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2006

  “你要带我去哪里?”穿行在热闹的集市,眼睛根本不够用的张世平,终于想起来询问。
  “去马场。”苏双答道。
  “少君侯又新建一座马场?”张世平惊问。
  “然也。”苏双头也不回的答道:“月前刘备从北地带回良马两百余,突骑百骑(jì)携乌桓父老一千口余。突骑驻在邑中校场,乌桓邑落楼桑盛之不下,便安营在野林深处……”
  “原来如此。”张世平听明白了。敢情刘备贩回来的可不仅仅是战马啊!
  少君侯府苏双,谁人不识。一路上招呼不断。人人皆有笑脸。张世平这才记起,貌似苏双仍唤少君侯——刘备?
  如此直呼其名,非亲密至交不可为!
  从名曰塔吊的高楼下穿过,行不多远,便出了港口。脚下青石堤,一侧是清溪白波,一侧是翠绿秧田。再行一段,入目是一个优美的‘几’字河湾。陂渠下的百亩清溪谷地,正是刘备家良田。
  沿着青石堤再往西行,便是野林边缘。
  野林被清溪一剖成二。清溪两侧的水田和野林边缘,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田埂便是树垄。郁郁葱葱的野林,好似一道天然屏障,护佑着楼桑西翼。
  林中水网密集,颇多湿地。据三叔说,除去清溪,还有数条纵横交错的溪流在林中藏匿。
  甚好。
  一般贼寇,根本无法穿越这片野林。
  这条沿清溪修筑的石堤,是唯一的通道。石堤消失在野林边缘。转而变成一条碎石路通连。道路亦脱离河岸,笔直的深入林中。路上树木多被砍空。偶尔残留几个树墩,也被刻上了标记。想必不久便会有人来移除。
  林中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嫩枝上残冰犹挂。吸入凉气,鼻腔微寒。张世平不禁打了个大大的喷嚏。
  “谁!”头顶响起一声炸雷。生生把张世平震了一跳。
  路边一棵大树枝杈之间,竟建有一座巢居!
  “巢居”,是指远古先民们在树上用树枝搭架而居,或底层架空上层居住。因似飞禽筑巢而得名。
  大略是干栏式房屋的前身。文献中亦有巢居记载。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人皆巢居以避之。”
  诸如此类。
  而建在林间碎石道旁的这座巢居,显然是警备之用。和楼桑邑中林立的望楼,用处颇似。
  苏双笑着招手:“是我。这位是中山旧友,特来寻刘备!”
  “是苏双啊。”坚木女墙后,探出一个髡头长须的中年胡人:“少君侯就在砦中,你且自去!”
  若不是亲眼所见,张世平怎么也想不到字正腔圆的幽州官话,竟出自胡人之口。随即醒悟。此便是随刘备南归的乌桓族人。
  “好。”苏双冲胡人招了招手,拉张世平继续前行。
  沿途还有不少巢居。隐匿其上的乌桓人,皆善射。‘巢居望楼’,自然是刘备灵光一现的新设计。
  分道扬镳的碎石林道,终又与清溪重聚。
  一座崭新的廊桥,横跨溪水。且还留出了足够高的船道。廊桥亦有人驻守。见是苏双,这便升起桥门,放两人进入。
  河对岸,便是一座由坚木和夯土版筑而成的城邑!
  苏双笑道:“刘备说,还需再包层砖。”
  等过了河,站在城邑下,张世平这才窥见门上刻字:西林邑。
  环视着深入密林的邑墙,张世平不禁咋舌道:“怕是不比楼桑邑窄多少。”
  然而,伐木筑垒,平地建坞,据以自守……
  真的没问题吗?
  没问题。
  世家豪强筑堡自守,蔚然成风。何缺刘备一个。
  再说本朝对乌桓多行分化怀柔,又岂会妄动刀兵。
  只要这支乌桓守法经营,不起纷争,便会相安无事。再说,若乌桓真起刀兵,祸乱的也是楼桑邑。少君侯自作自受,又岂能怨得了旁人!
  故而,涿县官民,并无忧患。
  入了邑中,张世平不禁会心一笑。邑墙圈起的这片林间草场内,散落着大大小小的乌桓帐篷。除了正在搭建的马场,并无其他建筑。想必大半劳力都用来砌墙了吧。
  刘备一行人正站在刚刚圈建的马场内。
  苏双一眼认出,这便高叫道:“刘备——刘备——且看是谁来!”
  众人闻声回头。
  人群中的少君候,手搭凉棚,也向这边看来。
  今时不同往日。刘备贵为亭侯,张世平生怕惹恼了旧友,便急忙去拉苏双衣袖。口中急道:“嘘……噤声!”
  急切间再抬头,见刘备正笑着挥手:“可是中山世平兄?”
  “正是!正是!区区……”刘备送他归家时的情景,浮上心头,宛如昨日。张世平竟一时口拙。
第110章
因何马贵
  见刘备向二人大步奔去,站在一旁的黄叙,急忙跟上。
  身后黄忠、黄盖,亦步亦趋,护在左右。
  校场正待大建。
  部曲皆交给崔霸、韩猛加紧操练。潘鸿、朱盖、吕冲、魏袭四将,各司其职,也未曾懈怠。
  杀鸡焉用牛刀。
  除了白毦精卒和乌桓突骑,何须劳烦黄汉升。
  刘备那一拨孩童,多半长大。如今童子,多以黄叙为首。
  奔牛儿大名,谁人不知,何人不晓。
  和父亲黄忠不同。黄叙仍唤刘备‘大哥’。正如苏双一直喊‘刘备’一样。刘备没觉有什么问题。
  正如目睹了一金知人心的张世平,便与刘备结成好友。不发一言,却办了件大事。说服胡商,贩马到楼桑。也不问需不需要。总之,他是一门心思为刘备好。
  任侠之风,更古有之。汉时虽屡禁却不止。常闻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为友杀人,提头过闹市。这便叫人心尚古。
  纳头下拜,此生不悔。
  张世平得赠金二十,如今家境殷实。在中山马市已小有名气。
  前些年时常来信。言要去北疆贩马,云云。当时正值楼桑大建,刘备着实脱不开身。开春去了趟右北平郡,也因阎柔早与胡人约定日期,来不及告知。听闻刘备返回,张世平片刻也不能等,这便早早前来相会。
  心中急不可耐,哪还顾及这许多。便拉着刘备席地而坐,听他说来龙去脉。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听刘备将三郡乌桓与幽州马市胡商的关系,娓娓道来。张世平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刘备此去能成!右北平郡饱经蹂躏,大半毁于战火。只余四县。想那右北平乌恒王,对幽州诸郡马市,早已垂涎三尺了吧。最主要是,涿县并非四大乌桓王以所在郡县划分的专营地。名义上,三郡乌桓都可贩马来售。
  “世平兄,我与乌桓王有个约定。”刘备这便将贩马邑中的约定,说与他听。
  “妙极!”张世平一蹦而起。
  刘备笑着起身:“奈何诸事缠身,无法远行。”
  张世平郑重一礼:“我去。”
  “我也去。”苏双紧跟着站起。
  “如此,甚好。”刘备笑着点头。苏双张世平,二人合力。必能解楼桑无良马之患。
  马价为何奇高。
  除了中原少马外,运输成本是最大原因。
  有道是‘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dí)’。说的就是运输成本。木柴价值低,贩运到百里之外,花费的运输成本远高市价。同理,即便是将价值更高的粮食贩运到千里之外,也不划算了。
  将马匹从边塞贩运到中原,除了马匹自身的消耗。沿途各种原因造成的马匹折损,也是运输中的成本之一。按照张世平的说法,一百匹马中能安然抵达马市的,不足半数。余下多半在途中伤残、病死、走散、被掠,诸如此类。
  毕竟马贵。
  像刘备这般,由两位以一当千的骑将,一队精卒,百名突骑,千余民众,浩浩荡荡一路护送的马贩,几乎不可能有。
  路上的风险,便统统折成了成本,转嫁给平安抵达马市的,一众健全马匹身上。
  比如刘备从右北平郡到平波水砦的这一路,就遇到数股鲜卑游骑。若非惧他人多势众,鲜卑游骑定会来抢。激战中难免会惊吓、误伤马匹。损失尤其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