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路易十四(校对)第1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331

  “并不在这场战争里,”路易十四说,一边计划着特殊军种的筹备工作,一边说:“对抗野兽需要人类的智慧。”他放下望远镜,“不过我们首先要确定法国人在这场战争中的位置,还有您,我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在这场战争中损耗太甚,您在波兰的统治也会受到影响。”法国国王不太虔诚地建议道:“别去关心那些救世主之类的虚名,就算是教会愿意给您一个圣人的头衔也别干,没看圣人都是死人吗,死后的事情就让我们死后再去关心吧,如果您还是有点忧心,那么等到这场战役结束,如果维也纳还在,我们就设法从利奥波德一世那里给您弄一座教堂或是修道院。”
  这通话倒是让路德维希一世又是暖心又是啼笑皆非,其他不说,从利奥波德一世那里“弄过来的”修道院或是教堂,难道还能算成他的功劳吗?他怀疑自己在做临终圣事的时候说起这件事情,为他施礼的教士会唾他一脸的圣油……不过和路易十四待的时候长了,是会变得疲沓一点,尤其是对上帝,路德维希一世一边在胸口画了一个十字,一边说:“您知道明天的会议吧。”
  “是的,我知道。”路易十四说。
  “那么您是已经做好了准备吗?”路德维希一世说,按理说,联军的统帅应该是利奥波德一世,但他肯定会站在路易十四这边——他不知道路易十四收买了多少人,但他知道路易十四是个顽固的人,他想要做到的事情,很少有做不到的。
  “如果有什么意外,”路易十四说:“那么就让维也纳和利奥波德一世去死吧。”
  ……
  第二天的会谈,也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国王会谈”而不是通常以所在地命名的卡姆尼可会谈。因为在这场会谈里,一共一个皇帝与三个国王在场,利奥波德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三个国王是:法国的路易十四,葡萄牙的佩德罗二世,波兰的路德维希一世。
  鉴于佩德罗二世的长女已经是法兰西的王太子妃,路德维希一世原本就是法兰西的孔代亲王,在他成为波兰国王的路上路易十四也是不遗余力,他们当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成为路易十四的反对者,但利奥波德一世这里也有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与巴伐利亚三个选帝侯,与西班牙的全力支持。
  国王会谈的地方被安排在卡姆尼可的市政厅里,在路易十四与利奥波德一世第一次会面的时候,他们的臣子为了作出平等的安排,竭心尽力,后来两位君主并肩坐在两把椅子上,利奥波德一世是坐在右侧的椅子上的,这算是法国人的小小让步,因为在帐篷里利奥波德一世是主人,路易十四是客人,但在这场会谈中,路易十四不可能再退让——议政厅的大门洞开之后,利奥波德一世只略一犹豫,路易十四就昂首阔步地率先走了进去,并且径直坐在了那把唯一的主人椅上。
  有那么一瞬间,人们都以为利奥波德一世会当即离开,但他并没有这个勇气,或者说,他至少还有一点对奥地利的责任心,他来到路易十四右手的首位,坐了下来,然后是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二世,在利奥波德一世的对面,他下首是路德维希一世,但紧接着勃兰登堡为首的三位选帝侯也紧跟着坐在了利奥波德一世这边。
  事实上,“国王会谈”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就连前线距离他们也还有好几座城市,几百里呢,路易十四向上帝与圣十字架发了誓,虽然他做了联军的统帅,但绝对不会干涉任何一个将领的指挥,他只是一个监督者与一个裁决者,无论是什么人,法兰西人,奥地利人,还是波兰人,又或是天主教徒或是新教教徒,在这场战争中,只要觉得自己受到了冤屈,或是遇到了什么为难的事情,他们就尽可以向他申诉,他保证自己绝对会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不说利奥波德一世,还有另外两位国王,三位选帝侯是怎么想的,但对于将领们,甚至是奥地利人,当然也会愿意有着这么一个名誉统帅,但随后,路易十四也向他们发誓说,如果在这场战役中,有人因为怯懦或是各种卑劣的理由在面对凶暴的敌人时逃走,令得那些勇敢虔诚的战士无谓地死去,以圣母的名义,即便别人不追究,他也要追究到底,无论那是一个人又或是一个国家。
  他甚至不经意地说,这里有三万法国士兵,但法兰西境内还有十倍于此的军队——太阳王当然可以将自己的誓言实践到底。
  这也是路易十四在了解了雇佣兵,尤其是意大利的雇佣兵之后才做出的决定,毕竟对雇佣兵来说,钱再多无法享受也是一场空,所以在遇到局势不利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逃走,现在法国国王威胁他们说,如果他们敢在战场上这么做,只要被捉到他们就会被吊起来绞死——一些雇佣兵居然还真的在听到了这样的敕令后逃走了……对此法国军队之外的将领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只有绍姆贝格元帅能够理解路易十四的忧虑,因为他是奥地利人,做过雇佣兵的首领,也和奥斯曼土耳其人打过仗,他知道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用兵方式,在看到敌人黑压压地一阵扑过来的时候,只要不是参孙或是大卫(两者都是圣经中描绘的强者),都不免会生出逃走的念头,这时候就要忠诚与荣誉来说话了,但雇佣兵是没有这个的,他们一旦决定了舍弃钱财保存性命,就会立刻转身逃走,你们也知道的,一旦有人带头逃走,最顽强的军队也会如同海沙砌筑的堡垒那样倾倒般的溃散。
  路易十四没办法挑去奥地利人与西班牙人军队中混杂的雇佣兵,不是每个国王都有资格建立仅属于自己的常备军的,他只能靠着这种恫吓来提前驱逐一些心怀叵测的胆小鬼,也让留下来的人有所预备,至少他们不会逃得那么毫无负担。
  只是在亨利,沃邦与绍姆贝格即将动身,参加将领们之间的会议时,国王也提了两条建议,第一就是加强督战队的力量,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更优良的马匹、武器和更多的士兵,第二就是在前线筑造更多的防御工事。
  水泥早在二十年前就被路易十四用在了凡尔赛,经过连续不断地开发与创新,法兰西的水泥工厂不但产量惊人,还能提供出各种不同的水泥,从坚固程度到凝结时间都有不同,卢瓦斯侯爵的军备仓库里也储存了不少的速干水泥,这些水泥正和小麦与肉干一起被送往卡姆尼可。
  所以沃邦的想法就是在萨瓦河流域建造工事,低矮的堡垒、曲折的城墙与隐藏起来的堑壕,话音一落,会议上就不免议论纷纷。虽然在场的将领都听说过沃邦的大名,知道他在防御和攻打堡垒这方面有着出众的天赋——但他也过于异想天开,奥斯曼土耳其人有二十五万大军,他们的战线会有多长谁也不知道,而且谁又能知道他们会在何处展开攻击呢?
  “那么诸位的意思难道是想要仿效曾经的匈牙利人吗?”沃邦问道。
  这里他指的是摩哈赤战役,也就是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与著名的奥斯曼土耳其苏丹苏莱曼一世的战役,这场战役中,匈牙利人也抱着要将奥斯曼人引入腹地,而后与两支援军联合,在平原上发挥匈牙利骑兵的优势,一举将敌人一举歼灭的如意算盘,但当时的拉约什二世大概没料到,逐步后撤与诱敌深入在所有的战术中从来就是一种最为需要纪律与勇气的技巧,匈牙利人的后撤在遇到了阿扎普步兵的大肆进攻后就变成了溃退,他们终于奔逃到预期的战场上——一座点缀着零星沼泽的平原上时,人人都想着逃走,奥斯曼人的西帕奇骑兵与耶尼切里军团不疾不徐地在匈牙利人的舞台上屠杀了两万五千人,也就是匈牙利人全部的军队。
  另外两支援军一听说,头也不回地就撤走了。
  匈牙利的国王拉约什二世就死在这场战役里,并不怎么荣耀,因为他是在逃走时陷入沼泽,因为身上的盔甲太重所以被活活淹死的……现在匈牙利地区的人,还会说:“就像是摩哈赤那样惨呢。”
  这些将领中的一些人所有的想法,沃邦也知道,他们并不是不勇敢,只是习惯了用城堡来抵御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但只有城堡是不够的,要更多的消耗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力量,只能进攻而不是等待。
  沃邦提出,他们不但应该单就萨瓦河以北展开防御,还要在萨瓦河以南展开进攻,这不是说,他们就要主动向奥斯曼土耳其人发动进攻——他们应该如几百年前的骑士那样,摧毁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田地,焚烧他们的房屋,破坏他们的道路,哪怕这样只会让他们死一个阿扎普,他们也许就能够少死一个士兵。
  利奥波德一世的将领,也就是同样负有盛名的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表示反对,他是一个老将,打过三十年战争,对奥斯曼土耳其人有着很深的了解,他不得不承认,这种坚壁清野的方式确实会让奥斯曼土耳其人感到烦恼,二十五万人会对敌人造成压力,也会对统帅造成压力,而且他们的骑兵坐骑所需要的草料每天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些单靠从后方运送过来是不够的。
  “但斯洛文尼亚人一向感恩我们的皇帝陛下对他们的宽容。”从1500年起,哈布斯堡就掌控了斯洛文尼亚,并有意将其合并到奥地利内,如果如沃邦所言,强行赶走居民,焚烧房屋与提前收割麦子,污染水井等做法毫无疑问会引来斯洛文尼亚人对利奥波德一世的憎恶。
  沃邦都快要气笑了,明明有更能保证胜利与减少伤亡的办法,却因为利奥波德一世的贪婪被拒绝,难道法国人都是圣人吗?就连维也纳的主人也不愿意为它付出些代价,却要毫无干系的人做牺牲?
  “但如果奥斯曼土耳其人来了,他们一样保不住家园,甚至还要丢掉性命。”绍姆贝格说道,换来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的瞪视,但绍姆贝格虽然之前是个奥地利人,现在却是法国人,而且不同国籍的骑士为一个国王效力也不什么罕见的事儿啊。
第三百一十二章
国王的再一次御驾亲征(9)
  “不不不,这很关键,”亨利说,他现在是波兰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长子,如果不出意外,他也会是波兰国王,虽然为了避免大贵族与施拉赤塔阶层的猜忌,亨利在交还了法国的公爵爵位后,只是波兰的一个伯爵,也就是施拉赤塔阶级,按照这个等阶,他甚至没有资格与这些将领平起平坐,但路德维希一世已经六十多岁了,万一路德维希一世不幸去见了上帝,那么路易十四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亨利送上波兰王座,所以即便他突然插嘴,也没人敢打断他:“应该说,”这位十几岁就已经是个军人的男士笑吟吟地说:“若是奥斯曼土耳其人来了,杀死了他们的亲人,焚烧了他们的房屋,抢走了他们的财产,他们诅咒的是默罕默德四世,但如果按照沃邦先生所说的,他们就要诅咒利奥波德一世了,这样吧,”他愉快地建议道:“我们可以寻找一个折中的办法,先生们,我们可以向利奥波德一世陛下求告,请他拿出钱来,补偿那些可怜的民众。”
  这句话一说出口,在场的人顿时都僵住了——除了与法兰西联盟的葡萄牙人之外,勃兰登堡选帝侯差点笑出声来,幸好及时忍住了,但他忍住了,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二世却不必,因为受够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的气,他也不介意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一些难堪,反正他与利奥波德一世之间没有任何谈和的余地,加上他原本就是一个放诞的人,于是他响亮的笑声就充满了整个会议室。
  原本蒙特库科利元帅已经与利奥波德一世商定了,哪怕有路易十四在,无法将法国人推向最前线,至少也要让他们承受一些损失,这种做法让蒙特库科利这位耿直的老人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是奥地利人,他不能看着维也纳受奥斯曼土耳其人肆意蹂躏,而且西班牙的哈布斯堡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堪称双辅双成,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因为卡洛斯二世的残疾与痴呆陷入衰落,才会被法国国王乘机夺取佛兰德尔,又因为卡洛斯二世没有生育能力,注定了没有后代,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一定会因为西班牙的王位打上一仗,有这样的可能,就算是再正直的人,才会暂时放下自己的良心,去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却会有损于自身荣誉的事情。
  但亨利伯爵如此说,这个局面就变的尴尬起来了,他们难道还能明说,要除了奥地利之外的军队去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人的阿扎普步兵浪潮吗?请注意,他们是援军,是基于同为天主教国王,或是利奥波德一世与罗马教会的雇佣,才会来到卡姆尼可的人,如果他们察觉利奥波德一世有着这样的企图,就算是耶稣基督重新降临在这个世上,他们也绝对不会再为这场战役动一人一刀。
  更不用说,亨利伯爵也已经给出了解决办法,是的,如果给出赔偿,又告诉那些斯洛文尼亚人,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大军已经在路上,他们也许会遵从利奥波德一世的旨意,离开自己的家园——但利奥波德一世,或者说,奥地利的国库真的能够承担起这份支出吗?要知道,随着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断地改良火枪,火炮,舰船——其中最为疯狂的一个就是利奥波德一世。
  蒙特库科利元帅隐约知道一些利奥波德一世与路易十四的事情,说起来,利奥波德一世在少年时期,对路易十四是有些轻蔑的——相比起太早去见上帝的路易十三,利奥波德一世的父亲费迪南三世可是劳心费力,直到确定为自己的儿子谋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位才安心离去的,他离去的时候,利奥波德一世十七岁,身边没有权臣,王太后也无法在政务中置喙,除了要和那些诸侯周旋,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皇帝。
  但自从路易十四亲政,他与路易十四之间的境地就像是反转了一般,那些选帝侯们愈发地得寸进尺,咄咄逼人——之前他们或许也是如此,只是那时候利奥波德一世还不能完全地领会政治上的奥妙,所以一时半会无法察觉,但随着他逐渐成长,那些卑劣的伎俩就再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了,他满怀愤怒,又没办法如路易十四处置大臣那样处置他们,因为论地位,他们是平等的。
  之后又因为两岁的年龄差,路易十四抢先娶了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长女——要说,利奥波德一世每天晚上都在诅咒,那个可能得以同时继承西班牙与法兰西王位的,或是成为西班牙国王之父的男孩最好能够早点夭折,可惜的是,这个男孩不但没有夭折,反而愈发地强壮聪慧了,相对的,利奥波德一世的两个儿子却都夭折了,一个甚至没让他见到面。
  如果说,政治上利奥波德一世要责怪该死的选帝制度,后代上他要责怪上帝,那么法国国王利用了他的贪婪与不能知人善用的缺陷,在佛兰德尔事件上恶狠狠地坑害了利奥波德一世一把的事情,就连蒙特库科利亚元帅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反正利奥波德一世是恨透了派了一群戏剧演员耍弄了他一遭的路易十四。
  之后蒙特库科利元帅还在法国人全力攻打荷兰的时候,与蒂雷纳子爵交了几次手,没有取得失败,也没有取得胜利,他知道利奥波德一世有点失望,但奥地利的军力(不是常备军)在奥斯曼土耳其人倾巢而出的时候也只能聚敛五万人,当时蒙特库科利也只有一万五千名士兵,如何与蒂雷纳子爵相当于他三倍的军队拼斗?人数这样悬殊,就算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将领,只要他懂得稳定战局,也能将蒙特库科利阻拦在低地地区之外,遑论对方是蒂雷纳子爵?
  这位年迈的元帅看着会议桌对面的人,沃邦四十余岁,亨利伯爵三十多岁,绍姆贝格虽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奕奕,身体健壮,声音洪亮,听说这次出征还是他主动请缨,想必之后还能为路易十四效力二十年也说不定,虽然大孔代被路易十四送去做了波兰国王,但巴黎还有卢森堡公爵,而且路易十四的军事学院也已经开学了,只要十年,不,六年,甚至三年,就会有一批受如卢森堡或是绍姆贝格这样的名将教育和指导的军官出现在战场上,原本有这个资格的只有他们的儿子,侄儿或是外甥,又或是朋友与亲眷的子女……现在……一想到法兰西最终会变成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蒙特库科利动摇的心就会立刻坚定起来。
  但无论他如何坚定,这里还有除了奥地利之外的国家,而且就算是勃兰登堡这三位选帝侯,也不会允许奥地利人紧缩在他们身后,看着他们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厮杀——他们对沃邦提出的,坚壁清野,增设防线与地堡的战术很感兴趣,当然,这样利奥波德一世的钱囊免不了一空二白,但他至少还有他的都城维也纳对不对?
  ……
  路易十四可没觉得利奥波德一世会为了钱感到为难,为了保证利奥波德一世不在佛兰德尔之事插手,他可是实打实地按照秘密协议,给了利奥波德一世价值五十万里弗尔的金币,要不然他也不至于在攻打荷兰的时候抵押了枫丹白露。
  他可以为法国的新领地抵押枫丹白露与王室珠宝,领地,那么利奥波德一世就算是为了维也纳与奥地利,向银行家们借贷一笔费用又如何呢?反正他听绍姆贝格元帅说,也不知道那位瑞士将领是如何想的,他确实建议如果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财政上有困难,他这里有几个可靠的银行家推荐。
  也不知道他是有意献殷勤,还是无意推波助澜,不过路易十四这里确实有他请求觐见的书信,但路易十四提起这个人的时候,就连邦唐也有点犹豫,因为这位卢梭先生正是一个日内瓦人。
  日内瓦神权共和国位于瑞士与法国之间,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很简单,在路德宗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们的谋私工具后,由马丁·路德点起的火焰仍未熄灭,法国北部城市的一个贵族之子,约翰·加尔文逐渐接手了新教的思想,并在皈依新教后大幅改动了新教的仪式与典籍,让它更贴近寻常民众——这些都没什么,问题是他认为既然上帝的国家可以民主化与共和化,那么人间的国家又为什么一定要被君王和领主统治呢,当然,他是个一个谨慎的人,这样的话最终还是他的教徒喊出来的,只是有了这样的思想,他无法在法国继续立足,于是他就来到了日内瓦,在信徒的簇拥下剥夺了日内瓦主教与萨伏伊公爵对日内瓦的所有权,从那时候起,日内瓦就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了一个新教的教士与信徒管理的城市。
  简单地说吧,他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日内瓦的教皇,一个是胡格诺派的创始人。
  这样的两个名号,就算是约翰·加尔文去世一百多年了,但法国的天主教徒对他还是又忌惮又厌恶,又因为日内瓦人不断地接受那些不愿意改信的胡格诺派教徒,与法国的关系更是恶劣,所以提到一个日内瓦人,法兰西人就像是提起了一个魔鬼。
  事实上没有任何信仰的路易十四不会在乎这个,不过竟然连邦唐也露出了异样的神色,他要为身边人考虑,于是他明面上拒绝了瑞士人的请求,私下里却让绍姆贝格元帅去见了那个人——绍姆贝格也是新教教徒嘛,他们一定有不少共同语言。
  在绍姆贝格打发走的这天,路易十四见了另一个人。
  他就是那天在路易十四与路德维希一世的注视下,杀了半打意大利雇佣兵的鞑靼人,他们的首领,他的衣着可比国王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整齐与华丽多了,但还是看得出不太适合,就像是将一张漂亮的鹿皮裹在一头野狼的身上——他的容貌令人难以恭维,不是丑陋,而是粗劣,上帝创造他的时候一定心不在焉,用料马虎,或者说,是风沙与时间把他打磨成现在的样子,就像是一座狰狞的树根。
  他全身上下,可能只有一个地方是值得赞叹的,那就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虽然被掩藏在层层叠叠的眼睑后面,但它掠过你的时候就像是刀锋折射的光,没人能够忽视,他一进门,见到路易十四,就大声地喊道,“向您致敬,陛下,向您致敬!”声音大得几乎可以震动房梁,路易抬了抬眼睛,露出一个微笑,他可没忘记那天这个鞑靼人的下属,可是从肮脏到不会有人看第二眼的带毛羊皮衣里拔出了最新的短柄火枪。
  那种无需火镰打火直接击发的短柄火枪还是路易授意以拍卖的方式流出去的,价格高昂,这个鞑靼人是怎么拿到——至少三柄的?要弄到这些不但需要钱财,也需要人脉。
  就在国王还在思考的时候,那位鞑靼人首领已经屈下一条膝盖,跪了下来,右手紧紧地按着自己的胸口,与法国人或是英国人不同,匈牙利与波兰人都习惯了向贵人屈膝下跪,“陛下,”他说:“尊敬的陛下,鞑靼人巴约巴什向您问安,我的主人打发我来,让我来为您效力。”
  “您的主人是谁啊?”路易问。
  鞑靼人的首领说了一个波兰大贵族的名字,这次他受路德维希一世的征召到卡姆尼可来,应该也算是被他收服的大臣之一,看来路德维希一世回去后,想起他的嘱咐,就将他们送过来了。
  “并不全是如此,”那位鞑靼人首领说:“因为那些意大利人正要索我们的命,所以我们的主人才让我们到这里来受庇护。”
  “您大可以不说得这样明白,”路易说:“您不怕我会拒绝么?”
  “他让我来正是知道鞑靼人永远不会背叛救了他们命的人。”鞑靼人的首领说,“陛下,我,还有我的兄弟,儿子与侄子,我的母亲,妻子与女儿,都是您的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战之前
  在波兰,在奥斯曼土耳其,在俄国,依然残留着奴隶制度的根子,一个鞑靼人首领若是对他所要效忠的人说,我们都是上帝的奴仆,仿佛在某个程度上与其平等的话,那么听了这话的人肯定要不高兴——可见这个鞑靼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人。
  路易对这位鞑靼人首领感兴趣也不只是因为他显示出来的胆量与危险,他做了那么多年的国王,早就知道任何出现在他眼前的事情都不会是巧合,他驻跸何处整个卡姆尼可甚至斯洛文尼亚的人,包括奥斯曼土耳其人都知道,何况是这么一个波兰大贵族麾下的鞑靼人呢。
  甚至有可能,他的行动也是受到那位大贵族的暗示的,虽然说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但如果国王的臣子宽宏大度,又有意向国王示好的话,也有可能将自己赞赏的骑士送到国王面前。
  虽然如此,鞑靼人首领的话语还是让路易一阵无语,他抬手让鞑靼人首领站起来,自己回到座位上。
  鞑靼人的首领抬起身来,就像是一棵遭受过雷劈雨打的黑梭梭的柏树那样站在原地,他伴随着他的主人,也见过不少达官显贵啦,什么在墙板上层层叠叠的丝毯,桌上的银杯金盘,又或是镶嵌着宝石的衣服和王冠,他都见过,他也见过身着色彩斑斓的皮毛和锦缎围绕在国王身边的女人的大臣,见过持着长戟的卫兵就像是餐桌边的刀叉那样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他见过大到可以遮盖一整个天空的帐篷,见过马匹和牛羊犹如云层一般的涌向天边,它们被屠宰后,血就像是河流那样汹涌地流淌……
  鞑靼人首领早在来到卡姆尼可之前,也就知道了法国国王是一个强大的苏丹,或是可汗,他统领的疆域也许不如奥斯曼土耳其的默罕默德四世广阔,但绝对要更为富饶与统一——人们对奥斯曼土耳其有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苏丹总能言出法随,事实上,奥斯曼近似类似于曾今的罗马帝国,因为疆域过于辽阔而不得不采取分封总督与将军,官员的方法来统治,由于苏丹也担心这些曾经忠心耿耿的仆人会因为长时间手掌权柄而滋生出不应有的野心,所以这些帕夏与大小维齐尔甚至都是从耶尼切里,也就是苏丹的奴隶亲兵中拔擢的。
  他们的权力、荣耀和性命,甚至子嗣都掌握在苏丹手里,苏丹在议事大厅的金色窗子后可以随意地处死任何一个他觉得不够忠诚的大臣。
  但人性中那些恶劣的部分,从来就不是教育、训练或是威胁能够消弭的,就像是利奥波德一世的使臣曾经错误地相信波斯尼亚的总督会将波斯尼亚卖给他们——如果一个帕夏或是维齐尔能够摆脱奴性,并且不顾掌握在苏丹手中的人质,孤注一掷的话,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而让鞑靼人曾经的主人感到嫉妒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但拥有一个巨大的国家,他的权力也如同以往的苏莱曼一世大帝那样集中在自己手里,麾下的臣子与将领又是那样地忠贞不二,愿意完成他交托的任何工作——就连现在的波兰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孔代亲王,也对这个几乎可以做自己儿子的国王言听计从。
  但当这么一个人驾驭着法兰西这匹强健的骏马在战场上驰骋的时候,无论是谁都会退避三舍,鞑靼人之前的主人在没有见到路德维希一世的时候,还抱着一些妄想,在见过路德维希一世的时候,他的心就在无形的压力下屈服了,因为他甚至不敢去对抗路德维希一世,又如何敢去谋算能够让后者屈膝的法兰西国王?他让鞑靼人到国王面前来,就像是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是来向国王献媚的。
  他倒是猜中了路易十四的心思,因为法兰西自从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就失去了对抗异教徒的兴趣——反而对罗马教会的敌人兴致勃勃起来,法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的联盟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朗索瓦一世与苏莱曼一世在1536年签订的“百合花饰和新月的渎圣联盟”,这个联盟引起了多少动荡与审视就不说了,单看名字就知道教会有多么的愤怒难安。
  只是这个联盟在路易十三时期遭到了破坏,因为荷兰、威尼斯与英国也开始与奥斯曼土耳其交易而逐渐变得薄弱,奥斯曼土耳其亟需的钢铁与煤炭都可以从这三个国家获得,法国就不再那么重要了。那时候又恰逢法国爆发了第一次,第二次投石党内乱,路易十四后来的刀锋也是对准了国内、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对奥斯曼土耳其这里有所疏忽却也正常。
  所以对路易来说,奥斯曼土耳其人是陌生的,路德维希一世虽然尽可能地提供了他所知道的情报,但没有什么能够比一个跟随着波兰大贵族与奥斯曼土耳其人打了几十年的鞑靼人更有用的了。
  ……
  大维齐尔科普鲁律·艾哈迈德是个身体健壮的年轻人,他的父亲正是科普鲁律这个姓氏在伊斯坦布尔的奠基人,不过这个傲慢的大维齐尔已经在61年去世了,之后他的儿子,也就是艾哈迈德接过了他的权力与位置,他与他的父亲不同,谦逊温和,彬彬有礼——当然,这是一种会让一些人倍感微妙的形容词,因为至少在宫内的王太后与苏丹绝对不会这么认为——他若是真的这样温和,早就被他父亲的政敌四分五裂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33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