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7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9/2006

  蓟王当另有打算。
  回书三韩王,言道:孤,听闻马韩之西,海中岛国名曰“州胡”。其居民身材短小,髡头纹身,如鲜卑族。喜养牛猪,其服有上无下,乘船往来,市买韩中。“俗朴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谷,耕不知用牛,用铁齿耙土。”孤还听闻,此岛广袤“四百余里”,“北枕巨海,南对祟岳”。盛产柑橘及骡马,谓“家家桔柚,处处骅骡”。
  孤已命人携礼登岛。与州胡王讨要一湾,督造军港。待港成,便遣水军驻守。此岛扼倭国北上水路,若有狗奴兵船渡海来攻,自当尽数截杀。足可保贵国百姓,安然无恙,后顾无忧。还望三王体恤孤赤心一片,早做打算。
  州胡岛,乃朝鲜半岛南部海域,济州岛之古称。此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距半岛最南端约二百余里。东与倭国对马岛隔海相对,西与吴郡由拳县隔海相离。位置十分重要。
  以倭人现有的初级造船术。根本无力建造五百石船。甚至倭船连冒突、露桡等小型战船,亦远远不及。试想,又如何能敌蓟国水军,明轮大舰。迎头撞翻,一通乱箭,尽数葬身鱼腹。何其简单。
  后有倭国使节,出使曹魏。“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
  试想,岛上战乱不断,生口何其多也。便是辰王,亦能献万五千人,万五千匹布,赎五百汉人被杀之罪。堂堂邪马台女王,三十余国,四十万民。远渡重洋,竟只贡献“生口十人,班布十丈”。之所以贡品如此稀少,亦可佐证船小。
  如此想来,倭船怕只能乘十余人。
  收到蓟王回书,三韩各自嗟叹。
  州胡岛上,有淡水、耕地,及化外岛夷。足可自给。以蓟国之强盛,重金结好,岛夷必欣然应允。先修港口,再辟田地。扩港为城,驯化岛夷。如此,不出数年,此岛必为蓟王所占。进而往来朝鲜半岛与倭国列岛,蓟国皆十分便利。
  话说,蓟王如何能知此岛。
  三韩王,苦思冥想,不知该如何回复才好。所幸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待来年开春,再做计较。
  如前所说。蓟国航运便利。四海船商泛舟而来,入驻南港。初来蓟国的藩商,需入都船署,验明正身。上报航线、港津,及沿途见闻。由书佐编撰成册,上报都船丞入库。故蓟王对周遭海域,已知之甚祥。
  此岛,贵在自给自足。距离倭韩皆近。便于船只往来。待港口建成,蓟国名产、朝鲜、倭国物产,皆在此岛汇聚。海船往来,日渐繁华。许多岛夷,自愿客庸港城,卖力为生。耳濡目染,加倍驯化。遂成蓟国第一块,海外领地。
  此皆是后话。
  稻收已毕,大建重启。
  雍奴薮,新分七县。文安大泽,同筑五城。国中,诸如葛城、浑埿城等,古城原址重筑,亦不在少数。再加撤村并邑,通渠筑路。处处皆需人手。蓟国似乎,亦自顾不暇。
  两汉五铢,源源不断运抵蓟国,贩回今季新谷。四海船商,皆赶在大河、渤海双双冰封前,购买足量食粮,已备岁末所需。
  黄巾乱后,饿殍遍地。万幸朝廷,任人唯贤。各州刺史,堪称循吏。余贼或被剿灭,或下山投诚,或远遁深山老林,不再为患。关东大地,休养生息。以备来年春耕。帝国减口二千余万。换言之,吃饭的人,终归是少了一半。赈灾救济,亦轻松一半。无主之地,亦多一半。只需天下不再生乱,剩下百姓足可糊口。
  王妃公孙氏,五日侍寝。此夜,本是王妃独占鳌头。奈何用尽浑身解数,亦难招架,次次完败。于是乎,王妃常命安氏姐妹与东胡二妃,乌氏与副伏罗氏,相伴侍寝。
  亦如前所说。天子“御幸之法”,乃是将八十一女嫔分九夜,二十七世妇分三夜,九嫔合为一夜,三夫人合作一夜,再加上皇后一夜,共十五夜。上半月先卑后尊,下半月先尊后卑,一月各轮两次。
  因而从受孕几率而言。单独侍寝的皇后,成功率最高。三夫人次之。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嫔,再次之。
  从此处,亦不难看出,古时,就连生育权亦有等级划分。
  及汉时,皇后一月足有五次单独侍寝。亦可见一斑。
  蓟王深爱王妃。即便幸七妃,亦多以王妃为主。“凿隧入井,抱瓮出灌”,一月五次。
  月信迟迟未至,王妃或又有身孕。
  东胡二妃、安氏姐妹,怕也紧步王妃后尘,珠胎暗结。
  牛乳不可灌注,易滋生细菌。
  盐水加蜂蜡,通润而洁净,乃不二之选。
第038章
一日成盐
  十一月末。大河、渤海,相继冰封。然巨马水仍绿水长流,奔流向东。
  都船与都水二署,调拨人手。错开供暖高峰,适时开启阀门,注入热泉,为河道升温。
  四海船商,赶在冰封前,满载而归。蓟国内河航运,却经久不息。接送各城人员物资往来。转运粮秣到各处城仓、军营,乃是重中之重。冬季施工,蓟国能工巧匠,早已熟络。物料齐备,人手充足。薮中大建,正当适宜。
  陈氏门中五子,皆入薮中为一县之长。掌治下各城督造。未出仕前,五人已为实习生,对政事颇为熟络。加之又是崔寔、刘宠门内高徒。治政安民,亦有心得。
  近海之地,已结厚冰。尤其是长芦、长汀二县。马车加装雪橇,在冰面上往来通行。运送砾石、大木、砖瓦。如刘备所言,先建城池,再造堤堰。防海水倒灌。待土地晒干,取北薮淤泥铺地,自可为良田。近海多盐渍,不毛之地若不能为良田,则辟成“盐田”。
  海盐,最初制取,乃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称煮。史称“煮海为盐”。《管子》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周礼》亦载:“幽其利鱼盐”。
  “晒盐法”又称“盐田法”。时下尚不多见。此法需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之地,择大片平坦海滩构建盐田。长芦和长汀,皆适宜。
  以煮盐为生者,称“盐户”。亦是编户齐民。关于盐田的制作之法,和往常一样。蓟王手绘图板,交由将作馆一众大匠师自行参悟。蓟王在板上留书:“盐田类水田。将海水引上滩涂,筑坝积存。日光曝晒,‘盐晶’自出。”
  在刘备看来。无论煎煮、晾晒,原理其实都一样:“蒸发结晶”。
  直接引海水制卤晒盐。后世长芦盐区,“春暖之时,近海掘沟,以待潮入沟,坚筑‘晒池’,九层或七层,自高递下。潮退,两人绳系‘柳斗’,戽沟咸水入第一层池中,注满晒之,然后放入第二池,复又灌满高地,次第放之末,投‘石莲’试之,咸矣,于是趁晴曝‘一日成盐’。”
  “晒池”类比梯田。乃是指从滩底到滩上,层层构建的盐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设七层或九层。
  得蓟王神鬼乱舞版图,将作馆不敢怠慢。立刻着手研发晒盐技艺。
  命良匠取来海水,送入琉璃暖阁。分装入方格匣中,趁冬暖阳,连日曝晒。果见盐晶。
  夏公、苏伯,乃至馆中大匠师,皆喜上眉梢。蓟国先有水田,后有盐田。如何能不兴盛。
  书报主公。刘备大喜。这便命上计署奔赴长芦、长汀二县,实地测量,估算。
  不日回报。
  言:三百里滩涂,可辟盐田百万亩。粗略算来,或可得盐,一千万石。
  今汉,盐价最低为每石四百钱,最高达每石八千钱。正常年份,盐价约为每石八百钱。时下只高不低。便以每石八百钱计,亦可得八十亿钱。
  刘备终于明白,何谓“渔盐之利”。
  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待二县盐田建毕,蓟国何止富甲天下。
  关键是。除去人工,晒盐几乎没有成本。
  上计令陈逸又进言道:问过薮中渔翁,渤海湾日晒充足。满打满算,百万盐田,年可得盐一千六百万石。
  远超书报一千万石的预估。
  若真如上计令所言,那便是“百亿之利”。
  换言之。每亩盐田,年产食盐十六石。盐价高于谷价。盐产高于田产。雍奴薮,真乃渤海明珠。有大利于国民。
  听闻长芦、长汀二县,三百里寸草不生的盐渍海滩,可劈出百万亩盐田。亩产十六石,年可得百二十亿钱。
  这还了得。
  两位国相,急忙调派人手。前往二县,围海造田。
  谁曾想。盐田亩产近乎三倍于水田。且盐价又三倍于谷价。如此暴利,竟来自寸草不生的海滩。二国相虽将信将疑,却又满怀期盼。数月之后,当见分晓。
  蓟国家大业大。左支右绌,积少成多。笔笔皆是天文数字。尤其是陇右流徙羌人。若四年期满,不愿再留牢城,携庸金返归老寨。巨款当如何渡支,乃压在二国相心头的,千钧重担。
  关键是,种田发不了财。
  王上又不许抬高谷价。天下缺粮,奇货可居。却仍作价三百蓟钱。铸币亦需原料。无论是东凌矿上铜锭熔炼开采,还是两汉旧币新铸,皆受时限。
  今忽闻,有百亿之利,横卧在渤海上湾。
  不毛之地,可解燃眉之急。如何能不欣喜若狂。
  刘备也是一惊。只知后世长芦盐场,十分有名。芦台场所产之盐,堪称海盐佳品。色白、粒大、质坚、味原,因而有“芦台玉砂”之称。
  竟不知,产量如此之高。盐田一亩,年可得盐十六石。
  果然天助我也。
  不出意外,“蓟盐”当紧随“蓟茶”、“蓟马”、“蓟书”、“蓟铁”等,成为丝路新名产。
  十二月,己巳,赦天下,改元“中平”。
  称中平元年。
  盐田之事,虽未公之于众。然蓟国上下,且皆有风闻。蓟王天家麒麟,盐田之法,既出王上之手。又经将作馆验证,必不会有差。
  然百万亩盐田,盐户何来?
  事实上,时下盐民煎盐,相当辛苦。
  从制盐到售卖,后世述其有“四苦”:“晒淋之时,举家登场,刮泥汲海,流汗如雨。隆冬砭骨,亦必为之,此‘淋卤之苦’也。煎煮之时,烧灼薰蒸,蓬头垢面,不似人形。酷暑如汤,亦不敢离,此‘煎办之苦’也。寒暑阴晴,日有课程,前者未足,后者复来,此‘盐之苦’。客商到场,无盐抵价,百端逼辱,举家忧惶,此‘赔盐之苦’也。疾病死丧,尤不能堪。逃亡则身口飘零,复业则家计荡尽,去往两难,安生无计……”
  蓟国种田,其实不苦。从耕种到收割,皆有畜力机关器。奈何盐田,乃初创。先时必以人力为主。若以一人一亩计,当需百万之众。若一人十亩,亦许十万壮劳力。
  蓟国太学坛,近期博论,便以此为题:“试论盐田利弊”。
  双方辩手,引经据典,振聋发聩。博采众长,各抒己见。再系近期国政外交,旁听学子们,纷纷醒悟。
  百万三韩野民,便是人力之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