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8/2006

  为安置重获自由的西胡奴隶。都护府除去扩建城池外,又从五十五国,索取十座前汉废城,原址重造。蓟王“中西域而立幕府”。一座座绿洲城池,便如同一枚枚楔子,钉在西域诸国。沿途贸易商道,如血脉相连。将居于西域之中的都护府,与五十五国连成一体。由五十五国,出人出资,成立的幕府联军,分驻各城。确保绿洲,及丝路安危。
  利益利益,先利而后益。当共同利益足够强大,既得利益者足够亲密。自上而下的融合,便是大势所趋。都护府屯田,足可度支西域五十五国取食。足见李儒、戏志才等一众都护府属吏之能。
  待时机成熟,刘备将迁百万关内汉人远赴西域。或西域、中土,各迁一半。平衡族群占比。
  那时,刘备战略构想,完美达成。西域屏藩,宅兹中国。
  将帝国的战略纵深,西延万里。三兴大汉,指日可待。
  “长史盖勋,从事郎中傅燮,自大震关上疏。言:春暖花开,当再遣开拓车队,挺进高原。寻觅山中古羌,及南下通道。”待左国相崔钧落座,右国相耿雍起身奏对。
  “可也。”刘备言道:“暖泉驿扩建如何。”
  “已建障城。横竖一里,有兵士屯守。”耿雍对曰。
  “甚好。”刘备再道:“车队此行,当深入高原冻土,择沿线要冲,试种青稞麦。若能存活,当就地筑城屯守。”
  “喏。”青稞麦已在高原试种成功。西海、陇西等边郡,正大力推广。并沿冰川谷道,加速向高原深处试种。
  钟存慧妃坐镇大震关城。不断有羌人部落,出山定居。或散布高原河谷,边放牧,边种植。不出数年,当可自足。流徙羌人,四年为期。如今刑期过半,牢城内外,气象一新。丝路穿城而过,日进斗金。谁还愿返回山中老寨,忍饥受寒。终日与野兽为伴。
  赀库令司马芝,已明言。待流徙期满,当就地安置,变羌户为齐民。蓟王虽不在云霞殿。若悉知羌人心声,自当应允。利益之下,饶妻制,日渐解体。不断拆户租产,陇右五百余万口羌氐诸胡,已近百万户。随农、牧机关器,便利高效,深入人心。先前被各大氏族所垄断的奴仆佃户,亦被大量释出,重编为户。汉人亦有二十万户,百万余口。
  户户有梯田一顷,良宅一座,牛马成群,猪牛遍地,陇右民情,一日千里。
  更有甚者,汉阳、金城、及陇南诸县,竟先后试种水稻成功。
  若悉知陇右如今之重利。朝堂内外,谁还敢轻言放弃。
  后世常言:打铁还需自身硬。换用时下语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请接后句)。
  十日大朝,事无巨细。五日小朝,高屋建瓴。
  待诸事毕,上庠令郑玄起身奏问:“敢问主公,于国中举‘群仙会’,是何用意?”
  “不愧是郑公。”刘备欣然笑道:“孤,并无长生不老之心。亦无羽化飞升之念。之所以许‘群仙会’,乃行抛砖引玉也。”
  “请主公明示。”郑玄再问。作为士林泰斗,郑玄焉能坐视国主,误入歧途。
  “孤所欲,乃为方术。”刘备道破谜底。
  方术,乃“方技”与“术数”之统称。
  方技,时下指医经、经方、神仙术、房中术等。术数,指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数理。《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
  一言蔽之。“方技”,乃是指通过医药、养生、修仙等,达祛病延年、健康长寿、长生不死之目的,并可“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数术”,乃是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制定人事及占卜国运气数。
  通常而言。“方技”有四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皆“生生之具”。而“数术”则有六类: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则是“羲和史卜之职”。二者泾渭分明,又千丝万缕。
  “我主既不为神仙。莫非乃看重:医药、经方、天文、历法。”郑玄果然一代儒宗。
  “然也。”刘备遂道出心声:“医药自有国医馆。物理自有将作馆。而‘经方’之缺失,时令孤扼腕。”
  “经方者,方剂也。”郑玄言道。
  “然也。”
  须知,时下,方剂与药方并不等同。方剂,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原料制取新料的方法。如“炼石胆取精华法”,制备稀硫酸。“作金银粉法”,制造金粉,皆属“经方”。而刘备传授崔钧的“酒精蒸馏法”,亦是宝贵之经方。
  “去芜存菁,学以致用。比照将作馆,国医馆,将方术与学术相合。立方技馆。”刘备细细说来。
  “原来如此。”郑玄终是安心。一言蔽之,刘备所欲,类后世西方中世纪兴起之炼金术。乃现代化学之雏形。
  殿中众人,这才悉知主公良苦用心。
  名为举办“群仙会”,实则网罗方士,搜集珍贵方剂。为我所用。
  蓟王治国,多多益善。
第175章
汉世之杰
  蓟王继“门下署”后,又立“方技馆”的消息,虽只在重臣间流传。却足以引起轰动。
  蓟王取“方技”为馆名,而非“方术”,便为去芜存菁。
  技,艺也。术,道也。
  蓟王欲借举办“群仙会”,趁海内方士慕名而来时。再行公布于众。并以印书为名,搜集各地“经方”,为我所用。若能得诸如“硫磺伏火法(火药)”,蓟国机关器,必将再上一个台阶。
  然在郑玄等学坛大儒看来,如何去芜存菁,才是重点。
  蓟国海纳百川,蒸蒸日上。将作馆、国医馆,功不可没。蓟国机关之利,毋需多言。国医馆,良医良药,治病救人。亦有大功于社稷。尤其是治疗、隔离难民。防止大疫爆发。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蓟国人口密集,若爆发大疫,其后果可想而知。
  更有甚者,国医令华大夫,遣馆中良医,遍访大江南北,深入疫区,寻找伤寒等大疫,治疗之法。
  所谓大医治世,莫过如此。如此持重,儒者焉能不知。
  蓟王更多善待。
  如国中豪商、巧匠。凡良医,皆有“五大夫”民爵。为二十等爵第九级。高于五、六、七级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号“大夫之尊”。得田二十五顷,得二十五宅,岁俸四百五十石,本家免役。单二十五顷美田,年可得新谷七千五百石。折二百二十五万蓟钱。若加稻花鱼,及爵俸、官俸,春腊二赐,足可得五百万钱。
  正因实在丰厚。故在蓟国,五大夫以上为高爵。非有“大功”不可得。换言之,“五大夫”,乃是普通人,能得到的最高民爵。若要再进一步,须有大功于社稷。
  何为大功?
  如蓟王所言:“恩泽广被,惠济无远。”
  大儒郑玄与蓟国四少师,连夜碰面。商讨,如何将“方技”与“神鬼”剥离。使之从“修仙”转变成“治世”。为国所用。
  四少师已迁居王子馆。打理嫡长子刘封入馆前的诸多事宜。收到郑玄手书,兹事体大,急忙赶来楼桑相会。
  太学坛,后院精舍。
  五大鸿儒齐聚。
  听郑玄细说朝会之事。蔡邕忽吟诗一首: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可是《驱车上东门》。”陈寔笑道:“此诗近年流传甚广,却不知是何人所做。”
  崔寔言道:“伯喈吟此诗,可是为其中‘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之句。”
  蔡邕笑道:“主公欲去芜存菁。求用‘方技’而不问‘丹药’。然精通方术者,多为求白日飞升。若要将二者剥离,唯取‘不信神鬼’之人,方可。”
  “伯喈之言,甚善。然若只取一人,力有未逮。料想,需‘方技馆’内属吏,自上而下,皆不笃信鬼神,方为长久计。”一钱太守,刘宠又道。
  “祖荣之言,大善。”陈寔欣然点头。
  闻此言,蔡邕又脱口而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郑玄一声长叹:“果然是‘神灭无鬼王仲任’。”
  五人皆当世鸿儒。若让‘方技馆’内属吏,自上而下,皆为“无神论者”,唯王充门徒,方可胜任。一言蔽之。从蓟王刘备口出,设“方技馆”始。郑玄便已领会王上之意:明为“方技”,实欲引王充《论衡》学说入蓟。
  蔡邕笑叹:“王仲任曰:‘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
  人力有穷而天道无极。一人之力,不足以将“方技”与“神鬼”剥离。而一个学派,却可以。
  正如墨门兴盛于将作馆。蓟王立方技馆的目的,便是要扶植“王论”。
  “主公,天降麒麟,果然世间英主。”陈寔一声长叹:“如今看来,王仲任之论,或有可取之处。”
  崔寔一语中的:“对抗神鬼,当凭王充之论。”
  蔡邕言道:“黄巾逆乱,殃及八州。正因太平道,装神弄鬼,妖言惑众。诸如符水救人,撒豆成兵,以此操弄人心。主公见时局之弊,故防患于未燃。扶立‘王仲任之学’,对抗‘妖言神鬼者’。”
  “知我主者,伯喈也。”郑玄叹道:“不知当世,谁人承王仲任之衣钵?”
  “温县常伯槐。”蔡邕脱口而出。
  蓟王一言一行,皆大有深意。先前立“门下署”,理王家事。将国政与家政剥离。如此一来,凡遇后宫诸妃之请托,二位国相便不再左右为难,只需将诸事,转交给门下署即可。二位国相,自可专理国政,心无旁骛。
  立方技馆,亦是高瞻远瞩,长久之计。
  随着科学的发展,终有一日,必与神话剥离。那时,大汉便可轻装上阵,一骑绝尘。
  将王充学说引入,在刚刚经历过黄巾之乱的汉末,可谓恰到好处。
  儒学尚未完全劣化成儒术。更未异化成儒教。虽与先秦百家争鸣时,大有不同。然时下儒士却秉持春秋大义。凡利国利民,皆有可取之处。正如蓟王刘备行围魏救赵,曲线救国。明立方技,暗扶王论。
  早被五大鸿儒,所窥破。
  王充所著《论衡》一书,对时下诸多学术弊端,特别是颓风陋俗,进行了系统性的“针砭”。书中观点,可谓石破天惊。《论衡》更被后人称“博通众流百家之言”之“百科全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8/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