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7/1270

  大大的有!
  为啥有人赞同?
  媚上啊!
  皇帝现在想要做什么,那肯定有一大帮的马屁精在下面歌功颂德。
  就算皇帝放个屁,他们也能从皇帝今日吃的是素还是荤来进行解析,并且推断出皇帝吃进去的那块猪肉,可能是产自保定府。
  新政派在这几年得到了太多好处,一大帮的政治投机者现在在朝野上下活跃,一个个嘴巴皮子磨练得油光水滑了,就等着皇帝陛下赶紧玩新花样。
  这不,刘惜君现在是北京城的一大红人。
  她这个官印刚刚领到,就一大批人排队想要拜见她。
  而且私下已经有不少人在传言,刘惜君已经被皇帝给睡了,不久之后后宫就会多一个刘妃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种现象,已经表明,某些社会风气正在转变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不了女子做官。
  这年头,连孔府都被断了,南京死了那么多儒生。
  一大堆农学为主的学生做了基层官员,还有工科出身的都进入了体制内了。
  所谓的酸儒腐儒的战线已经在被各个击破,新政释放出来大量的机会,已经取得的成效,早就开始撼动传统理念了。
  有人说南直隶事件将是一个转折点。
  既然皇帝如此坚持,韩爌也不好再说什么了,部院大臣们如果还想反对,让他们自己跟皇帝说吧。
  韩爌道:“陛下,臣汇报完了。”
  “各部明年的计划都在列了么?”
  “回禀陛下,都在制作当中。”
  “嗯。”
  孙承宗道:“陛下,这一份是目前九边新军政的整改进度。”
  “其中大同镇一共建设有2万边防军,相关后勤人员有2万,另有10万预备役。”
  “延绥镇、甘肃镇、宁夏镇,各自也完成了精兵简政,结构调整的目标。”
  “延绥镇3万边防军,预备役10万。”
  “甘肃镇6万边防军,预备役20万。”
  “宁夏镇3万边防军,预备役10万。”
  “监察院在今年查处参将8名,裁汰游击将军10名,原本九边上报总兵额80万,现在边防军人数一共30万,预备役暂且不算在内。”
  “边军所有编制已经整编完毕,请陛下过目。”
  崇祯打开这份汇报仔仔细细看完,随后道:“边贸目前进展如何?”
  “一切进展顺利,据草原传回来的消息,文安之带领的儒生,已经抵达大同镇,各部首领已经派人前来接应。”
  “喀喇沁部名存实亡,元上都城要有移民过去,在元上都和北府城建立一条汉人的城镇。既可防止建奴西进,亦可为以后北征漠北蒙古打基础。”
第304章
私养家兵
  “在这里。”崇祯指着地图,“在这里建立一条对草原的战略纵深。”
  韩爌道:“臣担心,老百姓不愿意移民到草原上,毕竟那里不比关内。”
  “九边各地不是刚刚裁汰了一批老弱病残的士兵么,可以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迁移过去,补充人口缺失。”
  “如此,消耗的粮食恐怕不在少数。”
  “汉化元上都和兴建北府城,对以后的草原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孙承宗和韩爌互视一眼,这个办法不是不行,眼下恐怕只能这样了。
  那些被裁汰的士兵本身便在边疆,离草原也近,行动起来更方便。
  而且他们失业了,没有了饭吃,若是组建起来调集过去,至少还可以吃上一口饭。
  如此,大家都好。
  “还有何事?”
  “秦良玉发来奏疏,钦州港口已经修建完毕,目前钦州已经募得总兵力5万,钦州造船厂也已经启动,并且有一艘海船已经下海,是小型战舰,南部军区正在日夜操练。”
  “有没有定目标?”
  “回禀陛下,一年之后,可出海征战安南。”
  崇祯脑子又飞快转动起来。
  一年后可以出征?
  假设在半年之内打下安南,也就是崇祯六年下半年打下安南。
  打下安南,便可以从安南运回大量的粮食。
  大批量的粮食进入大明,将粮价打下来。
  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有饭吃了。
  人只有吃饱了,才会发展商业。
  不过,若是要安南的粮食通过海路运回来,必然要经过东南沿海,那里海盗猖獗。
  所以,还得解决海盗的事情。
  而东南沿海局势复杂,最终要彻底控制东南沿海,还得靠朝廷自己的海军。
  如此说来,这两年的任务还是非常重的。
  既要完成对皇太极的全面战略包抄,也要解决东南海患,甚至可能要解决台湾问题。
  若是成功在安南和上海之间建立了一条密集且稳定的航线,粮食就真的可以大大的增加了。
  两人汇报完了。
  “陛下可还有别的吩咐?”
  “韩爌,你先退下,朕还有单独的事情要跟孙大人商议。”
  “臣告退。”
  韩爌去了建极殿。
  “你们也都退下,没有朕的吩咐,任何人不得进来。”
  方正化等人也都退出去。
  殿内只剩下崇祯和孙承宗。
  “孙爱卿,天启年间,你被任命为辽东督师。”
  “承蒙先帝信任。”
  “你对辽东那些军官了解多少?”
  孙承宗敏锐察觉到可能出事了,要不然皇帝不会问这种问题。
  他不敢有任何隐瞒,便道:“启禀陛下,老臣当初只听说有军官私扣军饷,至于到底是哪些人,因为战事紧急,老臣倒并未去细查。”
  “有人密奏朕,祖大寿蓄养家丁5000人,吴襄因辽东之战而入狱,其子吴三桂蓄养私军3000人。”
  孙承宗心头一沉,祖氏和吴氏都是辽东将门世家,在关宁军中颇有人望。
  “关宁军现在的军饷已经涨到了1.7两每月,而发到士兵手中的才4钱(0.4两),其中有1两3钱被军官拿走,祖大寿和吴三桂用朝廷的钱,养自己的兵!”
  孙承宗连忙道:“此事袁督师可知?”
  “你觉得他知道么?”
  “以老臣对袁督师的了解,他必然知晓,只是辽东战局一直很紧张,他必不会贸然动辽东这些军官。”
  “朕也认为袁崇焕是知晓的,只是局势使然。”崇祯道,“关于这件事,元帅有何看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7/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