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7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7/2006

  “奴婢知晓。”倭女盈盈下拜。
  “先取十人。”穆夫人手指点过。十名倭女,先后出列。与姐妹依依惜别,随车而去。
  巨马水砦。
  数万马韩青壮,常来常往。与各自心仪倭女,渐渐熟络。倭女在巨马水砦,一切皆如流民故事。调理身体,习汉语汉仪,还要学女工女红,以及认识各种汉家器物。便是汉律,亦需知晓。
  所用方式,类“看图学话”。尽量取来实物,一目了然。若器物过大,则改用图板。倭女皆勤奋好学,再加沉月女校博士,悉心传授。进步极快。依女博士要求,日常尽用汉语。即便是倭女之间,亦需说汉话。与马韩青壮,亦是如此。连带着马韩青壮的汉语,亦突飞猛进。
  倭女以白湖水砦为家。以后,亦从此地出嫁。嫁娶亦是汉礼。待编户入籍,当与汉人无异。
  蓟国的包容性,无可匹敌。
  早年间,鲜卑婢风靡。后上谷乌桓,举族迁入安次。乌桓妇,又成国中新宠。安次乌桓女,远嫁国中各地。亦有汉女嫁入。今,倭女又渐成风尚。
  《三国志·魏志·夫余传》:“(扶余)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濊貊,又称貉、貉貊或藏貊。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此,或便是高丽白女“新罗婢”的始源。
  可想而知。若蓟王荡平高句丽与扶余。蓟国当又起新风尚。
  按先前约定。刘备另选五万马韩青壮,渡海送往邪马台博多港。与五万倭女婚配。
  博多,乃倭女王卑弥呼,许诺之通商汉港。此去邪马台,随船除五万马韩青壮外,还有诸多蓟国工匠。修复一新的明轮大舡上,艏楼、舯楼、艉楼,抵达博多港后,会一如既往,分拆上岸。择址原样重建。以求用最快的速度,将港口建起。用来固守、御敌。
  “博多一日港”当比木下藤吉郎“墨俣一夜城”,早千年实现。
第063章
钉接榫合
  蓟王三千石大舡,用到了“钉接榫合”新工艺。使得船身结构,大大增强。
  钉接榫合,在蓟国有双层含义。
  其一。蓟国海船,榫卯结构,已全面升级为“楔钉榫”。其结构为:两片榫头交搭,同时将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而后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平行四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贯插穿过,又使其不能左右移动。此,便是所谓楔钉榫。乃是用于连接直形及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
  其二。“船钉”开始大量使用。榫卯连接后,凡能与船身骨架相交的船板,皆用船钉固定。换言之,楔钉榫用来连接两块弧形船板。而一块整板上,又间隔着钉满船钉,与船骨架固定。
  如此双重加固,便是所谓“钉接榫合”。
  一言蔽之,整个工艺,先“榫合”,再“钉接”。
  如此一来。在不改变船只大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固船身,从而大大增强了装载量。进而又能删减掉许多无用的辅助拼接,节省下来的空间,除去用来载人载货外,还可布置更多的机关器。
  关键是,在“不大改船身”的前提下,只需拆除船板,便可逐次完成升级改造。耗时极短。
  新式明轮楼船,仍长三十六丈,广九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置楼三层,排设十六轮,前后三桅,以畜力驱动,暗藏钩拒撞角。可容兵士千五百人,辎重千五百石。若只装货,可改为三千石商船。
  新式明轮斗舰,仍长十八丈,广四丈,高五丈一尺,置楼一层,排设八轮,只设一桅,以畜力驱动,无钩拒,设弩炮,可容兵士五百人,辎重五百石。若只装货,可改为千石商船。
  载重直接翻倍。
  因受船身龙骨所限,故改造并不彻底。据将作馆估算,若从头做起,或可得双倍载重。
  不急。先把旧船改造毕。新式机关船之新式龙骨,将作馆仍在加紧研制之中。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的造船新技艺,亦在积累研发。技艺升级换代,皆需日积月累。非一日可就。
  时下,远海航行,稍力有不逮。近海沿线,已万无一失。
  如此巨舰,足令岛夷望而生畏。
  不久之后。大船之上,还诞生出一种强力水战利器“拍杆”。乃是一种借重物下落,击碎逼近敌船的武器。类桔槔的构造和原理:长竿缚坠石,立船身四周。另一端系绳索,以供操纵。前端为首,后端为尾,敌船靠近时松开尾端绳索,缚系坠石的首端便会呼啸下坠,拍毁敌船,击毙敌军。乃防御接舷的有效方式。
  事实上。釜山防御战时,从城头落下的推杆,亦与拍杆,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拒敌登城,一个是拒敌接舰。
  换言之。蓟国城墙,亦是机关器。足见机关的运用,蓟国已深入髓里。
  而蓟国的二十等爵,亦深入人心。就连剑客,亦分出等级。剑徒、剑客、剑师、剑侠、剑宗,再加“大”。蓟国剑馆,亦正大光明,开门授业。蓟国唯一大剑宗,深藏王宫。正是王妃公孙妍。七位小姐姐,皆身负剑宗之技。七人合击术,可败大剑宗。蓟王刘备,双手剑击,当位列剑宗与大剑宗之间。论剑击,天下罕有敌手。
  刘先主之“顾应法”。便是双手剑技。
  再加自幼饱读,家学渊源,名师指点。妥妥的文武双全。当真难得。
  王妃果有身孕。
  七位小姐姐,东胡二妃,安氏姐妹,紧随其后。十月怀胎。或从下半年始,王宫婴儿潮便会如期而至。东宫已修缮一新。王子公主,皆母乳喂养。食母可有可无。时下生产,对妇人来说,不啻鬼门关。首先,母亲年纪太小。许多十三十四嫁人,十五为母。身形骨架,多未长开。且自幼养在深闺,体质羸弱,亦不利生产。还有,便是医术所限。诸如剖腹产子,亦只有诸如华佗等少数名医掌握。
  万幸,蓟国国医馆,深研外科手术。诸如刮骨疗毒,开胸截肠,剖腹产子,名医渐已熟络。
  蓟王后宫,更是胡女齐聚。身高盆大,蓟王日疏夜通,皆利于生产。
  再加卫生条件优良,宫人细细呵护,婴儿夭折率,应当不高。
  蓟王已有言在先。百官贺礼:“文臣奉帖,武臣献谱”。
  言下之意,文臣要亲书字帖,武臣需亲书战谱。名篇、谋略,阵法、剑谱,兵法、心得,不一而足。只需用心即可。
  此诏一出,引来国人交口称赞。须知,若按旧例,半年出“百礼”,百官即便食天下罕有之高俸,亦多入不敷出。
  对蓟王而言。奇珍异宝,美女佳人,皆足矣。学识浩渺,却多多益善。
  再说。名家字帖,足以传世。蓟王“快意观帖”,早成佳话。
  得益于“千里蓟国渠”,蓟王虽马不停蹄,泛舟各地,却多可朝发夕至,一日往返。
  国主治国,岂止是事半功倍。民情、气象,远超太妃监国。国人民心安定,周边波澜不兴。别说无胆匪类,便是为祸日深的白波黑山二贼,亦不敢兴北上之意。
  唯一不足,便是身边女伴越发稀少。
  有道是“一孕傻三年”。正如历代至理名言,说得那叫一个全面。换言之,傻的不仅是孕妇,孕夫也傻了。我去,不能动了哇!掐头去尾,三年无房事。如何能不憋傻。
  唉。
  白发亚马逊?
  话说,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关键是,有一种天生发白似金,并非老而灰白。刘备大喜。召来侍寝,竟是完璧。稍有发挥,神清气爽。智机重回。
  备思前后,不由一声叹息。
  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古人,诚不欺孤也。
  扶余王城外,蓟国使团车队,旌旗飘张,人精马壮,正待入城。
  王城便唤做“扶余”。乃是木栅城,郭为圆形。所谓“木栅城”,乃是指用大木钉成木栅,围以成墙,用以防御。远不如版筑夯土墙牢固。却胜在就地取材,方便快捷。
  扶余,“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王城共有三万户,约二十余万口。一城之内,便容纳了举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蓟国使团静候入城之时。城内王宫,扶余文武百官,已吵成一团。
  见与不见。该如何相见,又该如何不见。双方争论不休。端坐王座的扶余王尉仇台,目光暗淡,古井无波。
第064章
輶轩之使
  扶余王尉仇台,年纪已不可考。便是扶余国人,亦不知大王年岁几何。
  然从“永宁元年”,以王子身份入京朝贡,“天子赐尉仇台印绶金彩”。到“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并娶(公孙度)宗室女为妻。期间,共历六十九年。
  假如。永宁元年,以王子身份上京时,尉仇台年不过十五。至今也足有八十岁。换言之,在其八十五岁时,还娶了公孙宗室之女为妻。
  实在是,强悍。
  当然,后世也有耄耋老人娶妻的记载。而时下,蓟东尹钟繇,稍后更因七十五岁老来得子,而闻名天下。便是“为利生养而专纳人妻”的曹孟德,亦甘拜下风。
  要说,时人生机有多强悍,尉仇台和钟繇,一前一后,便足见一斑。
  传说,穆天子五十岁继位,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一百零五岁。上古诸王,或皆是长寿人种。亦未可知。
  如给赵云的白龙马,传言能足活六十岁。人马如龙,正如此这般。
  钟繇七十五岁,尚能生钟会。
  何不试想,蓟王若生到七十五岁,又当如何。
  “可有决断?”扶余王尉仇台,居高下问。
  “回禀大王,臣等……并无决断。”便有属臣俯身言道。
  “如此,速传孤命:城门中开,焚香于道,恭迎蓟国使节。”
  “臣等……遵命。”
  吊桥落下,城门大开。城内百姓鱼贯而出,列于街旁。焚香下拜,恭迎上国使节。
  蓟国车队,浩浩荡荡,驶入城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