建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太学之下,乃是分设在各城的“学馆”、“校馆”。
  如前所说,时下学、校有别。设在郡(王国),则称为“学”。设在县(侯国),则称为“校”。
  蓟国又有不同。校馆,为适龄儿童开蒙,属于蒙学。学馆,为青少年继续研读,属于行学。学馆、校馆,设馆长一人。另设五经博士、六艺博士等,数人乃至十数人不等。开设《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灵宪》等课程。
  馆长食俸六百石,博士食俸四百石。国中学、校,皆统归太学坛掌管。蓟国太学坛,则由博士祭酒,及众太学博士,共管。蓟国适龄子弟,先入校馆,再入学馆,后升太学坛,成为“太学生”时:依汉制,蓟国太学坛亦分设策试之法,择其优良者,补缺国中官吏。蓟国今有十一县。城邑众多。能三百石出仕,已是众多太学生梦寐以求。即便不能,百石少吏,亦衣食无忧。百石少吏,民爵第五等“大夫”。据大汉《田律》、《户律》:授田五顷(250亩),得五宅。
  二百五十亩蓟国美田,实在是太值钱。
  今,博士祭酒,乃陈少师长子,难兄难弟之陈纪。于党锢时,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除四位少师外,乃众望所归。
  陈家一门六子,俱入太学坛。难兄难弟之陈谌亦被蔡邕举为“王子祭酒”。
  刘备先前曾命人将紫渊六国馆,改建成蓟王子馆。王子祭酒,便是将入王子馆,传授诸王子学业的授业之师,与博士祭酒并称。食俸一千石。民爵十等“左庶长”,授田七十四顷,得七十四宅。
  诸如王傅黄忠,与左右国相,皆是民爵十九等“关内侯”,授田九十五顷,得九十五宅。
  一言蔽之。蓟国的田地和宅地,皆与民爵相呼应。土地、宅邸并非能随意买卖。尤其“低爵不许上买”。
  王子祭酒之上,还有蓟国四少师坐镇。王子馆的规制,显然要高于太学坛。
  蓟国九令五尹,人选呼之欲出,已在路上。蓟国四少师,即将转去王子馆。于是,蓟王准备将太学坛主官,提升为二千石俸。位在博士祭酒之上。或可仿效各校“馆长”,另设“太学令”一职。
  蓟王心有所思,身有所动。这便问计入东宫授业之蔡少师。
  蔡邕发明雕版印刷,“蓟书”亦成蓟国名产之一。如今,左伯纸产量大增,蓟国已全面进入纸质书写时代。如厕暖水冲洗,从不用纸。
  听完蓟王所言,蔡邕笑答:“王上所言极是。太学之令,当食俸二千石。称‘太学令’或太过直白。何不称‘上庠令’?”
  蔡少师乃大才。刘备虚心求问:“敢问少师,何为上庠(xiáng)令?”
  “太学古而有之。周时曾设五太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我国在北,当以‘上庠’名之。”
  “原来如此。”刘备欣然点头,便又问道:“首任上庠令,蔡少师心中可有合适之选?”
  蓟王行事雷厉风行。蔡邕亦不做敷衍,这便答道:“老臣倒是可向王上,举荐一人。”
  “少师且说来。”刘备大喜。
  “高密郑康成。”蔡邕答曰。
  刘备幡然醒悟:“可是北海郑公!”
  “然也。”蔡邕笑答。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汉末经学大师。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及《左传》等,后从大儒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后,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文献,后世称其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继马融之后,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
  如此大贤,隐居东莱。近在咫尺,如何能不令人垂涎。
  只是……“如此大贤,岂肯屈就?”刘备心有不安。
  “无妨。”蔡邕笑答:“换成旁人,必不肯就。然若是王上相召,郑康成定不能拒。”
  刘备问道:“少师何以知之?”
  “正如华大夫‘大医治世’。郑康成广授门徒,亦为经学治世也!”蔡邕一语中的:“今时今日,王上已是天命所归。又是汉室正宗,郑康成若不能佐王上,再续大汉国祚,百万言‘郑学’,终不复所用也!”
  刘备欣然点头。
  事不宜迟。得蔡少师手书,刘备遂命门下督郑泰,携厚礼,即日启程。自南港顺流而下,横渡渤海,前往东莱,徵辟郑玄。
第022章
天下残局
  按照祖制,蓟王不在,当由王太妃与王妃,垂帘监国。
  今蓟王归国,自当还政与国主。
  立冬前后,举国皆为稻收忙碌。朝会亦暂且搁置。转而由两位国相入宫上报。即便如此,刘备亦不敢怠慢。民谚曰:“蓟国熟,天下足”。足见蓟国稻收,兹事体大。
  以一郡之地,活一州之民,本就殊为不易。如今要活天下万民,更是难上加难。断不能有失。
  左国令士异言道,母亲将王城划分为“五宫”:东、南、西、北、中,故蓟王宫又称“五方宫”。东宫乃王子、公主居所。西宫乃母亲居所。南宫为宫官居所。北宫为刘备与诸妃居所。中宫乃御姬居所。其“正殿”亦是朝会举办地。
  宫女分散各宫安居。婢女、媵妾,则在各自女主人寝室的厢房或外间,相伴栖身。王城横竖一里。“东、南、西、北、中”五方宫,呈“回”字形布局。
  临乡王城,原先乃是临乡侯城,四座偏殿及居中正殿皆五层。刘备擢升王爵后,又加建两层。通高七层,称五宫。东南西北四宫,下四层为通屋。上三层为‘凹’字形三合楼阁,其居中“凹陷处”,各设楼顶御花园。与正殿隔涌泉池,遥遥相对,组成一个宽边“十”字型开放空域。让阳光普照内宮,别无死角。
  如前所说,五宫之内,亦不全是房间。还建有亭台楼阁,曲廊流水。便是内室亦有迭石花园、亭台楼阁。远山近水,皆浓缩在宫内。还有花木山石,不时从漆木地板边缘探出。山水入室,花鸟登堂。柳绿桃红,触手可及。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正所谓“天人合一”。
  随宫人渐多。母亲又命国中能工巧匠。将原先封存的大段空室,悉数拆封。改造成各式殿堂、华室、精舍,闺阁、戏楼、书苑、花厅等,不一而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