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2006

  刘备书房正中,一张硕大的案几上,正摆放着楼桑邑的微缩全景模型。这幅等比例缩小的全景模型,是苏伯数月的心血结晶。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皆是手刻木雕。苏伯还特意多做了许多零件。方便刘备登高远望。根据楼桑的实时变化,搭建出新的微缩景观。
  这成了刘备闲暇时,最大的乐趣之一。
  无需七层顶阁。便是在五层的覆道内,就能看尽楼桑诸景。危楼高百尺。十尺一丈。百尺就是十丈。这种高度,在楼桑实在是很普通。
  邑中的变化,皆因人而起。
  为加快建造进度,刘备在改建楼桑村时就和苏伯设计了标准尺寸。所有物料,皆严格按照尺寸制取。于是,搭建起的楼阁院落也大多相同。远远望去,就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然而,随着宗人和附民纷纷搬入新居。各种细节的改变,就在刘备眼前鲜活的上演了。
  这边多加一个雨棚,那边多开一扇窗。还有在院中另起楼宇,或是在仓楼和中楼之间,前楼和望楼之间,凌空飞架一座覆道,诸如此类。让楼桑的建筑,姿态各异,又有迹可循。十分生动。
  此时的州县,即便是号称州郡最繁华的县治之所在,也没有楼桑如此密集而高耸的楼宇。
  终不负‘楼桑’之名。
  立冬前,楼桑邑方圆十里的水稻,开始收割。
  先前督造的扁舟,往来航行在沟渠水网。早起送人,晚归运稻。更有载满军士的舲舟日夜巡逻,防止新谷被抢、被烧。
  一年一熟,春种和秋收,是楼桑最重要的两个时节。上下一心,众人齐力。少君侯更是亲率精卒,不敢有丝毫怠慢。就连这半年一直抱恙在家的老族长,也亲临现场。
  铺满砖石的街巷堆满了稻谷。放眼望去,一地的金黄。
  新改的水田,能有三石收成,已是极好。
  整整一月,楼桑邑都忙于收割。邑民感少君侯恩德,皆选上好新粮,足量缴纳田租。四千石新谷,陆续收入仓楼。府中上下,皆大欢喜。昔日母亲靠典当度日,如今仓廪充实,再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忧。母亲怎能不喜。
  公孙氏之喜,不下母亲。坐实正妻之位的她,早把刘备视为一体。爱之深切,难以言表。乱世将至,家中仓廪充实,才是最大的幸福。
  艳婢亦是欢喜。侍妾的身份,让她们早把侯府当成了遮风避雨的坚城坞堡。乱世红颜多薄命。坚墙高楼,吃穿不愁。正是最安全的庇护所。
  苏双自然也喜。他把刘备视如兄长。刘备的欢喜便是他的欢喜。人生,就这么简单。
  足量上缴租赋后,邑民手中仍颇有余钱。
  楼桑邑本就繁华。赚钱的门路有的是。种田已不是唯一手段。于是留下良种,和一家人的口粮。余下粮食,尽可拿出贩卖。许是以往时常忍饥挨饿,邑民们对粮食看的不是一般的重。即便忍痛出售,也尽可能的留下足够口粮。
  出价最高者,自是少君侯。以市价购得新粮一万石。与自家良田收获的一千石,和邑民交来的四千石田赋,共计一万五千石,存入仓楼。
  难怪。少君侯将仓楼设计成宅院最主要属楼,其中大有深意。
  正所谓,广积粮。
  楼桑学坛内的四位大儒,也跟着收了楼桑邑民诸多的谢礼。邑民中的适龄子弟,都是少君侯出资助学。然,邑民深感四位鸿儒教化之恩,日常亦多有侍奉。如今水稻大熟,配上肉条鱼干满满一竹篮,命家中子弟提来,送与诸位恩师。
  刘宠三人推辞不过,便来问卢植。
  卢植笑道,但收无妨!
  三人一问方知,少君侯送来的百石新谷,皆被卢植卖与酒垆,兑成了松泉酿!
  清白如卢子干,都尚且如此。还有何虑?三人便安然受之。
  待丰收过后,几位大儒夫人细细清点,所收新谷,竟有千石之巨!
  郡守不过两千石俸禄。
  刘宠不禁笑叹,授业楼桑,竟比千石高官!
  四人登高远望,卢植指着家家后院的一座座仓楼言道:赀库、仓楼,皆藏富于民。
  说者有心,听着也有心。众人暗自点头,心中颇多欣喜。
  刘备只是个亭侯。
  再往上便是乡候。陆城亭所在的乡里,本就叫:陆城。
  ‘城’的意思,此时很广泛。
  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是以有城垣围绕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陆城,便是陆城侯的都邑。
  从前汉至今,陆城早毁于战火。宗人别迁,围祖祠而居,遂成楼桑。
  陆城虽已不在,可陆城亭却在。如今楼桑,理应算是陆城侯的都邑。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距离楼桑最近的一座人口颇多的聚落,名叫郦村。乃郦亭所辖。
  刚刚复爵,便想着高一等的乡候。
  是不是有些得陇望蜀?
  话说,汉室宗亲复爵者,并非刘备一人。
  渤海王(刘)悝,贬瘿陶。便向中常侍王甫求复国,许谢钱五千万。结果没等中常侍王甫为他上下奔走,桓帝遗诏便已复刘悝的渤海国。刘悝知道复国并非是王甫的功劳,于是不肯还谢钱。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数与刘悝交通。王甫秘密调查后,告诉了司隶校尉段颎。冬,十月,收押中常侍郑飒于北寺狱,使尚书令廉忠诬奏‘(郑)飒等谋迎立(刘)悝,大逆不道’,遂诏冀州刺史对刘悝严刑拷打,并迫令其自杀;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渤海国,王傅(王府属官,掌赞导,匡过失)、国相(掌民事,相当于郡之太守)以下悉伏诛。王甫等十二人皆因功,封为列侯。
  渤海王悝遭诬,满门皆诛。有两点值得刘备深思。
  其一,惜财结怨,被诛九族,实为不智。
  其二,汉庭宗法,对诸侯王,着实酷烈!
  单凭宦官诬告,竟以‘大逆不道’重罪,诛杀王族满门!
  现在想想,复爵真的好吗?
  刘备叹了口气。自己不过是个小小的亭侯,还入不了那些人的法眼。一旦声名日隆,入了上位者的法眼,一不留神必被人诬告构陷。
  外戚、宗室、宦官,剪不断理还乱。
  就是这么,麻烦。
第098章
白湖水榭
  刘备自幼家贫。其实并不喜欢冬季。记得父亲也是在隆冬时病逝。如今即便复爵,每晚入睡,隐隐约约,总是能嗅到当年的汤药味。以前少不更事,对卧病在床的父亲的记忆,并不深刻。如今渐渐成人,记忆反倒深刻起来。
  自稻花飘香就一直紧绷的神经,也在隆冬时节彻底放松下来。
  大雪封住的不仅是往来的通路,也将时人的活动圈尽可能的压缩在方圆数里之内。除了距楼桑最近的涿县县城,附近州郡的旅人,断难抵达。想打楼桑主意的奸贼恶徒,更是有心无力。
  先别说方圆十里的聚落皆被拆除,编户齐民统统搬进楼桑,成了侯府的邑民。坚壁清野,想要袭扰楼桑,连个落脚的地都难寻觅。如此酷寒,在野外过夜,根本就是自寻死路。
  天寒地冻,蟊贼绝迹。
  这也是刘备喜欢冬季的原因之一。
  没有结冰的白湖,水清如兰。沿湖岸搭满的脚手架,正建造着一座座水榭。后世冬季施工有许多注意事项。土壤、混凝土、砂浆等所含的水分冻结,建筑材料容易脆裂,给施工带来许多困难。而在当下,建筑多是石木结构,连接多用榫卯,冬季并无不妥。尤其是盐渍木,即不易着火,也不易干裂。非常适合冬季施工。熟能生巧,这也是工匠们自行收获的经验。
  楼桑邑中,邑民两万有余。劳力充足。趁农闲到工地上赚些零花钱。出身大汗,再去汤池泡个热水澡。与三五好友小酌数杯,再给家中妻儿打包一份吃食,日子别说有多惬意。
  冬季的楼桑,更是修造室内的好时机。
  雕梁画栋有逾制之嫌。刷刷木漆,置办些家具,却是可以。室内温暖,木漆亦不会干裂脱落。
  白湖水榭已初具规模。桥楼归市更不必说。
  早成了楼桑一景。
  忙了一年的宗人附民,赶着难得的空闲,姻婚嫁娶,相互结亲。凡刘氏宗人、顺阳族人,都是妥妥的门当户对。家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少君侯虽号称麒麟子,却也是自家子弟不是?但凡宗人附民家门有喜,请帖自是第一个送入侯门。刘备来者不拒。虽不能各个出席,然而封一笔厚厚的贺礼,却一个也不曾少。
  礼尚往来。宗人们看中的多半不是钱,而是这浓浓的人情味。
  和前后两位开朝传代的先祖一样,起身于微末的少君侯,保留了甚厚的草莽侠气。
  当然,只出礼不赴宴,也是不对的。耿雍、崔钧、黄忠、黄盖……被轮番请去吃酒。着实替少君侯挡下海量的酒水。
  大雪封路,天知道少去多少麻烦!
  整个楼桑都松了口气。
  刘备难得空闲,整日陪在母亲身边。
  暖柜一开,热风徐来。室内温暖如春。刘备身形日长,年前的衣服总是不能穿的。母亲在公孙氏等人的帮衬下,为刘备缝制了数套新衣。母亲的女工,在刘备心里绝对是天下第一。即便是家徒四壁,三餐不继时,刘备身上的衣服,母亲也容不得有一丝污迹。
  母亲纺线织布,夜夜不缀。家中账目也要逐条过目。刘备不忍见她辛劳,让公孙氏多为分担,可母亲却乐在其中。话说,那段典当度日的年月,母亲过的远比刘备艰辛。如今仓实廪足,家有余粮,母亲自是万分珍惜。
  正如父亲清瘦却慈爱的背影,这些都是刘备最珍贵的记忆。
  大舅越发来的勤快。那些旧事,刘备也都忘记了。毕竟是血亲。
  范氏与刘氏结亲,本是门当户对。如今刘备复爵为侯,范氏自然与有荣焉。
  楼桑的诸多便利,也向范氏开放。无论寝垫、美酒,还是马桶、暖柜,便是交由范氏贩卖到东郡各县。收入颇丰。
  陶管供暖,是楼桑一大创举。北地酷寒。老弱多半死于凛冬,剩下一半死于酷暑。新年前后,家有老人暴毙,举家恸哭发丧者,众多。除此之外,北地最大的病症,便是草原鼠疫引发的瘟疫。此病随乌桓、匈奴等游牧一族,内迁而来。许多村庄,一夜死绝。十分可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