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7/2006

  若无足够英雄志,如何能舍,偎红倚翠,美人如玉。
  “小弟可安好?”长姐笑问。
  “长姐无恙否。”刘备笑答。
  夫妻二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香炉暖风,白粥素手。吐气如兰,送之入口。果然秀色可餐。想着明日便可与长姐同床共枕,刘备亦不由喜上眉梢。
  “小弟何故发笑?”
  “无它,念及长姐,喜由心生,溢于言表。”刘备笑着眨了眨眼。
  公孙长姐一时娇羞无限。
  洋洋得意间,刘备随口一问:“姐姐可曾听闻‘群仙大会’?”
  “咦?”公孙长姐不由一愣:“自然知晓。却不知小弟因何得知。”
  将窦妃所言,娓娓道来。刘备转而问道:“姐姐又是如何得知?”
  “授业恩师,便位列其中。”公孙长姐答曰:“妾又岂能不知。”
  “原来如此!”刘备幡然醒悟。
第173章
饮鸩止渴
  话说,公孙氏身世飘零,孤苦无依。自幼随女道山中学剑。结婚时,刘备问清庙宇所在,曾遣宗人去请。不料山中古寺早已荒废。人去楼空。宗人在堂前留下刘备手书,这便返回(详见《临乡·119
妻妇之礼》)。
  彼时忙于婚礼诸多事宜,未曾顾及。今日听发妻说起,授业恩师位列群仙之列。刘备这才记起许多陈年旧事。
  “姐姐师门,可愿相告?”刘备笑问。
  “非不愿,实不知也。”长姐摇头答曰。
  “果然如此。”刘备已想到,便不再追问。
  话说。修行之人,多讲缘分。所谓“可遇而不可求”,便是指此。长姐恩师,如此人物,自非常人。断不可用世俗一切去衡量。收养孤苦无依的公孙长姐入山门,十年如一日,寒暑易节,悉心传授越女剑。待剑技大成,即命长姐远赴洛阳。时隔二年再返,已人去庙空,难觅仙踪。长姐无奈,隐居涿县饮马巷,十年后与刘备结缘。
  公孙长姐,学剑十年,隐居十年,传剑十年。
  一言蔽之。缘,捉摸不定,妙不可言。
  两汉方术盛行。正如时人深信天人感应。头上三尺有神明。
  悉知神仙大会,将在蓟国举行。上至二国相,下至九百万齐民,皆拍手称快。蓟国上下,悉心准备不提。
  刘备还是小觑了神仙的力量。
  青春永驻,长生不老。试问又有几人能免俗。当然,在刘备看来,长生不老是一种“不死病”。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有始有终,无需强求。
  各城茶寮、酒垆,说书人亦投其所好。开始评说《历代神仙传》。刘备这才悉知,时下竟有如此之多的“活神仙”,散布于大江南北,三山五岳。
  时至今日。尚能与乌角先生平起平坐之“大仙”,竟有数人之多。当真是孤陋寡闻。
  亦非所有仙人,皆和太平道大贤良师一样,以谋朝篡位为己任。亦多居隐避世,修身养性,梦想白日飞升。
  作为一名魂穿众,刘备竟不信神仙。古往今来,却也不多见。正如刘备深信:科技与魔法,一线之隔。许多尚不能解释的“知障”,随着科技的进步,终有一日能大白天下。
  魂穿因何成立。或与即将来临的量子时代,密切相关。
  男仙不少,女神仙也有很多啊……
  话说,是否要收归己用?此举,于公于私,或皆利好。
  五日小朝。
  蓟王坐听天下大事。
  二位国相,遂将内外大事,娓娓道来。
  何苗、袁术代天巡狩,已入南阳。《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所谓代天巡狩,便是替新帝巡视地方。
  轻车将军曹操,兼领东郡太守,领黎阳营士驰援东郡各地。
  西园中军校尉孙坚,乘船南下,招募江东健儿,剿灭荆、扬二地,水匪山贼。
  荡寇将军周慎,引兵入汉中。欲灭五斗米教天师张修。
  并州牧董卓,剿灭白波余贼等大小流寇马贼数十股,得宿贼悍匪五万。春风得意,志得意满。
  刘备轻轻颔首:“诸位以为如何?”
  蓟都尹娄圭起身奏对:“回禀主公。何后欲先取南阳,再取荆襄,董太后意属兖州。传闻新帝将使左右车骑,入蜀平板楯诸蛮之乱,亦为抢占先机。如此看来,废史立牧,大势所趋。”
  蓟西尹钟繇,起身言道:“新帝为坐稳大位,平衡各方而宰割天下。此‘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是为‘饮鸩止渴’。”
  “正如先帝为求活命,而赦免王芬同党。”王傅黄忠奏道:“令乱臣贼子,苟活于世。于国有害无利。”
  “义父嫉恶如仇,乃天下豪杰。”刘备笑道:“设身处地,先帝便宜行事,亦无可厚非。”
  “如我主,文武双全,明以照奸。当凤毛麟角,世间罕见。”薮东守乐隐,笑道。
  殿内重臣,无比欣然点头。乐公,言之有理。
  五日小朝,比二千石及以上,方能与会。先前不过寥寥数人,如今亦颇多重臣在列。
  右侧武臣,以王傅与黄横海居首。排列蓟国十一校。
  左侧文臣,以左右二国相为首。排设五尹三守十二令。若非蓟国四少师,右国令,缺席已成惯例,人数更多。
  比二千石以上重臣,竟有四十余人。足见蓟国强盛。
  辖地千里,三百余城,九百万民。大汉第一强藩。实至名归。
  从自家老宅,到楼桑村、楼桑邑,再到临乡侯国、蓟王国。雪球越滚越大。如同历史的车轮,隆隆向前。势不可挡。凡有螳臂当车,悉数碾成齑粉。
  “月初,有贵霜二十万奴隶,翻越葱岭,抵达西域。安息王子洛吉斯五世,与罗马皇后鲁琪拉,亦同行抵达。”左国相崔钧又报。
  “甚好。”刘备欣然笑道:“传令二位府丞,定要善待。”安息王子与罗马皇后,事关西征大业,当万无一失。
  “喏。”崔钧又奏问:“二十万奴隶,作价五两金。是否足额支付。”汉一两二十四铢,贵霜金币重约十二铢。
  “自当足额支付。”刘备又道:“万里长征,一路人吃马嚼,消耗甚多。能安然抵达,正因卖价高,故路上不曾虐待。若讨价还价,乃至贱卖。安息怨气必生。下次再贩,定会百般拷打,催促疾行,以求减少路上消耗。”
  所谓开源节流。若买不上价,必然要减少支出。于是一路抽打,逼迫奴隶早日抵达绿洲。减少消耗,以求抬高收益。尤其是血腥的奴隶贸易。成本和收益,皆出在奴隶身上。若每个奴隶值金币十枚。试想,奴隶主又焉能不小心再小心。
  “遵命。”同样深谙商贾之术的崔钧,欣然领命。我主果仁主也。
  略作思量,刘备再传王命:“安息王子,回程所购粮秣辎重,皆打对折。万勿令其空手而归。”变相奖励。
  “喏。”崔钧起身再奏:“乌孙、大宛等国,亦有大量奴隶出售。欲以奴隶,充抵营造王城费用。”如前所说,蓟国营城,冠绝天下。西域都护府城池之便,西域诸国深有体会。数年前,蓟王奉诏和亲。五十五国便令各自送亲使上告,求造都城。蓟王自当满口答应。如今,王城已营造过半。五十五国,已有半数迁入新城安居。欣喜之余,亦有忧虑。债台高筑,无力承担。不想砸锅卖铁,唯另辟蹊径。于是乎,奴隶,首当其冲。
  “可也。”刘备从善如流:“命二位府丞,分类作价,抵充欠款。”
  “如此,都护府当有百万之众。”崔钧不无担心。
  “无妨。”蓟王笑道:“绿洲颇有余力为其一。陇右屯田大成足可度支乃其二。得百万西胡安居都护,西域藩屏足称坚固。”
  “王上明见。”群臣下拜。
第174章
去芜存菁
  或又有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此言有理。然却需因地制宜。
  后世积贫积弱,故需抱团取暖,同仇敌忾。于是便以族群划分敌我,简单明了。
  然我煌煌天汉,傲世天下,冠盖宇内。纵观世界。黑暗笼罩四野,奴隶制惨绝人寰。唯我大汉,分封立国,提前千年,步入封建。二十等爵,编户齐民。孰优孰劣,见仁见智。然说一千,道一万。封建制显然比奴隶制先进。电气时代一定强过铁器时代。人类历史早已证明,毋庸置疑。
  难不成奴隶城邦,还强过封建诸侯不成?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明目张胆开历史的倒车。其言可恕,其心可诛。
  试想,众多域外奴隶,唯在遥远绿洲,方能享有最大程度之自由。若非逼不得已,或身不由己,又岂能自寻死路,再投苦海。
  此,便是制度的先进性。故刘备从不担心,奴隶逃亡,或奴隶反抗,等群体恶性事件之发生。
  放眼望去,一片苦海。周围番邦,奴隶制根深蒂固。无路可逃。而奴隶们不惜赔上性命所争取的自由,在绿洲唾手可得。说起来,但凡能吃饱饭,谁愿提着脑袋造反。
  四夷皆以汉化为荣。切记,切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