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6/2006

  废史立牧,自取其祸。乱世将至,与其寄身洛阳,如无根浮萍,上下无依。不如据守一方,作壁上观。待时局明朗,是合纵连横,还是北投新主。自有定论。
  东郡,车骑将军营。
  “明公。”校尉乐进、李乾、朱灵,领黎阳营三千私兵,赶来相见。
  “诸位一路辛苦。”曹操这便为帐内诸校,引见陈宫:“陈公台,乃操新募长史,兼参谋军务。诸校当深敬之。”
  “见过长史。”众校抱拳。
  “见过诸校尉。”陈宫亦回礼。
  待落座,曹操遂言道:“黑山贼众于毒、白绕、眭固等,裹挟大河两岸水匪蟊贼,一路攻入东郡,今已达十万众。当如何破敌,还望公台教我。”
  “易耳。开示降路,据险设伏,昼夜会战,分割擒灭。”陈宫早有定计。
  曹操喜道:“公台之意,当诱敌分兵,各个击破。”
  “然也。”陈宫笑答:“贼酋有三,于毒、白绕、眭固。诱其兵分三路,再逐破之。”
  “此计,正合我意。”曹操笑道:“广发檄文:降众不杀,过往不咎;一心从贼,鸡犬不留。”此便是“开示降路”,以乱黑山军心。贼众出身庞杂,背景各不相同。所谓人心莫测,便是指此。凡战局不利,必生异心。
  “喏!”陈宫自行领命。
  “年前,玄德冬季兴兵,贼众轻身逃亡,辎重皆被蓟国所获。料想,随身粮秣,今已消耗殆尽。必垂涎东郡粮仓富足。如此,可将计就计。引黑山分兵。”曹操亦有定计。
  “敢问明公,计将安出?”朱灵起身问道。
  “传我将令:为就近取食,命东郡各县,将仓中军粮,分批运往东武阳、濮阳、顿丘三城储备。”曹操再出妙计。
  “喏!”朱灵等人心领神会。若将东郡余粮,皆囤在东武阳、濮阳、顿丘三城,贼人为取食,必分兵来攻。
  “文博。”曹操看向麾下第一善战猛将。
  “末将在。”朱灵抱拳出列。
  “守东武阳,坚壁清野,依令行事。”曹操一出将令。
  “喏。”
  “仲雄。”
  “末将在。”李乾抱拳出列。
  “守濮阳,招募义勇,修缮城防。”曹操二出将令。
  “喏。”
  “文谦。”
  “末将在。”乐进抱拳出列。
  “与我同守顿丘。”曹操三出将令。
  “喏。”
  曹操之所以亲屯顿丘,乃因“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早先,曹操曾为顿丘令。到任后,肃清内外,执政安民。颇有政绩,民心可用。
  “还有一要事,需人去办。”曹操将目光投向李乾身后李整:“子齐。”
  “卑下在。”李整起身出列。
  “贼众势大,恐兵力不济。速带我将令,往陈留一行。请陈留太守,我之故交,‘八厨’之张邈,待为募兵。”曹操四出将令。
  “喏。”李整领命。
  “诸位依令行事。兵发讨贼!”
  “遵命!”
第172章
春昼初长
  蓟国,临乡城。
  仲春二月,春昼初长。杨柳拂堤,莺飞草长。
  闲了整个冬季的农田,碧水潺潺,禾鲤吐蕊(水花)。冬季坚冰不觉已融化。都水署吏正忙着开闸通渠,将沟渠肥水,注入田中。与沤制了一个冬季的草塘泥肥混合,助农人备耕新一季的稻作。
  白波,黑山二贼覆灭。河北再无巨贼盘踞。冀州大地,民生向好。然天下仍旧缺粮。四海粮商,自河海解冻,便纷至沓来,经蓟国水道,就近泊入各城港,津渡。贩卖“督亢粳米”、“掘鲤淀米”、“雍奴薮米”。港口装船属吏笑言,待明年再来,当可贩得新季“文安泽米”。四大泽薮,乃蓟国粳米主产区。大量官田,亦辟于泽中沃土。
  人进水退,沧海桑田。正是人力使然。
  时至今日,蓟王终能稍松一口气。古往今来,耕三余一。蓟国农人却可“耕一余三”。比数字颠倒更直观的是,蓟国以一己之力,广济天下百姓。不仅是口粮,盐铁、饲料、六畜、机关器,应有尽有,不一而足,着实太强悍。
  洛阳朝堂,唯一期盼。便是蓟王薨后,蓟国千里国土,三百余城,骤然分崩,不复先前之势。
  如若不然。面对有礼有节,功成名就之蓟王,洛阳实在是无处下手。虽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新帝扪心自问,蓟王会甘心领死否。
  镇国重器,切勿轻动。
  今日无朝春睡足。
  窦妃常与何妃。一来二回,芥蒂全消。二人先后为蓟王诞下子嗣。初为人母,姿容甚盛。昨晚喂足幼子,方入帐侍夫。
  “夫君?”闻蓟王呼吸转轻,窦妃知其已醒。
  “爱妃何事。”刘备轻声答曰。
  “夫君可知‘群仙祈福大会’。”窦妃问道。
  “未知也。”刘备向来对方术,好感寥寥。如果说,墨家机关术偏物理,四方术士则偏化学。二门皆有大神通。尤其在时下,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两门若能合而为一,善莫大焉。只可惜,道不同不相为谋。方术士养气炼丹,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渐渐背离了“科学”的初衷。甚至可以说,方术士从未想过,将本门绝学,与玄而又玄,装神弄鬼相剥离。
  科技与魔术,一线之隔。
  正如刘备少年时,村遇太平道神棍。所倚仗,便是石绵与强酸,二物有悖常识之特殊属性。钻了时人“知障”的空子。用后世的话说,便是“认知黑洞”。
  “群仙大会,半甲子(三十年)一届。上次大会,还需追溯到桓帝年间。传闻与会者,皆是各方高士。安息国大师安清,便曾与会。与桓帝坐而论道,引为知己至交。”
  “可是安世高?”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正是安世高。”窦妃柔声答道。
  马市胡姬酒肆酒家安氏,与令兄安世高之事,刘备曾亲身参与。然时过境迁,心中一直存疑。奈何二人一前一后,接连故去。安世高火化后,佛骨舍利便一直存于刘备身边。既然世俗再无瓜葛。却不知,能否从同道之人口中,悉知一鳞片爪。
  心念至此,刘备遂问道:“如爱妃所言,群仙祈福,三十载一会。大会之期,是否便在今年。”
  “正是。”窦妃又道:“夫君知妾,先前亦是出家修行之人。今虽嫁夫生子,然与旧友,仍时有书信往来。故知晓此事。”
  刘备心领神会:“可是旧时道友来函相问,欲在蓟国办此盛会。”
  “夫君明见。”窦妃遂将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话说。大汉威震四海,神都繁华鼎盛,丝路流金。异域藩商、藩僧、藩人、藩物,纷至沓来。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安息国太子安清,字世高,入中土传教,先寄身洛阳白马寺。后到荆州、丹阳、会稽等地广为传教。其翻译佛经一百七十六部,据《高僧传》称:“前后传译,多致谬滥,唯高所出,为群译之首。”
  继安世高后,又有支娄迦谶(亦作支谶),大月氏人,于桓帝末,经长安入洛阳。月氏僧人还有支耀、支亮等,灵帝时,亦沿丝路上洛。支亮师从支娄迦谶,习佛学。译佛经二十三部六十七卷,亦为佛经翻译大师。
  正因入汉藩人,趋之若鹜。日常往来,与汉人频繁接触。自身逐渐汉化的同时,胡风异俗亦影响京都汉人。乃至“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箜)、胡侯(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各色人等,除去经商求学。传播宗教,亦是目的之一。与本地宗教,坐而论道。取长补短,各有精进。善莫大焉。
  换言之。依刘备理解,所谓“群仙祈福大会”,便是“中外论道大会”。四海宇内,各派高士齐聚,除去取长补短,争论第一亦是重中之重。
  此会经久不衰。自唐时,亦如期举行。太宗亦亲临,足见盛大。
  “与会人等,可有安世高,旧友故交?”刘备又问。
  “或许有。”窦妃不疑有他。
  “如此,爱妃且回复旧友,蓟国当盛情款待。”刘备言道。
  “谨遵夫君之命。”窦妃媚眼如丝。
  忽觉芙蓉帐暖,被翻红浪。
  一觉醒来,神清气爽。
  洗漱更衣,入餐厅早膳。
  “拜见夫君。”华厅内,妃嫔、美人已恭候多时。
  “诸妃免礼。”蓟王与王妃相互见礼,对面而坐。
  日渐显怀的安氏四姐妹并绾妃等七位小姐姐,为刘备取来餐盘、打上菜品,又捧上一碗白粥。这才耳鬓厮磨,归位就坐。从此君王不早朝,只因羁绊有太多。
  无怪后人言:温柔乡是英雄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