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9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6/2006

  沙摩柯所言,“水临绝壁,无从坐滩”,乃指瓮子洞,沅水河段。
  “楚之水大于洞庭,而险于辰河,河之源发自夜郎,经数千里抵桃源,历武陵而下,与洞庭汇。其险与瞿塘滟滪相伯仲,而沅陵、桃源接壤之间,有所谓瓮子洞虎子矶者,其险尤甚,崇崖峭壁,兀立如削,为舟之所必经,既无仄径可施牵,又无岩罅可用钩挽,遇春夏泛涨,水高石怒,舟必停泊以俟其平,稍触之未有不漂流而倾覆者。”
  瓮子洞,位于沅陵县东百八十里处。形如仓,激流倒灌,回声瓮瓮作响,故名。河岸紧邻峭壁,下有深潭,潭有险滩。暗礁密布,浪高水急。后世民间集资,于沅水北岸开凿纤道,方便船工及纤夫行走。“明百岁翁廖善人汉文,制铁索数百丈,凿孔系索,舟行始利”。
  然蓟国良匠,却依瓮子洞之平崖、狮子崖、走船溪、腰眼溪、长湾头以及上虎子矶、下虎子矶与沙湾等,各处绝壁,上建悬楼。设水力、畜力双路机关,排设悬臂钢索,牵引舟船。
  每座悬楼,除去用于牵引船只,还设望楼兵卒守备,及灯塔指引。此时,牵引吊臂,正高悬愚公锤,将崖下礁石,悉数轰碎。
  正如融漓所言,无从坐滩处,必有悬楼高居。
  完成与旧我切割,分久必合的墨门将作寺,正爆发出耀眼的辉光。
  待百余险滩,被匠人合力排除。沅水畅泻千里,武陵当久得其利。
  一言蔽之。时下汉人的“机(关)器思维”与后世皇朝的“人力思维”,不可同日而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代代背诵,然后世已无人能领悟其中真谛。
  何为器?器,物也;大者称器,小者称具。后世匠人只有(工)具,再无(机关)器。百年积弱,痛定思痛。遂有真知灼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器”、“具”之别,何以证明。
  简单。
  寻常人等,耿雍称其为:“彼有其具。”
  换成刘备,耿雍赞叹曰:“大器免成。”
  窥一斑而知全豹。
  沅水下游,先行通航。沅陵自辰阳中游河段,正加紧施工。无碍行船。经停一日,游麟号帆樯如林,(骡)马力全开,海市船肆,列队其后,徐徐逆进。越过激流,而后乘风破浪,抵达沅陵县,泊于北门津渡。
  县中百姓,奔走相告。山贼水匪,惊恐至极。
  游麟巨舰,如水上坞堡,全身包甲,钩拒暗藏。甲板排设弩炮,高楼立满庐士。诸如机关连弩,更是标配。一轮齐射,鸡犬不留。待船翼伸展,藏于前甲板下的霹雳发石车,徐徐升起。借船高之利,远射千步。一轮齐射,遂成火海。火断退路。铁骑崩乘而下,收割残敌,占据港津。再由机关马车,圈占前沿营地。后续大军、粮草,源源不断登岸。此,便是刘备所设想的,抢滩登陆战。
  船肆列队靠岸,旗船擂响市鼓,各家商号,旌旗招展。
  海市令高声唱报:“四海承风,九州升平。海市开——”
  蓟国海市,已遍传荆南。沅陵民众,自从提前得知,便皆翘首以盼。待机关舷梯,乃至升降天梯,排设落地。这便一拥而上。
  商家各个笑脸相迎。便是东胡护卫,亦喜气洋洋。
  “如何?”游麟爵室内,周晖心生感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郭嘉叹道:“先前读此句,本以为孟子所言,乃指德化万民。如今方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真意。”
  “此文何解?”周晖求教。
  “禹疏九河,而注诸海。”郭嘉一语中的:“因势利导,王道治国。”
  “疏九河,注诸海。顺民意也。”周晖竟也领悟:“人皆向上,民皆向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便是我主之道。”郭嘉心怀激荡,一时难平。
  一言蔽之,和平发展才是硬核。
  五溪蛮王“戴金花冠,形如章甫,衣朝霞布,珠玑璎珞,足蹑革履,时复锦袍”,携众立于高处。俯瞰游麟号及海市大舡,面色阴晴不定。
  又见游麟号甲板,沙摩柯等人,亦兴高采烈,指手画脚。这才脸色稍霁。
  低声说了句蛮语,五部精夫,遂领命而去。
  大汉治政,分官、吏,两个体系。官为群吏之首。可自聘僚属,称为“吏”。为便于行事,属吏多是本地人氏。所谓“异地为官,坐地为吏”,便是此意。一般下属,多称“佐”。亲信多出“门下”。
  武陵太守曹寅,领一众僚属,港前相迎。武陵郡治临沅。且因时有蛮乱,沅陵身处蛮区,更加山高水险,惨淡经营,只设长令,且常无人赴任。却不知太守,因何至此。
  “拜见府君。”周晖领宋奇、郭嘉等人先下船行礼。
  “见过都尉。”曹寅亦含笑回礼。
  在场诸人,周晖品秩最高:“敢问府君,因何至此?”
  “乃受蓟王所托,特来为都尉引荐蛮王。”曹寅素与刺史王叡不和。只因其固守武陵,不听王叡号令。刺史多次扬言,要杀曹寅。且武陵郡治临沅与荆州州治汉寿,近在咫尺,恐为其所害。恰逢沅陵县长,因蛮乱弃官,故曹寅逆沅水而上,名为代政,实则栖身沅陵以辟祸。
  “府君当知。某此来,乃为疏通水路,兴建港津。”周晖抱拳道:“若能逆入前汉旧县,五溪蛮区。与蛮人互市,当大有裨益。”
  “此事易耳。”曹寅笑道:“我与蛮王,私交甚笃。蛮人重利亦重义。只需结好蛮王,料想开港互市,亦非难事。”
  “多谢府君。”周晖大喜。话说,骤登大位,两眼一抹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得曹寅居中协调,自是大大利好。
  “城中已设接风宴,与我同去。蛮王席间可见也。”自王叡去职,曹寅心情大好。
  “敢不从命。”周晖欣然前往。
第144章
迎刃而解
  “施水(荔溪)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迳沅陵县北,汉故顷侯吴阳之邑也。”
  施水与沅水,于沅陵城西交汇。此处后世称“蓝溪口”。前汉长沙王吴芮,第四子吴阳,高后元年(前187年),被封沅陵侯,立沅陵侯国。共传三代,无子,国除。
  此城,曾为侯国都邑,内外二郭,算是坚城一座。武陵太守曹寅,因与上官不和,退据此坚城,城外另有蛮人环顾,自保无虞。
  五溪蛮王,俗尊王,然却无汉室策封。正式场合,只称五溪渠帅。故空置堂上主座,宾客东西对坐。
  曹寅能保武陵,正因结好蛮王。蓟王六百里传来手书,托其为周晖引荐。曹寅受宠若惊之余,会大宴宾客,将蓟王亲笔书函,传阅座上宾。言,区区薄名,能为王上所知,何其幸也。
  宾客心领神会。能为蓟王所用,料想,便是荆州刺史王叡,入为京官,亦不敢动其分毫。
  从来“打狗需看主人面”。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能入蓟王法眼,曹寅焉能不大喜过望。蓟王所请,自当尽其所能,力求尽善尽美。
  席间,闻,水衡都尉,此来疏通水路,开辟港津,还兼领护蓟国海市。蛮王即刻高看一眼。
  且与一般官吏不同,周晖一身贵气。问过方知,乃安阳少君侯。列候称“家”。郡国并行,家国天下。三级分封世袭权利架构中,有其一席之地。不可谓不“高贵”。
  蓟王以座舰游麟号相赠,亦足见持重。兼领海市,更是极大增益。
  双方倾心相交,一时笑语欢声,觥筹交错。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周晖离席相敬。言,改日必登门拜访。
  蛮王心领神会,答曰,恭候大驾。
  “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西阳分山。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
  五溪蛮王大寨,便立在此地。五溪蛮乃武陵蛮夷之统称。究其来源,古巴人、百越、甚至羌人,皆有混入。“精夫”一词,便出巴人古语。
  翌日,周晖携重礼登门。与蛮王商定雇佣及互市事宜。
  督造港津,人手不可或缺。日薪二百大钱,五溪“蛮左”,必踊跃客庸。汉人右衽。与之相反,称左衽。蛮左便是此意。
  吃住全免,日赚二百大钱,如此好事,焉能拒之门外。
  “都尉可曾选定,港津之所在。”蛮王当问仔细。
  “昨夜与府君秉烛夜话,促膝长谈。今,已有定计。”周晖笑答。
  “何地?”
  “乃先秦黔中郡治故址。”周晖答曰。
  “沅水又东迳县故治北,移县治。县之旧城,置都尉府。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汇也。”
  “县之旧城”,便是指先秦时,黔中郡治故址。此处地势开阔平坦,南倚丘陵,北临沅水,堪称“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汇”,乃知其方位:北对酉口,乃沅、酉二水交汇处。水运便利。
  “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沅陵)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也。”
  前汉时,为武陵都尉府。今汉毁于五溪蛮乱,乃荒丘废城一座。如前所说,百丈高楼平地起。废城原址重建,省时省力。远比另外择址,事无巨细,从头开始。来得简单迅捷。
  蛮王欣然点头:“此地,临沅对酉,二川交汇。时下,乃无人荒丘。用于督造,亦颇便宜(biàn
yí)。”
  周晖答曰:“大王当知,王上命我,建江表十港。沅陵地处沅水中游,为尽武陵诸水之利,宜当逆进沅水上游,择址再筑一津。王上曾言,前汉旧县,可再析出,用于安置蛮人,立五溪王庭,设属国都尉。”
  “莫非,王上欲效奢延鲜卑属国、真番马韩属国……立武陵五溪蛮属国!”蛮王大喜。
  “然也。”周晖又答:“王上欲将今汉并入辰阳县之义陵、无阳等,前汉旧县析出。立‘辰阳属国’,安置五溪部族。王上还言,首任辰阳(属国)都尉,宜授予王子沙摩柯。”
  “嘶——”五溪蛮王,倒吸一口凉气。能立为属国,自是极大利好。尤其对四夷而言。既能最大程度保有部族权利,又可坐享大汉治下诸多便利。乃二全齐美之策也。两汉之交,乃至今汉之初,五溪蛮人屡屡造反,所求无非自立。时至今日,汉蛮已难分彼此。与汉廷宰割天下,乃痴心妄想。臣服大汉,为其属国,当是最佳选择。
  “若立属国,我可为王乎?”蛮王问道。
  “煌煌天汉,非刘不王。”周晖话锋一转:“东胡称‘单于’。南蛮可称‘廪君’。”
  远古时,古巴人祖先“巴务相”,被举为巴氏,樊氏,呼氏,相氏,郏氏,五部落首领,于夷水(清江)立巴国(方国),称“廪君(lǐn
jūn)”。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世本》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又《山海经》:“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据此可知,廪君或为太嗥伏羲氏后裔。时下,已为南蛮之神,尊“廪君神”。廪君神下号廪君,乃蛮人天子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