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7/1270

  然而,事实上就是这些都没能解决饥荒、疾病,也没让人类生活变更好。
  倒是资本的出现,快速以残忍的速度拉动这个世界,在鲜血中屠杀,最后出现一批遏制资本的力量,达到某种平衡后,人类进入21世纪。
  21世纪的人类,在各个方面,全面碾压过去的时代。
  当然,生活在21世纪的人类,一定会说我们活得多累啊。
  然而他们不知道古代一场瘟疫就可能夺走他们的命,或者他们会天天待在田里被地主压榨,又或者活活饿死。
  所以,资本这东西,要好好使用它,同时管控住它。
  这对整个国家都是有利的。
  六月下旬的时候,各地的报纸开始走上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对某些治安队的暴力行为提出点名批评。
  当然,同时对那些冲击商社的人的行为提出批评,并且各地官府也开始逮捕那些随意冲击、打砸商社的人。
  与此同时,报纸上大面积出现了对资本家的点评。
  这就是他张凡的套路。
  资本不是要抬头吗?
  来来来,看看民心对你们是什么态度?
  来!都给朕仔细看清楚,民众对你们是什么态度?
  看清楚了吗?
  看清楚了吧!
  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了吗?
  这种手段,比朝廷仅仅用司法去惩罚,要更加威慑力。
  为什么?
  逻辑何在?
  告诉你,资本真正忌惮的不是皇权,而是民众,是联合起来的民众。
  资本的利润来源于市场,市场是由民众组成的。
  资本的手段是对上弱化官府管控,对下分化民众。
  然而,张凡让这些资本家看到了一点,目前大明朝的民众,他们分化不了!
  因为最核心的民生产业,都掌控在朝廷手中,资本分化不了!
  进入六月底,各地的官府报纸开始杀入这场舆论战后,一些地方的牛鬼蛇神也开始被陆陆续续收拾掉。
  到了6月25日,大理寺公布了陈志等人的处罚结果:处死。
  并且上海的治安司开始查封陈志等人商社,并且开始查处其中一些偷税漏税、作奸犯科的事。
  一条条罪名在接下来被陆陆续续公开。
  民众要的不就是这个结果吗?
  依然官府的结果开始公布,有游行自然也就慢慢开始消退。
  到了七月的时候,各地基本上都停了。
  这次事件,几乎将资本推到前台上,被许多人吊起来又抽又打又骂。
  丁在年:“我没有想到,狗皇帝居然能用这一招,无线电波,竟然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管控。”
第1118章
大明朝的威慑平衡?
  王夫之在他的《大明阶级史》这样记录了关于“太子案”。
  他写道:太子案的起因是日益崛起的资产阶级一次野心勃勃的权力阴谋,这件事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揭露了资本家对官僚的腐化。
  但王夫之随即又写道:太子案中,皇帝在国朝建立了一种新的威慑平衡,既在朝廷的主控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威慑,大游行,让资本家第一次尝试到了除了朝廷以外的第二种力量。
  这种力量如同汪洋大海一样,一旦他们爆发,资本家们将束手无策。
  难道大明进入了威慑纪元?
  不管怎么说,王夫之的这一分析,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这也的确是张凡想要看到的局面。
  七月三十日,一群人被押送到北京城郊外法场的路上。
  为首的陈志在临行前大声笑道:“哈哈哈!我们是杀不完的!迟早有一天,后继者,会推翻暴君!”
  “我们为自由而战!”
  “终有一天,我们会取得胜利!”
  他说得慷慨激昂,但换来的却是剩饭剩菜。
  正午时候,陈志等一众人,被押送到郊外刑场,枪决。
  随着枪声响起来,这些人倒在地上。
  太子案似乎随着太子被废,就已经终结了。
  然而,它的影响却还没有结束,或者说,随着陈志等人被枪决,后续影响才刚刚开始。
  因为朝廷在接下来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清查,清查对象主要是当地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
  大多数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地方上的商人勾结起来,形成垄断型产业链。
  当钱和权绑在一起后,将是一种恐怖的资源型垄断。
  于是,以李自成为首的廉政督察总府,以北京为中心,在各省成立了直属于北京的专案小组,分散下去,开始调查。
  这种专案小组,不受地方巡抚衙门、布政使司衙门的管控,不需要向他们汇报。
  背着无线电报,到地方上去,有任何事情,直接给北京发电报,给李自成为首的廉政督察总府各高级官员发电报。
  而且为了加强、加快进程,每个小组规定了必须发日报。
  也就是北京监控核查各省小组每日的工作。
  这是为了防止一些人下去后,立刻被地方腐化。
  而且,也是为了提高监察效率,以便后续做核实。
  例如头一批人去山东省调查,这帮人调查完后,也就抓了一些小虾米。
  北京不满意这个结果,然后派出第二批人调查山东省,第二批人一边调查一边发日报。
  两批人的日报可以对比来看,如果有出路,那肯定是有一批人说谎了。
  这叫过程文档备案。
  在这种模式下,一批批调查组被分派到地方上,开始了雷霆调查行为。
  崇祯二十一年的整个下半年,官场震荡。
  然而,官场震荡还没有人敢反抗,因为这是顺应了民意。
  八月十五日,北京就有5个官员被查。
  分别是顺天府府丞,国土管理司司丞,商务司司丞,市场监督局郎中令,朝阳新区知县。
  他们的罪名要么是受贿,要么是滥用职权牟利。
  当然,这还只是开始。
  进入到九月,山东布政使汪忠桥被查,他是崇祯二十一年,第一个被查的省级大员。
  据说他有两个弟弟,利用他布政使的官职,垄断了青州府的煤矿买卖和制糖业。
  煤炭日益成为民生行业,而制糖业随着大明经济的发展,也开始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物资。
  在过去的时代,只有有钱人才吃得起糖。
  例如在苏杭一带,为什么口味会偏甜?
  因为在古代,那一带的经济发达,制糖业也发达,能吃得起糖,是身份的象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7/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