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4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7/1270

  若是现在打仗,贵族们必然掌握实际军权,这是汉人官员不愿意看到的。
  “多尔衮,你怎么看?”
  “奴才认为,先稳定漠北蒙古一事,另外西北蒙古最近也会传来消息,等我们财力充足了,还是要先拿下朝廷。”
  皇太极想了想,说道:“张先生说的有道理,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各旗军营要勤加训练,随时迎战!”
  诸位贝勒道:“嗻!”
  众人退下之后,皇太极就开始仔仔细细阅读崇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所有内容。
  读完后,摇了摇头道:“崇祯小儿,你是被改制冲昏了头了吧,这等荒谬新政也敢随意乱发,本汗现在坐等你玩火自焚,你好自为之!”
  二月初一,北京。
  今日无早朝。
  一大早,成基命就去了韩爌的府上。
  “韩阁老,今日就到了新城新政正是售卖土地的日子,今日这条政策便可见分晓,若是并无效果,我倒是认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好机会。”
  韩爌知道成基命是什么意思。
  成基命无非就是想借此来打击新政派。
  如果新城新政售卖土地没有任何效果,这个政策就要被撤销掉。
  撤销就完了?
  按照大明朝官员的尿性,肯定会找人出来背锅。
  这背锅的人自然有两人,一是顺天府府尹李长庚,二是湖广布政使邱禾嘉。
  这两个位置都是保守派垂涎已久的位置,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拿过来。
  “先等看结果吧?”
  成基命道:“现在那些监察御史们已经动笔开始写弹劾奏疏了,一旦弹劾起,便要廷议决定,我认为今日新政必然出大问题,顺天府府尹人选我都想好了,就让通州巡抚朱国标来担任,届时韩阁老你提出一套温和型的新政,在顺天府推行。”
第466章
震惊了整个北京城的一笔收入
  二月初一,崇祯一大早就在乾清宫和张嫣一起研究青霉素。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下午。
  张嫣记录下了大量的手稿。
  皇帝沉迷在青霉素的制造中不可自拔。
  但官员们可都把眼睛盯在今天卖地一事上。
  新政派都在加大力度宣传,毕竟这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头一枪,如果出现了问题,必然会印响后面一系列的新政。
  而保守派们则在隔岸观看,一旦有任何问题,就开始搞事情。
  到了下午三点的时候,王承恩突然进来:“皇爷,毕大人和陈大人在外面求见。”
  崇祯将青霉素收起来,然后道:“让他们进来吧。”
  不多时,毕自严和陈子龙进来了。
  “臣参见陛下。”
  “免礼,何事?”
  毕自严和陈子龙互视一眼,然后陈子龙说道:“陛下,从早上八点开始,截止到现在,银行已经放贷1500万两。”
  崇祯心头一动,说道:“名单有么?”
  “这是名单。”
  崇祯接过来,仔仔细细看完。
  一共有6家民营商社,还有2家新成立的国营商社分别拿了地。
  他们总共贷款1500万两。
  崇祯走到北京城的立体地图前。
  这是一幅完整的北京城地图模型。
  上面有朝阳新区、海淀新区和南城新区,还有大兴县、昌平县。
  陈子龙说道:“陛下,这朝阳新区和海淀新区的地卖得是最多的。”
  崇祯的目光在地图上扫过,不由得点头:“他们当然喜欢在朝阳新区和海淀新区拿地。”
  “朝阳新区离通州近,通州是大运河的终点,以前大部分商人都会将东南、山东的货运到东城,所以东城繁华。现在朝阳新区建立起来了,这里以后必然是新的商业区,这里银行都开设了好几个了,朕若是他们,朕也在这里买。”
  “陛下,海淀新区他们竟然也买了。”
  “你们不要小瞧这些商人的眼光。”崇祯的目光落到海淀新区,“北京到张家口的水泥路,贯穿了海淀新区,这里以后是关外货物进入关内的必经之地,而且大学和纺织厂都设在这一代。”
  崇祯可谓是一语道破了目前卖地的本质。
  他看了这些名单,其中就有那个李如礼,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拿到了水泥路的招标,还协助孙承宗调过民间粮食,这个人与朝堂上不少大臣都有来往。”
  这一次,他手里的礼嘉兴建商社拿了两块20万平米的住宅区,一块30万平方米的商业街。
  北京城现在的拿地价是多少?
  2两银子一平,白菜价!
  李如礼申请到70万平方米的地,只需要140万两。
  他自己拿了80万两出来了,却找银行贷了300万两。
  准备了380万两银子(约23亿元)。
  为什么?
  因为还要各种建筑开发的费用。
  朝廷肯定是不允许他一分钱都不掏,直接让银行给他贷300万两的,万一这货跑了怎么办。
  当然,跑是跑不了。
  这种人的家庭名单现在已经全部单独保存起来,他们要出北京城,都得有特殊部门备案。
  他一家就贷了300万两。
  其余的8家贷了1200万两,他们自己出了600万两。
  也就是说,这8家现在手里一共有2180万两。
  这个数额,在过去的年代,快要达到大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了。
  这绝对是一笔庞大到让人震撼的数字。
  是不是很爽?
  不不不,现在李如礼本人刚回到家,在家里发抖。
  他拿出来的80万两,不是他一个人拿的。
  礼嘉兴建商社也不是他李家一个人的,是北京城好几个富商一起出的钱,这些富商的背景都非常干净。
  以前都属于一般家庭,全都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跟着朝廷混出来的。
  现在参与进来金额如此巨大的国家项目,几乎将他们全部家当都拿出来了。
  这里面是有巨大风险的。
  为什么这么说?
  例如商业街,万一到时候商业跟不上,房子建在那里,岂不是空着的?
  房子空着的,怎么收回成本?
  例如住宅,万一没人买怎么办?
  这些都是风险。
  一旦风险出来,他们没有收入,就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收不回钱,怎么给那些存钱的老百姓支付利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7/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